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和別人一個樣(一)
作者︰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6-12 10:53      字數︰2235
    李子媛精心設計的第一節作文課,既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又激發起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她的從教,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文建國寫作筆記摘錄

    李老師翻開李斌的作文,“我和別人一個樣?”在題目上他就用上了問號。第一句開門見山,又是一句疑問句,“我和別人一個樣嗎?”

    她往下看︰

    ——我想和別人一個樣,我和我班上不少同學一個樣,可是我和那些城里的孩子又有太多的不一樣。

    我想有一個(李老師在“個”字上畫了一個紅圈)自行車,我想繳校服費的時候,爸爸媽媽能夠爽快點,我想偶爾吃一次肯德雞(“雞”字上又是一個紅圈),我想有一張屬于自己的書桌,我想被老師少批評一點,我想……,我想……。

    李老師眼楮有點兒濕潤,心情突然就沉重起來,剛才的不愉快已經沒有了蹤影。六七句排比,一句蓋住一句,一句比一句沉重,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就是這些個小事卻枝枝蔓蔓層層級級地纏繞得她喘不過氣來。沒有想到平時慣于調皮搗蛋的一個小不點,整天嘻嘻哈哈的樣子,心底里竟也有這許多坑坑窪窪的破事。

    其實李斌想和別人一個樣的要求並不高,但他並不高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就和別人不一樣了。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一樣?

    “你先回教室去吧。”她沒有抬頭,說話的語速很慢,眼楮盯著作文本,裝著繼續看作文的樣子,其實她在壓抑著感情。她此刻被學生的作文感動著,又不願意在學生面前失態。她更多地是想起了自己的少年和弟弟李尤的少年的“一樣”“不一樣”。

    如果說,李斌的“一樣”“不一樣”具有普遍性,那麼李子媛和李尤的“一樣”“不一樣”就具有了典型性。如果說,李斌的“一樣”“不一樣”可以拿來調侃,甚至可以拿來諷刺,而李子媛和李尤的“一樣”“不一樣”卻令人難以啟齒,令人悲痛欲絕。她有點後悔,自己怎麼想出了這麼一個餿主意,出了這麼一個作文題目,給自己增添了無盡的痛苦和煩惱。還自以為是地認為,出了一個很漂亮很得體的作文題目。

    李子媛辦公桌子的玻璃台板下壓著兩張用精致的信箋自題的座右銘,一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愛滿天下”;二是她從《教育詩》第三部譯者的後記上摘錄下來的,“教育學和詩意的融合”。這是她願意努力的教育方向,也是她想刻意營造的教育氛圍。

    “這些孩子,平時一個個神氣活現的,可寫起作文來卻判若兩人,不但流露出真情實感,而且還有點深沉。”李斌離開辦公室以後,她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想的是自行車、肯德基、書桌,想的是父母和老師能夠多給點好臉色,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麼!除此以外,你還要他們想什麼?

    李斌想的,與李子媛和李尤想的不同,那是生活環境的區別。李子媛在童年、少年時期不知道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她健康成長著。當自己知道與別人不一樣的時候,自己已經高中畢業,考取了大學;當李尤知道了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時,他尚且幼小的心靈,終究無法承受生命的羞辱之重了。這個傍晚,李子媛就是自尋煩惱地在“一樣”“不一樣”上打轉轉。

    第二次作文課,李老師首先講評了陳來娣的作文。

    陳來娣的作文就像她這個人一樣,可以讓人挑剔的地方不多。她表現的主題當然是“!”。好好培養,是棵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同學們都像她這樣,就不要煩神了。哪能呢,她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李軍的作文,反映的是“?”,他懷疑自己能夠和別人一個樣,畢竟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雖然有些傷感,信心不足,還有三處用詞也不準確,但可以判斷他的作文是發自內心的獨白,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一個憨厚的小伙子,對未來世界充滿著太多疑問,有點令人傷感。

    金芝萍的作文倒是有點意思。詞藻華麗,思想時髦,情感充沛,字里行間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雖然還不夠成熟,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其他同學以啟迪。

    李老師感覺她寫得不夠真實——雖然我強調了真實,就像她給人的印象,既不像是農村的孩子,也不像是城市的孩子。

    用世俗的眼光來評價,這篇作文可以說還是不錯的。如今成年人的文章充斥著假大空,看來金芝萍同學說話作文像她平時的衣著一樣,傾向于成人化了。

    李老師記得大一寫作課上,老師曾經說過,小說,就是編造的故事,在英語里“fiction(小說)”就有想象的、虛構的,甚至是杜撰的乃至捏造的意思。可見老外在給小說下定義的時候,就已經把這層意思說得白了不能再白了。

    中小學生的作文在某種方面也可以說是為今後可能的文學創作打下基礎,即使作文不真實,這種不真實,也是他們人生真實的寫照。她為自己在“真實”與“不真實”之間的關系上相扯,感到好笑。歸根結底,學生的作文,還是應該強調真實,因為這不是文學創作。

    她主要講評了以上三位同學作文的長處,畢竟才是初一的學生,以鼓勵為主。

    潘蘭花的作文寫得結結縐縐的,但她表現出了真情實感。她在文章的最後發出了呼喚︰“爸爸不要丟下我們母女倆,讓我有一個父愛如山的父親,讓我成為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的人”。讀之令人動容。

    她的作文不宜點評,李老師準備單獨與她交流。雖然李子媛不願介入學生的家庭矛盾,但她不願意讓其家庭,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要做好她父母雙方的工作,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讓潘蘭花正確對待了。

    李老師最後講評李斌同學的作文。

    她說,李斌同學是最後一個交的,而且他在交作文的時候還玩了一個噱頭,先讓課代表把空白的B本交給我,再趕緊用A本換回去。

    李老師說得輕描淡寫,不痛不癢,看似平淡,卻點中了李斌穴位;看似批評,卻又要講評——好的才講評呢。

    李老師把全班同學的情緒調動出來了,本來有點沉悶的教室,也有了些許活躍。事關李斌同學,大家都願意看看他怎麼出洋相。

    下面請李斌同學先自己朗讀一下。

    “誒!”教室里一片感嘆,聲調是上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