第3章 共谋不轨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1-08 08:43      字数:2882
    见李芍红伤心得抽抽噎噎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黄少萍赶忙笑道:“就别难过了,既然你那么在乎自己的未婚夫,那就应该相信他,支持他,可别再惹他不高兴,否则,我黄少萍还就真的要和你芍红姐姐抢夫君了。”

    李芍红深叹道:“嗯,少萍妹妹说得在理,皆是姐姐我太爱吴言信的原因,故而才会专门挑刺,想着法子激怒他。”

    “姐姐就等着看吧!我就相信吴大哥,日后他一定会科举高中的。”

    李芍红对着黄少萍连连点头,而后含泪说道:“相信,姐姐当然相信,若上京科考,他吴言信就一定能够进士及第。”

    谁知黄少萍话锋一转,又深深叹曰:“其实嘛,姐姐的担心也不无道理,现在的明太祖是倾向心学,那心学社的人便风光无限,这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万一哪天明太祖又转而偏向了程朱理学,那心学社的人不就都要受罪、遭殃了么,历史上还真不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你看看,妹妹说来说去又和我李芍红说的是一个道道了,不过我现在没有前一下那么难受,正因为吴言信特别优秀,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

    黄少萍紧接着又大声朗笑道:“如此说来姐姐还是放心不下,真就认为妹妹少萍的心里还是想着他吴大哥……

    “没有的事,姐姐现在就是怀疑谁,那也都不会怀疑你少萍妹妹。”

    黄少萍随即凑近李芍红的耳旁,轻声细语:“怎么了,现在就不认为妹妹是要和姐姐抢老公的了。”

    李芍红默无声息地点了点头。

    “你们两个女人还要不要脸,羞不羞呀?竟然明目张胆地嚷着要和对方抢老公。”上官伯达半开着玩笑讥讽道。

    此时,院长黄明和吴言信一起从邵武府衙刚刚回来,听了伯达的这番话语后,他极为认真地询问道:“是你们姐妹在争老公?又是哪个俊生这么有魅力,让两位秀女如此倾心地爱慕他?”

    上官伯达朝着近旁一声不吭的吴言信努了努嘴。

    黄明会意,随即笑着说道:“这不奇怪,好男人嘛,是个女人都会喜欢,不过人是有抑制力的,子欣十岁那年就过继到了李家,李家对他有再造之恩,他与芍红结秦晋之好,乃天经地义,是理所应当。”

    黄明的这一番话既是说给女儿听的,也是说给李芍红听的,当然,对吴言信的警示作用还更大。

    黄明和吴言信是专门送宋濂一行到邵武的。在邵武知府刘连成的精心安排下,“心学社”一行人只是做了短暂的停留,便坐上三马大蓬马车向着建阳考亭的方向一路跑去。

    就在和平来邵武的大路上,方孝孺和吴言信讲了许多许多,他不但说到自己的老师宋濂,还谈及了自己的好朋友姚广孝。吴言信对姚广孝极为兴趣,暗想:他是一个出家的和尚,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而且在医学方面的造诣还更深,他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可谓是无所不能的奇侠异士……对此,方孝孺承诺道:一有机会就让吴言信去见见他。

    吴言信好奇道:“既然姚广孝如此厉害,他又可否算到‘心学’、‘理学’谁更盛强?,以后的结果又会是怎样?”

    “当然有算过,他说:将‘心学’、‘理学’设定为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不同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两者同教同宗,他们是方法殊途,本体同归,没有必要争得你死我活。”

    吴言信惊讶询问:“既然是方法殊途,本体同归,那又何必搞得冰炭不洽、水火不容?”

    方孝孺摇了摇头道:“是目前形势的需要,此次去建阳,那也只是做做样子,考亭书院是理学大师朱熹一手创办的书院,对‘程朱理学’,那信奉的人还是占多数,只要是上面能够交差、应付,谁又会跟程朱理学过不去?”

    听方孝孺这么一说,吴言信倒是松了一口气,他斜视了一下黄明院长和宋濂先生,见二人还是津津有味地不断谈论,吴言信就恨不得将真实的原因告诉给院长。

    好不容易才等到宋濂一行人上了刘连成知府给他们准备好的三马大蓬车。黄明奇怪地笑言道:“子欣和方先生很是投缘,像似有说不完的贴心话。”

    吴言信也随即微微笑语:“您院长和宋濂先生不也是如此吗?”

    “可否说说你的看法?”

    吴言信点了点头,道:“当然可以。”

    于是,吴言信将方孝孺的原话一字不漏地告诉了黄明院长。

    “这就是当官的大学问!凡是都要留个余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先前的看法也是有些问题的,其实让你们学生更早地参与‘心学’、‘理学’的研讨、辩论,学生才不会感到过分的恐惧和害怕。不过,日后若是进士及第,可别学着方先生人前是一个样,人后又是一个样。”

    吴言信对此摸不着北,他正想询问原因,却见院长摇头叹气。

    正如姚广孝对方孝孺所说的那样,宋濂在建阳考亭并没有过分地为难考亭书院的院长朱自生,而是大谈特谈“心学”和“理学”共同点,相同处,只因宋太公在两个书院的做法完全不同,为此,朱自生感激涕零,临别时,他还特意赠送了老祖宗朱熹留下来的一台广东肇庆端砚给宋濂。

    可是宋濂回去后没过多久,就因其长孙宋慎与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牵扯并被诛杀,他与家族成员也为此一起被贬至四川茂州,心学和理学的较量也因此而告一段落。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皆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由此,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譬如人家刘伯温(刘基),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刘伯温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翌年,刘伯温告老还乡。然而,由于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语,故而深受胡的嫉恨,被解雇革去岁禄。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伯温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一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汇报,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迫切危机。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朱元璋大怒,于是,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人。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是受胡惟庸的暗中指使。李善长为了大兴土木,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300名。汤和暗中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颁敕李善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其妻等70余人被杀。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然而经历史学家的考证,并没有太监拉缰绳从而阻止朱元璋进入胡家这一回事。云奇也仅仅是正史给捏造出来的一个虚假的人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