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文家大院空悠悠(二)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4-05 21:26 字數︰2266
母親說到最後,有點開心地告訴建國,你父親的單位要在下放的那一天,另外派一部小型卡車敲鑼打鼓,先到倉巷來,再送我們出城。你爸可不要出這個洋相。你爸特地到行里,跟一位副行長說,我下放,你們風光是吧?僅僅送出城是不夠的,要送就送到目的地,否則不要送!
副行長知道他的脾氣,說︰“好吧,不送就不送。”
“不送是不送了,但這筆賬,我還是要算的。”文巽善又說。
副行長听了,不知他還要算什麼賬,就問︰“您說,橋歸橋,路歸路。反正要說算賬,我們哪個都不是您的對手。”
“那是當然。”文巽善沒有絲毫的謙虛,說,“一部小卡車,加上司機,加上四五個敲鑼打鼓的人,前後要兩個小時吧,這需要產生多少費用?”
領導不知道他用意何在,心想,他文巽善還不至于要錢要到這個份上吧?他絕對不是那種人。可是他要算賬干什麼呢?副行長盯著文巽善看。文巽善則不動聲色,等著領導的表態。
文巽善見領導一時為難,知道嚇著他了,立馬湊上前去小聲商量,如此這般那般一番。副行長頓時眉開眼笑說︰“您文老(其實那時文巽善才50歲)發個話,要多少有多少,還用得著逗圈子嗎?”
文巽善說︰“我敢嗎?你領導不是說‘橋歸橋,路歸路’嘛。我不把賬跟領導算算清,我是不敢開口的。”
照辦,照辦!副行長立馬喊來幾個中層干部發話了︰你,做四個長八十公分,高一百八十公分,寬二十公分的書櫃,到新華書店買一批新書;你,發動一下,全體職工自願捐書,一起給文老帶走;你,負責裝車。文巽善掩飾著自己狡黠的眼光,滿意而歸。
文巽善回家很開心地告訴蔣淑嫻,說募捐了一批圖書,加上家里準備帶去的,一共有上千冊了,我是圖書館館長,你是副館長,可好?
蔣淑嫻說他官迷心竅。他樂呵呵地說,我,官迷心竅?某某村圖書館館長,是什麼級別呢?
開心過了之後,他又跟蔣淑嫻發牢騷,我不知道,這全家下放的人當中,有沒有自覺自願的。如果有,開個歡送會,敲鑼打鼓喜慶一番,不是不可以。現在是人家不願意,你把人家趕出城,還要人家強顏歡笑?把你們的歡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道德,不道德。
文巽善擺弄著煙斗準備抽煙,蔣淑嫻一邊給他點火,一邊說,這才是你不要單位敲鑼打鼓歡送的真正心態呢。
“當然,當然!”文巽善抽了一口煙,得意地說,“知我者,淑嫻也。”
蔣淑嫻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文巽善擊掌,說︰“淑嫻,你已經好長時間沒有笑了。”
蔣淑嫻已經恢復了一臉的愁容,“唉,除了笑你這副德性,就沒有好笑的事情了。”
“我也沒辦法,委屈你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吧。”文巽善說,“我的老家,你還沒有去過,請你打扮得漂亮一點,我文家媳婦回來了。”
“你看你,說你德性吧,你又拉風了。”蔣淑嫻又笑了。
文巽善和蔣淑嫻回到湖北老家,大卡車進入文張屯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底黃字的橫幅標語︰“熱烈歡迎江州銀行干部文巽善夫婦回老家落戶”。這讓文巽善很是受用。他願意在這里張揚,雖然談不上錦衣還鄉,但也好歹證明一下自己的身份還是不錯的,在鄉里鄉親們面前,“銀行干部”,還是挺榮耀,挺有點權威的。
文巽善對老家文張屯沒有多大的印象,跟著父母出來讀書以後,今天還是第一次回家。只是有張公張婆的絮叨和老家堂兄弟偶爾的往來,才在他的心里保留下老家的感覺。
橫幅下面站著四個人,張公張婆一身村叟村姑打扮,文巽善和蔣淑嫻看得發笑。三年未見,張公張婆稍微有點發福,也有了一些老態顯現了。另外兩位,一位是堂弟文巽良,巽善與他見過幾次,他現在是文張屯大隊革委會副主任,另一位,巽善好像也見過,淑嫻怪他貴人多忘事,她告訴巽善,那是張婆家的老ど。
文巽善一下車,就被張婆抱住不放手,口口聲聲少東家長,少東家短的。張婆再抱抱少奶奶淑嫻,有點兒矜持。
張公已經老態龍鐘貌,站在一旁只是一味地憨笑,並不言語。
文巽良上前跟文巽善打招呼,張婆已經拖著另一位上來介紹說了,我家老ど,比你家建國大一轉,記得麼?三年前送建國回江州的,你們見過。他現在是大隊書記、革委會主任。
張婆介紹時既興奮又拘謹,她沒有想到父母做了一輩子佣人的孩子,如今是整個文張屯的當家人。
張書記稱文巽善為文老師,稱蔣淑嫻為文師母。後來淑嫻曾經調侃巽善,明明我是當老師的,憑什麼人家就稱你為老師,我倒成師母了?文巽善則說,因為我更像一個老師的樣子,你也就將就一點吧。
剛才經淑嫻提醒,文巽善也想起來了,是張婆的小兒子,知道這就是文張屯最大的官了,而且還還親自等候在村口。他想到了土皇帝一說,笑笑,拱手作輯,用的是老套禮數。
一連數日,文巽善和淑嫻在堂弟文巽良夫婦陪同下,拜見二叔、三叔,看望堂兄弟,再接受佷子佷女和外甥外甥女們的看望。
大凡交通閉塞的地方上的人,對在外工作,尤其是吃皇糧的人都分外尊重,而這位大佷子(大伯、大舅、大哥)是在銀行工作的,銀行是什麼地方,銀行就是管錢的,不知道有多少錢從他手上進出呢!
文巽善事先已經用一個月的工資兌換了一角、兩角、五角的毛票,張張嶄新挺括,用紅紙條一封,就是給晚輩的最佳禮物。在文巽善發出紅包的同時,淑嫻也有紅包派發。
她在出發前,用地方糧票兌換了若干“全國通用糧票”,糧票是三四寸見方的長條形,票面五顏六色,印制精美,雖然其質地不及紙幣,但這玩意兒,文張屯的多數人沒有見過。它的作用非同小可,說是沒有它,到了飯店吃不到飯,包括饅頭和面條。對,有錢也吃不到。
有人問,到漢口好用麼,到北京好用麼?
蔣淑嫻都是肯定的答復,再將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的區別說一說。于是糧票受歡迎的程度大于鈔票——物以稀為貴。將來到了漢口,到了北京,東西可以不買,飯總是要吃的。
不知道這些晚輩們後來有沒有將這些糧票派上用場?人們也不知道,二十年以後,所有的糧票都成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