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奔小康
作者:达则果果      更新:2020-04-09 18:47      字数:7089
    不久,他得知雷波县教科局最近请来一位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来开展紫山药种植试验调研工作。王书记听严教授说,雷波县内山脉纵横,河流深切,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无霜期270天,年降水量840毫米,日照达1225小时以上,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紫山药的种植,紫山药项目在这里落地实施,很有发展前景。

    王书记立即把严教授请到了磨石村,进行紫山药发展种植调研。不出他的意料,严教授的调研结果是磨石村的土壤和地理位置很符合紫山药种植条件,扶贫心切的王书记立刻决定在磨石村发展紫山药产业。

    他兴致勃勃地召集了各位村干部,告诉他们部紫山药的营养价值是普通山药的20倍,目前少有地区种植,市场空间大。最可喜的是紫山药亩产值一般在2000——4000斤,1斤能卖5元,产量高且市场价格稳定,每亩地每年能增收5000元以上。这相对于传统的玉米,土豆等亩产值只有几百甚至几十块收入而言简直是奇迹般的惊喜。

    几位村干部也听得兴高采烈,纷纷表示只要能让磨石村脱贫的产业他们都愿意试。简短的会议在这群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的干部们的兴奋中愉快结束了。

    寿梗书记雷厉风行,说做的就做的作风无论有多苦多累都从未改变。2017年3月,王书记得知县教科局要去南充考察学习紫山药种植方法,他联络好县教科局后,带着村书记和村民代表前往南充市仪陇县进行实地考察。在仪陇县,他们亲历翻地、播种、施肥、除草、搭架,采挖等系列工作。

    “过程是知道了,但要真正自己动起手来,还需要多加练习,要不回去怎么教老百姓种植呢?”王书记语重心长得说。

    经过几天的学习后,他们将紫山药种子带回了村里。“万事俱备,只差召集村民告诉他们这个脱贫致富的惊喜咯。”村支部书记乐呵呵地说道。

    “我看有点难。”王书记面色严肃,仿佛在担忧着什么。

    回到村里后,村干部们将村民召集在村委会坝子里,准备进行紫山药种植事项讲解。很多村民来的时候兴致勃勃的,可当一听说要把土地腾出来种植一种从未种植过的产业时,一部分人慌了,说如果收成不好那么一家人吃什么,拿什么喂养家畜?也有一部分的摇头表示不相信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物,竟然亩产值达千斤,可增加收入五千元以上,他们说闻所未闻。剩下还有一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说别人种就种,跟着大家的步伐走。

    坝坝会最终不欢而散,这是王书记预料中的事儿,他知道一个坝坝会解决不了他们的“畏惧”,大山里信息闭塞,山沟思维、封闭思维和守旧思维自然是比较浓的。祖祖辈辈都靠着传统农业延续,突然引进这样一个“洋货”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足为奇。

    从那天起,王书记走在前面,身后总跟着一个村委会干部,他们挨家挨户将政策,摆事实。王书记比手画脚地在前面说,村干部进行翻译。他觉得必须让村民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这是为他们好,是真正的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一开始有的村民不愿意听,也有的直截了当表明不愿意尝试,说种原来的农作物就已经够忙活。

    磨石村第四组村民聚居最为集中,地势也相对平坦许多,住了三十余户人家。靠近村口的第三户人家姓山,他家的门口挂着一张匾牌,上面写着:紫山药种植示范户。山嫂子看见我在观察他家的门牌,很热情地邀我去她家里坐坐。进门后,我问她紫山药收成可好。她用朴实的彝语回答说,好得很,好得很,赚钱的很。

