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六)舊事
作者︰浮世樹      更新︰2022-02-01 21:48      字數︰4417
    六 舊事

    多年以後,景素坐在畫堂的明窗下,一遍一遍地翻看著那些陳年的書畫和夾雜在里面的一些莫名感傷詩句的故紙時,一次一次注視著太子崇吾陷入一個幽遠思緒、無邊沉默的世界中時,她總會想起,如今的秦樞在紙上無端勾畫出的那些斷句殘章、凌亂字跡。有時是古人寫下的,有時卻是景素從未見到的。後來景素搜遍了今人古人的集子也終于一無所獲。于是她終于明白,並非她見識淺薄、秦樞見聞廣博,而是因為那些字句原本就只是秦樞在心神游離之際無意中流露出來的、無根無系的情懷罷了。

    秦樞曾經有一段時間畫過一些畫,相對于書法和文章來說,她的確不擅長繪畫,然而她仍然那樣全身心投入地用筆端的墨痕勾畫著那些生動無比的畫面。有時畫著街市的夜晚,有時是江邊的清晨,有時是山寺的黃昏,有時是落葉紛飛、紅葉翩翩的清秋,有時是草長鶯飛,春雲春樹的三春,又或者夏木幽深乃至冬雪迷茫、寒江人跡。有街頭市井,有書院畫肆,有夜雨深燈,有花市如晝,有觥籌交錯,有彩舟星淡,有浮光月影,有花木繁蔭,有兒童散學,有紙鳶紛飛,有秋千院落、牆頭馬上,有士女相謔、秉而游,有閑人蹴鞠、游俠浪蕩,有白衣執扇、詩酒唱和,有笙歌曼舞、江南綺麗……

    景素當時只是以為她是閑情偶熾,畫意橫生,直到很久很久以後,她才明白,那原來才是真正的隋堤楊柳、春風十里、淮左名都、歌吹廣陵。

    秦樞——這個曾經潁川秦氏的遺孤,在家破人亡後始終維持著她那書香世家、名門閨秀的風度,始終不變她那明達通透的世家淑女心志,哪怕心里早已巨浪滔天,面上仍是風平如水。甚至你都不會相信,她曾經身罹家族滅頂慘禍,也不曾有過朝不保夕的狼狽絕望。這是十七八歲時的景素難以想象的,從她識秦樞于蘭堂的一個雪霽初晴、暮色四合的冬日傍晚開始,從她初見秦樞時那燈下沉心任事、渾不顧身外之事的淡淡面影開始,從她那一句從容自然的“雪停了嗎”開始,她就是這個樣子,仿佛從未經歷世間風雨,永世永年遺世獨立的樣子。即便此後深交,景素始終未變對秦樞的那個印象︰仿佛天荒地老,而秦樞不會改變,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永遠。

    然而有一天,當景素穿過厚厚的時光再次回首往事時,她終究明白,秦樞恰是因經歷過風雨摧折、徹骨悲傷,被無望之絕望打磨,才終于成了她當初所見的那個從容淡定的女子。

    但是大約崇吾是能夠明白的,他明白她曾經是多麼的多情溫婉、風趣靈秀,也明白她為何終于成為靜淡如水、沉默決絕的女子。因為他們都曾深歷過當年建儲時的驚風密雨,也身不由己地被裹挾在因建儲而帶來的血雨腥風中。當景素听著秦樞,以及後來太子崇吾向她講述秦氏家族的巨變時,她才明白在那平靜不變的固執通透中,曾經有多少日日夜夜、年年歲歲、暮暮朝朝的蝕骨哀傷。

    太子崇吾是今上的第九子,也是嫡次子。與他同母的兄長生來就身負嫡長子的重任,始終處于千目所視的風口浪尖上。相比而言,曾經是皇子,後來封王的崇吾盡管從小聰明穎悟,甚至率兵平息過叛亂,也並不影響他做個世人艷羨、逍遙快活、俊美風流的藩王。何況他的封地還是廣陵這樣的繁華風流之地。他以二十歲的弱冠之年翩然遠赴廣陵,著實過了幾年快活日子。

    直到他的嫡兄因病薨逝。

    已故太子是個德才兼備、篤誠寬厚的儲君,可惜卻英年早逝。

    崇吾是自己入主東宮後才猜想也許他的哥哥並非由于身體原因而亡。故太子的才能和德行固然是少有的,但他的寬厚仁義、推己及人才是在所有皇子中無出其右的。他在朝處事穩重,在帝後面前忠孝,在兄弟面前友愛,在臣子面前謙遜,以名門之後卻非權貴的女子為正妃,始終互敬互愛,沒有不合乎東宮身份的內寵,對每個妻妾都溫和、公正、不偏私,也要求她們賢惠、明理、不恃寵。甚至飲食都沒有偏好,更沒有特別的嗜好。唯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寵幸了一個身份低微的女人,想要給她以逾越身份的名位,還被太子賓客以及詹事府的師父和諭德、庶子、贊善們給狠狠地“規勸”了一番。其實後來崇吾遠遠沒有已故太子那麼自律,但是詹事府也沒有對他那麼苛刻。

