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战前的擘划
作者:彊疆      更新:2023-04-17 07:27      字数:3459
    第152章  大战前的擘划

    萧禧回到辽朝,将大宋送他夏衣之事禀告了辽主。辽主耶律洪基火冒三丈,知道这是南朝在蔑视、玷辱北朝;正要设法报复,萧扈也从西夏归来,说了梁太后已接受南朝建议,同意撤帘还政一事;偏在这时,石越又送来急报,禀之南朝宫廷叛变已告失败,自己身份彻底暴露,望北朝早做应对准备。

    风云突变,形势严峻。

    辽主耶律洪基急召国相萧佑丹及南北两院大臣商议。

    众臣以为,南朝今非昔比,日益强大,如果梁太后一旦撤帘还政,年少的夏主定会与南朝和好。如果宋夏和好,就等同于斩断了我大辽的一条臂膀,日后西南边还有谁来充当我大辽对付南朝的马前卒而冲锋陷阵?如果真少了西南方藩属国的协助,只怕我大辽不仅得不到南朝的尺疆寸土,恐怕连燕云十六州也要被南朝轻易夺回!

    商议结果,达成共识:单以嘴上功夫解决不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武力说话。于是分头派使者到各个藩属国,用一如既往的老套路,煽动小兄弟们为他辽朝冲锋陷阵,以武力要挟南朝。

    使者派出不久,大多无功而返:吐藩部落已大多归顺南朝,内中虽有少数蠢蠢欲动,怎奈势单力薄,难成气候;大理是以佛教立国的小国,一直走着和平发展道路,自从宋高祖挥斧划河为界以来,从未与大宋动过干戈;回鹘历来与宋朝友好,互通有无,更无用兵之意;东边自唐朝在白江口一场海战,将日本的精锐水师歼灭后,日本被打得乖巧,以致之后数百年来,只是忙于做海贸,很少与中国交战;高丽虽是个“一藩事二主”的国家,但考虑到与宋朝海上贸易正做得火热,也是找着理由回绝辽朝的请求……

    获得成功的唯有两个。

    一个是南方的交趾。听说此次从东南西北四方围攻大宋,早就不断去宋地攻城略地的交趾更是求之不得,当即答应届时将配合出兵。

    另一个就是西夏。那日在“千秋岁”筵会上见梁太后答应撤帘还政,辽使萧扈当即急了,散筵后密见梁太后,说了撤帘还政对她的种种不利,怂恿梁太后唯有与大辽联手行动,共同对付南朝,方能保住她太后在西夏立于永久不败之地。权欲熏心的梁太后在“千秋岁”上答应撤帘还政,也只是对宋使应付之辞,听了辽使的一番游说,自是放弃前言,同意跟随辽朝一道围攻大宋。

    这天,荆公少有地得到一次空闲,正在中书本厅看着一张新近印出的邸报,对邸报上那些朝廷官员的变动、条例新规的调整,都是他亲手所办理,自是泛泛看过。再往后看,就见着了一首词,当见到词作者是“苏轼”二字时,顿时眼前放亮,朗声读道: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好词!好词!”刚读了上阙,荆公就脱口大赞,“子瞻此作一反往日花前月下之浪漫,而尽显阳刚之美呀。”

    接着看下阙: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荆公更是激动:“此词何止是抒写围猎的盛况,简直就是直抒诗人强国抗敌的政治抱负,更抒发了词作者渴望报效朝廷,承担卫疆守边,杀敌报国的一腔热血豪情呀!”荆公品味再三,不觉念道:“是啊,现在我朝虽是国势逐渐强大,但周边并非太平,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子瞻既有为国报效的志向,介甫何不奏明圣上,让子瞻到前线施展抱负,为国立功呢?”

    正想着,蓝正天来传旨,宣召两府去资政殿见驾。

    这日早朝后,神宗在文德殿小憩,想着这些日,右羽林大将军赵世居及翰林祗候刘育凌迟处死,赵世居子孙及伯叔兄弟及之子,及所有参与的官员均按大宋律法一一论处。嘉王赵頵见他的御医、翰林祗候刘育被处极刑,想到自己一向觊觎王位,反对变法,又与杭州知州何丕显勾联侵吞大量海贸货物,知道皇兄这次是在敲山震虎,为了保全自身性命,再三请求出家,专事药物研究去了……

    一场震惊中外的宫廷叛乱终算平息。

    同时经过大理寺、御史台多方察勘,丞相虽与李士宁道长交往甚密,但终究未查出他与宗室谋逆有丝毫的牵连,又想到荆公那票拟的“勿使上知”四字,更感觉荆公事事处处都是在维护他皇帝的威望与江山的稳固而殚心竭虑费尽心血。“如此忠鲠的臣子,怎会做出有悖于朕的事情呢?”神宗想着,高登谷那天在朝堂上牵强附会的分析与指责已渐渐在他脑海中淡去。

    就在这天,神宗得到三条重要情报:辽国要以武力夺取黄嵬山,西夏要大举进攻宋境,交趾再派重兵进犯广南!