    她说孩子都在乡上上学,还没有回家。丈夫开着三轮车去城里买大米了,一会儿晚上才回来。

    我说那挺好的啊,三轮车也买上了。

    她说自从种植新产业以后,车就有了,现在进城特方便,孩子们也不用再徒步上学了。

    咱家应该是第一批种植猕猴桃的吧,觉悟真高啊,我感叹道。

    她有些惭愧,说当时王书记和村干部们到家里来了好几趟,因为自家的地正好在规划试种地域中间,如果不种会直接影响紫山药后期整体的科学管理,也影响其他农户的积极性。

    我们不种,大家都很为难。王书记每天都来,耐心给我们讲道理,不种都不好意思了,没想到收成会这么好。

    她似乎有些为自己当初的固执感到后悔,连连说没想过有人会这么为自己好。

    成功说服她家以后,在书记和村干部苦口婆心的讲解下,最终终于说服了另外九户人家进行试种。这九户里依然有人是勉强同意的,在后期推进过程中东躲西藏不参加劳动,甚至连除草、翻地、起垄等最简单、最基础的活都不愿意干的人仍然有。没办法,王书记和村组干部只能亲自动手把他们那份完成。

    这期间,也有很多村民常常担忧地问道,万一种植好了卖不出去怎么办?

    扶贫产业只顾产量,不顾销路的确是个大问题,最终造成丰产欠收的事例普遍存在。关于销售问题,王书记思考过很多方案,在探索和论证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个销售渠道:一是动员王书记自己的亲戚朋友和爱心团体以“以购代捐”的方式解决一部分,竭尽全力将产品推销出去;二是联系外面的公司,和他们签合同、协议等方式负责兜底回收一批;三是村合作社通过微商、网络销售一批。另外,王书记的“娘家”中央纪委为实现磨石村早日脱贫,毫不犹豫购买了很大一部分。

    2017年11月是紫山药大丰收的季节,这一年试种的十户人家收获满满,这让其他村民羡慕不已。当初不愿意尝试的人个个都巴不得把土地全部腾出来种植。

    第二年, 磨石村扩大了种植面积。王书记挨家挨户培训他们如何种植“:播种前选无病斑、无虫害、无腐烂的块茎作薯种。播种前25d左右将紫山药种薯切成50~80g带皮小块,用甲基硫灵菌、多菌灵等杀菌剂浸种消毒20min,取出晾干后可直接催芽或栽植;或将种薯块茎切口蘸生石灰或草木灰,晒2~3d,晒种程度为种薯小块伤口向内萎缩。

    在田间开1.2~1.5m 厢面, 上铺3~5cm 的河沙,然后盖上3~5cm 河沙或沙土,进行催芽。 如遇低温或阴雨时应采用小拱棚覆盖保温避雨, 防腐烂,棚内温度20~25℃。经过25~35d,当种薯小块上的幼芽长1~2cm 即可定植。”这是王书记在种植现场给村民们进行示范,每一道工序都细致入微,步步为营。王书记身穿胶鞋,膝盖以下全是泥巴,站在泥地里手把手传授种植方法,像极了一位指点江山的将士。村民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如今,村民们掌握了种植技术,并且通过那两年的优质农产品培育,逐渐为村里打开了销路,村干部们在王书记的带领下早已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产品最大程度推销出去。何况,家家户户都连了无线网络,很多村民也开始自主地探索和拓宽销售渠道,自种自销已不再是问题。

    8

    磨石村经济底子薄弱,这是历史遗留因素。因此,光靠一项产业无法真正实现致富。当村民们陶醉在紫山药丰收的喜悦中时,王书记依然在思索“再种点什么”的问题。种什么,仍然得从磨石实际出发。他几乎是有事没事都往村子里跑,心里想多跑几趟总是能发现还未发现的东西,一草一木他都记在心里。村民们见他来大老远就喊:

    王书记,来家里坐坐呗!

    王书记,来我家里吃点土豆嘛!

    王书记,来我家,家里煮了腊肉!