    這也許是因為已故太子太過完美,那一次從未有過的出格行為令輔佐他的那些東宮輔臣們嗅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險信號,必要將這危險從萌芽時期就消滅掉,這樣才能不辜負這千古未有的完美太子,這太子終將在千古未有的賢臣們的輔佐之下綻放耀眼光芒。或許他們從這小小火種中,痛苦地看到熊熊燃燒、難以撲滅的燎原大火;也許是白璧無瑕、完美無缺的故太子突然出現的白璧微瑕使他們苦心締造的古今第一完人不再那麼完美,這深深的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成就感。譬如一個出自己手的完美作品居然蒙上了塵埃,這使他們痛心不已、無法忍受的;又或者是他們都沒有機會向世人和東宮展示他們的辯難之才和忠直誠心,終于有機會在從未犯錯的皇太子面前“揚眉吐氣”一把。誰知道是為什麼呢?總之最後故太子妥協了,將那女子發落去出家修行,才讓太子輔臣們滿意地閉上了嘴。他們終于贏了,他們的作品沒有被玷污。然而崇吾可以想象故太子內心的委屈。

    想必這樣的生活十分壓抑痛苦吧,太子的身份,象征著通往極天之高的未來,是權力和榮耀的繼承者,但未必不是眾目睽睽、眾望所歸的牢籠。

    崇吾是在做了太子之後,才知道這些的,詹事府的人以及帝後和朝臣雖然沒有從他身上看到故太子那樣完美的底子,卻也希望他終究有一天能夠變成故太子的樣子,這是世人對身負這個身份的一切人的要求。

    崇吾曾經假設過,如果故太子不是從一開始就那麼完美的話,或許不會遭到如此的對待。天曉得那些要求君王、儲君在享樂和美色面前做出表率的臣子們回到家里有多少寵妾和紅顏,有多少觥籌交錯和日日笙歌。他們心安理得的享受著紅袖添香,甚至在詩詞中反復渲染那些情情愛愛,卻不允許人主和儲君偶爾的放縱,因為他們認為擔當神器之人,理應如此。

    無論如何,故太子還是薨了,他得到了永久的解脫,再也不用看著那些輔臣的臉色小心翼翼的過活了。東宮之主的位置在空置了一年半之後,在今上始終念念不忘故太子、不忍猝立太子的說辭和朝臣們雪片般飛入禁宮的請立奏章中,在眾志成城、千呼萬喚的誠念中,落到了尚在廣陵游山玩水的今上第九子——嫡次子廣陵王崇吾的身上。

    其中秦樞的伯父、參知政事兼崇明閣學士秦紀以及父親翰林院學士秦維都是力主嫡子崇吾入主東宮的。

    潁川秦氏世代書香,雖非朝中權幸貴家,卻是天下文宗,在士大夫和讀書人中威望極高。且當時秦紀是正二品參知政事,秦維曾擔任正三品翰林院侍講學士,為故太子授課,後又遷為翰林院學士,掌管帝王機密文書,也可說是宰相備員,因此在建儲一事上一呼百應。如朝中重臣和天下士人的願——嫡次子——也是如今唯一的嫡子崇吾終于入主東宮了。

    然而不過幾個月後,卻開始了始料未及的清算。

    當然罪名不是請立東宮。其中潁川秦氏兄弟的罪名是︰結黨。

    秦樞的伯父秦紀,父親秦維、從兄秦枚都獲罪入獄。秦紀被處以極刑,秦維自裁于獄中,秦枚被發配千里之外的邊疆。族中男子,十六歲以上皆流配,十六歲以下皆淪為白身,且褫奪科考資格,永不敘用;女子或發賣或籍沒入宮。朝野無不震驚,潁川秦氏被連根拔起,而其余親族亦多受牽累,秦樞外祖家亦受到貶斥。唯有紀良媛的父親因未與其事,且平素少有往來而幸免。

