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宅大院文宅人(二)
作者:笨笨的姥爷      更新:2020-02-14 11:21      字数:2135
    迎面屏风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半身巨幅画像。后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有毛主席一人了,还有一幅对联,上联为“听毛主席话”,下联是“跟共产党走”。再后来,文家也像绝大多数人家一样,不再悬挂伟人的画像了。屏风后面,堂屋尽头的小阁楼是安放先祖牌位的“祖宗阁”,又称佛龛,里面供放着若干祖先的牌位。由于时间久远,又逐渐疏于管理,佛龛里时常上演龙虎(蛇和老鼠)斗,这让年幼的文建国始终感觉到一种危险的存在。特别是在晚上熄灯以后,一如他不愿打开第一进的后门,进入堂屋总是提心吊胆的。到了文革的时候,“祖宗阁”被家里自觉地“破四旧”破掉了,里面除了老祖宗的牌位,就是老鼠屎,还好没有看到蛇。文建国也从此数典忘祖,对祖宗们没有丝毫的惦记。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只记挂着马克思这一位老祖宗,因为常常听到马克思的信徒(包括假信徒)有到马克思那里报到一说。再后来,对马克思认祖归宗的人越来越少,也鲜有人提及马克思,他曾暗自叹息。若干年以后,他看到陶行知先生写的一首小诗,“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二四七四八’,小坟葬伟大。”从而知道了马克思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的墓号是:24748,也了解到在“海格特公墓”曾经发生过“吸血鬼”的故事。可见这大凡与阴间有关联的地方,总是令人害怕的,总是会发生令人害怕的故事的,并不能说明文建国小时候特别胆小,大家一样一样。

    这房子这院落,据说是文建国的老爷爷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置办的。当时老爷爷帮着筹建江州的英国领事馆,在领事馆落成不久,文宅大院步其后尘悄然现身。这里面有多少猫腻是说不清的,事过境迁,也没有必要去说清了。从法律的角度说,也超过了追究的期限。但就是这点和英国佬的瓜葛,惠及了“文宅”几代子孙。文家还有几处房产在外头,都租赁出去了,一大家子十余人,再加上老家的嫡亲数十人,仅仅依靠房租,就滋润得可以,不要说文家自身还有端着金饭碗铁饭碗吃皇粮的。

    文建国出生的时候,父亲文巽善30岁,在市交通银行做高级职员;母亲蒋淑娴21岁,是小学教师。父亲曾经集体加入国民党,后来在反右和文革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幸好的是文巽善也只是皮毛受损,文家也没有伤筋动骨。建国的母亲因为当时怀孕反应严重,在家保胎。本来有人拉她填写的那张也是集体加入国民党的表格没有及时上交,这在政治上也就免去了一大“污点”。

    建国的大姐文怀琴14岁,二姐文怀华6岁,大哥文怀祺5岁,他们是文建国的大妈妈所生。他们和建国一起陪同父母住在第一进。父母带着建国住在东侧,西侧的房间隔成了“亭子间”,让大姐、二姐、大哥各有一块小小的天地。

    第二进住着四位老人,他们分别是建国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虽然出自不同的姓氏,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但知书识礼,顾全大局,一大家子相安无事其乐融融。外婆本来因为女儿做的是填房,生怕进了文家大门姑娘会吃苦,文建国的出生给她吃了定心丸,母以子贵。现在女儿有了儿子,她也自我感觉在亲家面前的地位水涨船高了。文建国父亲每天早晨的请安,她觉得女婿还是挺不错的,请安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一进和第二进两进之间的院子是文家的后花园,东西两侧多有奇花异草,中间安放着两组石桌石凳。东边的厢房有一半是文巽善的书房,未经他本人同意,其他人是不能进去的,就连常规性的打扫卫生也由蒋淑娴亲自操作。西边是厨房和盥洗间。第三进的两个房间,西边的是佣人的住房,东边的那间和东侧的厢房是客房。西厢房是什物库房,有破损的家具,常用工具等等,还有一具寿材。

    寿材是文建国小时候最最反感最最不愿看到的。后面这个院子原本就显得萧疏。天黑以后,少年时代的文建国是不可能进入到第三进去的,无论是厢房,还是客房,似乎都隐藏着恐怖和诡异,丝毫的响动都能引发他心惊肉跳,如果没有声响,也同样让他心悸气短。虽然在白天,看到院落里分割为几块排列齐整的菜畦,常年种植着时鲜蔬菜,也能引发文建国的好奇。

    有一段时间,文建国的大外公大外婆(哥哥姐姐的亲外公外婆)也来住过。文建国长大以后,母亲告诉他,你大妈可怜,因为怀着怀祺时逃难,受了颠簸受了风寒,几乎就是在怀祺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她就撒手人寰,等于母子没有相见。大外公大外婆原来住在安徽芜湖运漕乡镇上的,乡下有土地,大外公还挂了个小学校长名,应该算是开明乡绅。1950年《土地改革法》一颁布,他们自觉没有了脸面,想在文家躲躲风头,可是三个月不到,就被老家的人带回去了,他们被带回老家后不久,就先后去世了。母亲又补充说,本来你爸那时还在追求进步,报名参加 “土改工作团”,银行知道了你大外公大外婆的事情以后,就取消了你爸的资格,他也受到了单位的批判。

    住在第三进的一对50岁上下的佣人夫妇,长期把一大家子照顾得舒舒服服。整个文宅,既无内忧,又无外患,文宅小有名气地矗立在江州这块土地上,何况现在已经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天了。听说就在文建国出生的半年之前,市军管会根据“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各行各业开始实行全面接管,商店照常营业,学校正常上课,水电供应正常,电话畅通,社会秩序井然,一派祥和景象。

    用别人的话来说,建国从小既养尊处优,又颇得父母之风范真传,整个仓巷上了一点岁数的都亲热地称呼他为二少爷。一直到文革开始,二少爷的尊称才随之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