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和别人一个样(二)
作者:笨笨的姥爷      更新:2020-06-12 10:54      字数:2186
    李老师给了同学们一个出其不意惊喜,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她概括为“活宝效应”。李斌是“活宝”,他自己也愿意做“活宝”,那就让他在“活宝”的位置上慢慢有所进步吧。

    李斌没有料到李老师居然把自己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要叫自己朗读,这多不好意思啊!李老师这个人真不错!“这多不好意思啊!”李斌站起来说,挠挠头,其实他开心得很呢。

    嘿嘿,李老师要的就是这一效应,让你自己不好意思,让你感觉李老师是为你好。

    上讲台讲话,整个小学期间的机会不算少,平均每学期也有个四五次吧,可那都是做检查。他不怕被老师批评——反正老油条习惯了——就怕老师不给他讲话的机会。

    他下位接过李老师递过来的作文本,转过身,居然规规矩矩地向全班同学鞠了一个躬,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和别人一个样吗——问号。”李斌第一句就又把同学们逗乐了。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活宝,明明是让他照着作文本子上读的,但他一开口就有了喜剧的效果。教室里有了点不和谐的声音。

    看到李老师脸上严了肃,他又挠挠头,真的不好意思了。

    “我想和别人一个样,我和我班上不少的同学一个样,可是我和那些城里的孩子又有太多的不一样。”

    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到李斌已经降低了声调的声音,有点幼稚,有点滑稽,有点谦卑,但也很真诚。

    “我想有一,一辆自行车,我想缴校服费的时候,爸爸妈妈能够爽快点,我想偶尔吃一次肯德基,我想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我想被老师少批评一点,我想……,我想……。”

    李斌说的全是心里话,也说出了不少同学的心里话,教室里鸦雀无声。他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地说了一些心里话,感觉还真的不错。

    “我相信有那么一天,我前面想的,都能实现,那样的话,我就和别人一个样了。”

    李斌,小小年纪,写出的作文竟然有这么伤感,亏好最后还表达出一丝丝希望,让人感到他最终是可能和别人一个样的。

    李老师想到鲁迅笔下的《药》,如果缺少“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那就先自逊色了三分。虽然李斌最后表达的希望太直白了些,没有什么寓意,但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好,只要是像一个初一的孩子说的话就好。

    李老师怎么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她想通过对李斌作文的点评,更多地给予褒扬和点燃孩子心中希望的火焰。自行车会有的,书桌会有的,肯德基也会有的——就像那句经典的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至于被老师少批评一点,这个要求也不过分,成年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当官的都指望别人拍马,只是他们从来不予明确表达,或者是用隐晦、迂曲的方式表达。而孩子想到什么就天真地说出来。多好!

    于是她说:“同学们,李斌同学虽然有点小调皮,有时也会来点恶作剧,但通过今天的这篇作文,我看到了李斌同学措辞造句还是比较有天赋的。你们看噢,他那个排比句,一口气用了七个,而且都是他的真实想法,是通过我们家长的辛勤劳动可以得到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得到的。

    今天,我看到了李斌同学,也看到了全班同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我也希望李斌同学和全班同学一道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只要我们努力了,我想我们不会比别人差。

    我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在我们初三毕业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自豪地说,‘我和别人一个样’‘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我也借这个机会表个态,尽量少批评同学,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大家说,好不好?”

    她看见陈来娣微微地点头,潘兰花眼睛里闪现了一丝火花,李军若有所思,金芝萍好像无所谓,李斌则又呈蠢蠢欲动状,因为李老师的话是对自己作文的点评,他很想立马表现出什么。

    可是李老师正站在他身旁,一只手还压在他的肩膀上,好像已经知道他可能又会放出什么幺蛾子了,所以她的手始终放在他的肩膀上,还向下用力压了一压。李斌不敢动了。

    突然,李老师来了灵感,想把这句话作为班级的口号、座右铭,哪怕是旗子,如何?虽然不那么崇高伟大,但它真实,也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也具有可比性、可行性。她又和陈来娣对上了眼睛,说:“陈来娣同学,你说说,我们可以把‘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这句话用来干什么?”

    “作为警句。”陈来娣不假思索,站起来就说,“就张贴在黑板的右上方,国旗的右下角。让它每天提醒我们,激励我们。三年以后,‘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她坐下,又站起来补充,“一定要用感叹号!”

    李老师和同学们全都会心地笑了,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李老师的心情好极了,陈来娣在作文课上和老师的对话,绝对是配合默契,天衣无缝,可谓心有灵犀。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的话,肯定得不到高分,似乎有弄虚作假的嫌疑——事先镐好了把子。

    李老师从此更看重陈来娣。

    陈来娣的母亲是李老师的第一个家访对象。

    李老师反对把家访作为任务来完成,作为工作业绩来炫耀,更讨厌把家访的形式放大,像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要登记造册,要拍照录像,要一条龙服务,弄得地球人都知道。那不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那是去给群众添堵加乱的,是给自己添光增彩的。

    星期天上午,她按门牌号逛到陈来娣家。她内心最喜欢的就是陈来娣。从陈来娣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但她比自己更阳光,起码她的物质生活是富有的。她想让陈来娣成为自己的复制品,不是简单的粘贴,而是第二代或者是跨越式发展式的第三代的再创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啦,如果多一个,多几个,甚至全班都是我的“复制品”,此生足矣!

    李老师一路上想着,兴致勃勃,飘飘然。她不是去家访,更像是去与男朋友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