    神宗顿然紧张起来,急召两府官员到资政殿商议。

    两府官员到齐,神宗赐座后,说了这次召集两府的意图。

    王韶想到荆公实行军事变法以来,尤其是近两年实施《将兵法》以来,彻底改变了往日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的混乱状况;经过这段时间的严格训练,不仅增强了将与兵之间的融洽,更是练得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因此首先奏道:“陛下,经过这多年的军事变革,我军已是兵强马壮。现在辽夏胆敢出兵要挟我大宋,我大宋正好借此机会给予迎头痛击,此举既是给那些好战者一个教训,同时也是对我军这些年练兵的一次检阅。”

    “三奇副使”的话,正合神宗心意,问道:“不过,我朝目下三面受敌,将如何一一应对?”

    枢密使吴充奏道:“陛下,北朝此次既然调动他的小兄弟从三面围攻我朝,我们当以分兵击之。”

    神宗问:“如何分兵?”

    吴充道:“郭逵此时正在南方,战时再派章惇增援以痛击交址;北面有折家军与张利一元帅在拒马河一线镇守,更有沈括在那布下的九军阵及七军阵,辽朝是只狡猾的狐狸,量他不敢轻举妄动。至于西夏向我出兵,此更无须多虑,因我西边秦凤、熙河、环庆、鄜延几路大军在镇守,只要谨慎谋划,西夏此次胆敢来犯,定是自取灭亡!”

    听了枢密使的话,神宗的思路已渐渐清晰,只是未见荆公说话,于是问道:“丞相,你有何看法?”

    荆公回道:“陛下,刚才吴使、王副使的分析已够透彻,对策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过臣以为,这多年,我大宋与辽夏等国虽然时有战事,但双方均是有胜有负,胜负参半。而此次不战则已,如战,一定要像吴大人所说的那样,一定要给来犯之敌一个灭顶之灾的打击。至于如何给敌方一个灭顶的打击,必须有个详尽周密的大战方案,此方案既要做到三面回击,又要做到重点突破。”

    神宗急问道:“此方案该如何做到三面回击,重点突破?丞相请详细说来。”

    荆公道:“此方案不仅要将本次敌我双方的兵力、优劣势,甚至包括后勤补给、兵力调配、对应措施一一列出,更重要的是对交趾、辽、夏三方有各不相同地对待。”接着说道,“交趾屡屡侵犯我广南,那时我们虽有回击,但都未击痛到他的要害,因而使他始终贼心不死,此次不战便罢,若战,一定要将其来犯之敌全歼,使他元气大伤,方他再也不敢小觑我朝。对于辽朝,正如两位枢密所言,只须派重兵严加防范,谅他不敢轻举妄动。唯有西夏,我方一定要做到周密计划,全力以赴,趁机反击。果如此,诚如王副使在《平戎策》中所说,收回西夏,就彻底拆除了北朝西南这道最坚固的屏障,更是为我朝收回燕云十六州铺开了一条至关重要的道路。陛下,此战的方案萄如此拟出,臣敢言:此战必胜。”

    神宗觉得荆公谋划得精当,甚是宽心,又看了众人一眼,问道:“诸卿还有何言?”

    吴充等均说道:“丞相已说得清楚,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大战方案拟出,再交陛下圣裁。”

    神宗颔首道:“如此甚好。只是此大战方案不知由谁来草拟?”

    王韶立马说道:“既然丞相对此次大战已成竹在胸,此方案还得有劳丞相亲自操刀为好。”

    荆公摇手回道:“此方案还是由枢密院草拟为妥,臣只可协助。”

    相互谦让一番,神宗最后拍板道:“此方案确实非同小可,朕的意见是:本方案先由枢密院王副使草拟,草拟完毕再交两位枢相过目修正。”

    荆公、吴充连忙施礼奏道:“待臣阅后,再呈陛下圣裁。”

    神宗准奏。

    正要宣布各回朝房视事,荆公起身奏道:“陛下,此次大战,臣还想推荐一人。”

    神宗一怔,问道:“丞相所荐何人?”

    “密州知州苏轼。”荆公道说着,从袍袖中拿出邸报,呈递神宗,“这里有他的词一首,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有着去边疆抗敌报国的强烈愿望。愿陛下恩准。”

    神宗看过那首词,稍一思考,回道:“此人狂傲,不可重用。”

    荆公急忙辩解道:“陛下,子瞻虽是狂敖,但这些年在地方任上,治理西湖,收养弃婴,为百姓解救生计,做了大量的实事。一个狂傲的文人,能如此真诚而脚踏实地地做出如此多有利国家、有益人民的好事、大事,这就是他的进步啊。”说着,荆公已上前用激动得颤抖的双手向皇上指着邸报上的词,说道,“陛下,你看这,‘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子瞻何等急切盼望上战场英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心情呀!陛下就恩准吧。”

    “朕说过,苏子瞻过于狂妄,不可重用。”

    此话竟如一块带棱角的寒冰,直刺激得荆公浑身一阵发凉,不得不暗自叹道:“苏子瞻如此不被看好,又不知他会作出何种感想哟?”    

    两府官员竟也面面相觑,无一人敢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