    王书记,嘎月啦哦(彝语,欢迎的意思)!也有不懂汉语的妇女或老人常常这样说。

    王书记总是摆摆手表示自己吃过了,说忙完事还要去城里办点其他事,来不了。

    记得有一天,我去磨石的时候刚好是傍晚时分,村民们有的刚从城里赶集回来,有的刚从田里下地回来。十来个人聚集在村口的坝子上聊家常,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我也就坐下来和他们摆上了龙门阵。

    我说,彝历年就要到了哈,以往这时候王书记还在村里的吧。

    嘿,王书记啊,没过年的时候天天往村里跑,早晚都看见他的身影。一过年,人就不见了。

    对对对,他平时太辛苦了,过年了想叫他来家里吃顿饭都找不到人。

    你知道的,咱们彝家过年有背肉送酒的习惯,他就是怕老百姓给他送东西,怎么都不肯来。

    有位老人回忆说,有一次,王书记在二组的一户村民家里做问卷调查,按照彝族的风俗,家里来了客人是一定要杀家畜招待客人的,杀鸡、猪或牛,要根据客人的尊贵程度安排。可是王书记死活不肯让杀,女主人说杀只鸡已经是最低礼节了。可是王书记却跟村干部说,如果非要杀鸡,那他一定得自己出钱买下,不能让村民吃亏。

    说着她们已经将水烧开,准备杀鸡了。山里的鸡都是吃野草、野菜、小虫长大,并且满山跑,鸡腿明显比一般的鸡长且粗壮,正当女主人要动刀杀鸡的刹那,捆在鸡腿上的绳子被挣脱了,只见公鸡一蹬腿,来了一个“雄鸡”展翅,不但飞起来了,还飞过了院墙,飞到院子外面去了,这下可把女主人给急坏了,马上要开始炖肉了,鸡却飞走了。把我们大家逗得哄堂大笑。

    借这个茬口,王书记赶紧让村干部告诉她们不用杀鸡了,家里有什么就简单吃一点什么,女主人无奈,只好放弃了杀鸡的安排改为煮腊肉,那天的午餐吃得很愉快。饭后王书记他们却留下了20元伙食费给村民……

    毕竟嘛,不愧是中央纪委的人,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他这个人啊,就是奇怪。你们记得不,那年村长父亲去世,他就赶来了,对村长说了好些安慰的话呢。

    嗯,是的,是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谈起王寿梗书记似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天黑了,仍然没人离去。点亮了路灯,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在灯光下绽放。

    我说,现在生活条件好啊,路灯明亮,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精致的石凳可坐,活动场所也有了哈。我老家也在农村里,比这差远了。

    大家又开始热闹起来,说现在村里条件好了,谁家有喜事儿,都聚集在活动中心跳达体舞,对唱山歌。以前,咱这穷乡僻壤的,娶不起外面的姑娘,也没人愿意嫁进来,都是本村或隔壁村互嫁互娶。彩礼也高,娶个媳妇不把亲戚朋友借个遍是娶不了的,办喜事嘛,其实特让人心里沉重,花太多钱了。但王书记来了以后,经常开会给我们做思想工作,现在,红白喜事很少有大操大办的情况出现了,都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对对,办喜事儿全村都高兴,晚上就聚集去活动中心玩儿,可惜你没遇上。

    我说下次有机会,我一定来学山歌。

    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悠悠地说道:王书记重视加强网络基础建设,为乡村信息化发展谋局布篇。他联系移动通信部门,加快推进磨石村网络光缆架设,并在村委会设置了互联网终端。为解决村民外出看病交问题,他和村委会多方努力,推动微医集团在磨石村建立远程接诊点,村民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诊断。同时,他还积极协调赶街网在磨石村建成电商便民服务站,提供代卖、代买以及互联网知识普及等服务。医疗有了保障,大病小病都不再愁,各方面都与从前大不相同了。

    大家都在聆听着这位年轻人滔滔不绝的讲述,这时一个声音打断了他,那声音说:真是个奇怪的书记,他临走前都可以把《嘎月啦》(彝语祝酒歌)完整唱完了,为什么过年过节总是找不到人呢。如果今年他还在,我想我一定把他找过来唱歌。

    说这话的是一位叫达吉的老人,他喝醉了,没有意识到我们早聊到别的地方去了。听了他的话,大家都哄堂大笑,愉快的笑声中人们逐渐散场,各自回家。

    我也打算下山了,在村口找了辆摩托车搭我下去,耳边的秋风习习作响。一路上,达吉老人那句“真是个奇怪的书记”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既亲切又可爱。