    秦樞在崇吾入主東宮之後,被納入太子妃候選名單中,其時在幾位候選閨秀中出類拔萃,也隨著秦氏家族的覆滅而一切成空。沒有人知道她被囚禁以及成為宮婢的那段時間是怎樣度過的。當太子崇吾再次听說、見到她時,她已經是司籍司女史,並在一年後就成了中宮派來端正東宮宮闈的掌籍。她出現在他面前時是那麼從容淡定,仿佛什麼都不曾發生過。只有曾經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她並非生來就是這樣淡定而決絕的。

    在潁川秦氏的家族之禍中,也不是沒有人伸出援手,“今上”的中宮——太子的生身之母周皇後曾經去今上那里求過情。在今上的屢次拒見之後,她還是見到了今上。

    “陛下可知潁川秦氏的結黨實有內情,他們雖然有點恃才傲物,但是結黨恐怕是冤枉的。”

    今上目光幽深,如淵潭般深不可測︰“皇後也看到了彈劾他的奏章有多厚了。”

    中宮痛心疾首︰“陛下怎可輕信人言?懇請陛下不要受小人蒙蔽。”

    高高坐在殿堂上的今上忽然笑了,那笑冷冷的︰“難道一定要等到他在你的崇吾面前獲得前所未有的擁立之功,你才相信他結黨營私嗎?”

    中宮就那樣遠遠仰望著他高高在上的夫君、這天下的主人,深深的理解了他的恐懼與孤獨,卻又仿佛那端坐堂上的是不認識的陌生人。

    她終于明白,他沒有受任何人的蒙蔽蠱惑,而秦氏也並非冤枉,他們自以為秉承孔孟道義,竭誠為主,以為“文死諫、武死戰”就是忠君,就是不負家國。卻始終不明白他們的“君主”想要的是什麼。在他們與他們的同仁們前僕後繼地請立太子以定國本的時候就已經是結黨了。

    “皇後放心,皇後始終是皇後,太子始終是太子。”今上的聲音遠遠的飄來,在空曠的殿堂上冷漠而又堅定。

    皇後于是更加明白,今上或許有過自己的偏愛,但從未有過動搖嫡子作為儲君的決心,他終究不會打破這顛撲不破的慣例。是那些孤臣孽子們看不透而終至飛蛾撲火罷了。

    但今上也不會讓崇吾毫無挫折的做個太平太子。

    “你看,朕的皇後,你的兒子仍然是太子,何必為了別人傷了我們的夫妻情分、骨肉之情呢?”

    今上的聲音再次傳來,溫和而深沉,仿佛春風般溫情脈脈,而在沉浸于深思默想中的皇後听來,卻猶似寒冰凝成的刀劍,冰冷而鋒利,殺人誅心,她沒來由的就打了個哆嗦。潁川秦氏的命運已經被決定了,秦氏的後人也不可能成為東宮女主。作為崇吾的母親,她知道為了保護她唯一剩下的這個兒子該當如何了。

    皇後默默無語,俯伏在地,行完叩首大禮,一言不發的離開了。殿外陽光燦爛,她卻感到徹骨寒冷。

    當她還是無憂無慮的閨閣少女的時候就愛讀秦維的文章,她在他的文章中讀懂了什麼是忠誠、正直、無畏、寬仁、通達、智慧……然而最終,這個她所真正仰慕的君子,卻在權力的漩渦中,用生命為她的兒子鋪就了通往未來天下主人的路。而她也相信,他在這逆風而行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秉承著︰忠誠、正直、無畏、寬仁、通達、智慧。

    所以多年以後,坐在畫堂的明窗前的景素,听太子崇吾說起這些往事的時候,才明白秦樞于崇吾的決絕是多麼痛苦。當年的她,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那真實而冷靜的拒絕是由曾經刻骨銘心的磨礪教會的。可惜她當時不知道,否則就該去走近她、抱著她,讓她不再那麼冷。可笑那時的她還以為秦樞只是不願意成為他身邊女人中的一個,不願于他的姬妾之中忝列一席,害怕終日戰戰兢兢,終日猜測思量他的心到底在哪里,以及那些和她同樣的女人是如何看待她的。她的心早已脫離那以色侍人或者圍著男人打轉轉的妻妾們的境地。遠離權力中心的男人們,獨立而安靜地活著——那是經歷過生離死別、人命危淺的秦樞所能為自己找到的唯一的出路。曾經的經歷是她終身無法彌補的傷痕,這令她惟怕陷入在情愛與權力的風浪里抽身不得,她是真的怕了。

    否則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崇吾呢?拋開耀眼的身份,他也是難得的英武軒朗的美男子,雖然對身邊的女人未必懷有真心的誠摯愛慕,但不乏寬容與溫和。東宮的女人們無論是被寵愛的紀良媛,還是被疏遠的妻妾乃至于一些宮人們,無不或者主動,或者被動地仰望並思慕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