    这个“奇怪”的书记天天往村里跑,终究跑出了新的成果。2017年11月,他做了一项新的决定,那就是在磨石村继续推行新的产业——猕猴桃和山桐子。这是书记在深入民众,深入探索磨石村花花草草的基础上得出的思路。

    十一月,是野生猕猴桃成熟的季节。王书记像往常一样在村里忙活,偶然间摘了一颗路边的野生猕猴桃尝了一口,没想到这看似不起眼的猕猴桃是这样香甜可口。他灵机一动,想着野生的既然这样好吃,那么如果推行猕猴桃产业是不是会大丰收呢?

    说做就做的军人作风和魄力一直伴随着他,他到处打听哪里可以考察学习,最终得知有专家在西昌市进行猕猴桃种植培训。没过两天王书记和村委会干部们一起前往西昌实地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们把专家请到村里进行实地测验。专家测验了土地ph值,考察了磨石村地理环境后表示这里的确适合种植。只是有一个问题,猕猴桃是阴性水果,培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灌溉用水,如果村里水源不足的话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种出来的效果不会太好。

    在紫山药上偿到了甜头,村民们一听说来了个专家,纷纷找到王书记“报名”愿意种,看到他们思想觉悟提高,王书记心里很高兴。春季是猕猴桃种植的最佳季节,他想无论如何让也得在春季来临前解决水源问题,既然能种,村民也愿意种就不能放弃这个好机会。

    用水不足的确是个问题,早晚都得解决,最终他们在中央纪委协调出来的资金里拿出一部分进行蓄水池修建,经过一个冬季的努力,施工队翻山越岭将水源连接到村里,在村上共修建五个蓄水池。

    春天还未到来,村民们早已按捺住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终于可以把以往因缺水而停止水稻种植的村民继续将荒废的水稻业捡起来了,第三组是全村缺水较严重的地方,往往一到冬天就出现停水现象,很多时候都得跑到其他组去挑水。如今,有了蓄水池再也不担心大冬天冒着风雪为水奔波。

    春季如约而至,他们将淤积了泥土的道路冲洗得干干净净,整个村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去村里的时候,在村干部带领下参观了蓄水池,又深又大的池里水声隆隆作响,似乎永不会干涸。

    磨石村为致富前进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令雷累波县农委深深感慨,在王书记的协商协调下,县农委为磨石村筹借资金壹佰贰拾万元。村里用这笔资金引进了新西兰的优质种苗,王书记带村干部去阿坝州金堂县进行种植学习,回来后立即下地,建立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

    那天,我下车后正在在示范基地拍照,刚把相机拿出来就有人拍了我的肩膀,我猛一回头才发现是一位十分和蔼的大叔,大概五十来岁。他笑眯眯地问我:

    你是记者吗?

    嗯,是的。我笑着回答。

    他说你要拍猕猴桃,我可以带你上去找管理公司了解情况,桃有专门负责培养的公司,他们一直有工作人员住那里,他指着对面的山对我说。

    接着,他告诉我:王书记在时,通过各方资源联系了惠康农业公司进行合作,他们为村里提供管理服务,负责种植培养,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农户只需要以土地入股,公司占股份40%,剩下的60%村集体和农户各占一部分,村民中又分为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非建档立卡户所占股份又比一般贫困分高一些。同时,当猕猴桃市场价低于1.2元/斤时公司会以1.2元/斤回收,当市场价高于1.2元/斤按市场价回收。地里需要除草、施肥、浇水的时候村民去帮忙,公司还会给工资。

    公司化管理的模式既让村民放心,也提供了收入保障,充足了集体资金,人人都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

    他还告诉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王书记提议在猕猴桃树下套种中草药白芨,套种出来的白芨质量好,而且白芨很常用,价格好,又好卖。

    他说,猕猴桃和白芨这两项产业,预计三年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五十万元以上。

    磨石的乡亲们可真是有福啊!我感叹道。

    是啊,是啊。要不是遇上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第一书记,我哪里有时间出去挣外快呢,现在基本上都在城里跑摩的,也算是多了一笔收入,村路修通后,光是送本村人进城一天都可挣好几十来块呢。从前,一年四季都在地忙活也忙不出票子来。

    一会儿,他说他得进城接乘客去了,摆摆手便开着摩的从我身旁呼啸而去。

    早些年,磨石村粮食收入少,村民四季忙活,足够养活一家子而不陷入断粮危机已是万幸。而养猪和牛都是很费粮食的,粮食供应不足就养不肥。和城里的农民不一样,城里养猪能以相当便宜的价格在周围饭店里买到剩饭剩菜来喂猪,这样养出来的猪又肥又白,过年过节时赶出去卖都觉得脸上有光彩。每当村民看到城里人猪圈里白白净净的猪都羡慕不已,羡慕归羡慕,自家却只能养山羊,山羊最好养,往林子里赶,吃草吃树叶子就可以养活。也正因为如此,原本树木茂盛的退耕还林地日渐成了荒山荒坡。

    如此大面积的荒山放着太浪费,一定得充分运用起来。种花椒?花椒是老产业了,寿命不长,价格一般,亩产值低。种核桃?核桃不好养,这般贫瘠的土地上根本结不出几个好果子。王书记辗转反侧,思考许久。最终打听到号称“树上油库”的山桐子,山桐子生长于海拔400——2500米的低山区的山坡、山洼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喜光树种,存活率高。而它本身就具有多重价值,花多芳香,有蜜腺,为养蜂业的蜜源资源植物;树形优美,风吹袅袅,为山地、园林的观赏树种;木材实用,材质轻软。可供包装箱、火柴杆、牙签、木腰、家具、板料以及纸浆用材;果实、种子含油。果肉含油率为4.4%,种子含油率为23.4%,其油性可代桐油。目前,它在国内市场不算普遍,因而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是光明的。

    “山桐子果可以提炼高档食用油和航空用油,当年红军长征路上就曾经用煮野生山桐子果的方式解决食用油短缺的问题,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可观,预计四年后,每亩地每年将增收3600元以上。”王书记信心满满地说道。

    山桐子采取了同猕猴桃一样的管理和分红模式,充分利用400多亩荒山来种植山桐子树。

    记得当时我在杨兴民家,我说山桐子长什么样,带我去看看。

    老人笑呵呵地,用手绕四周山比划了一圈,说荒山野岭到处种着呢,东南西北每一座山能种的都种,有些山太高了你爬不上去,就这附近我可以领你去。

    山桐子树苗长起来了,以它坚强旺盛的生命力挺立在杂林间。在那里,我很好奇没有看见一只山羊甚至一只鸡。

    老人说起来话总是精神百倍,语气愉悦。他说,国家政策这么好,共产党的挂念就像亲人一样温暖,都照顾人到这个份上了。我们怎么忍心继续放牧呢,那样是破坏集体的幸福生活,更是破坏党的劳动成果。我们不会那样做的,自从种上山桐子,家家户户都把山羊关起来养,也有的卖掉了。

    鸡嘛,村里鸡多得数不过来。2017年,王书记和村委会从村产业里周转资金二十五万,协调赶集网,用杨伯格家的土地修建了养鸡场,这可是集体入股的产业哩,一会儿到那里你就知道养鸡场有多大了。

    这是一个特别乐观有趣的老人,在他的家里,他拿出一块很大的月饼让我吃,说家吃的多得很,叫我多吃点。我观察到他家里四处挂着习总书记的照片,另外还有一些王书记第一天到村里时淌着雨水挨家挨户给村民送大米和清油的相片,我问他我怎么贴了那么多,他正在倒茶,直起腰来往墙上看了看说:哈哈,我喜欢,喜欢就贴几张嘛,看着有安全感。

    的确如此,心怀感激,我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