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雪中送炭,溫暖病重彝族青年
作者︰白雲      更新︰2019-09-10 17:34      字數︰3723
    早婚早育在大涼山的彝族地區非常普遍,也是大涼山彝族同胞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巴久布都家是土生土長的大涼山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人,早婚早育的習慣當然就成了自然。既然是自然的事情,巴久布都就沒有理由去反駁。2007年,還沒有滿二十歲的巴久布都便結婚,然後生子。隨著三個孩子的陸續降臨,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開始捉襟見肘。而巴久布都的身體也非常的不好,經常咳嗽。妻子要照顧幼小的孩子,家里的牲口只有靠母親出去放牧。但因不懂養殖技術,牲口經常生病不說,到了寒冷的冬天還有牲口被凍死。面對家里的困境,十幾歲的妹妹也只好輟學離家出去打工,但因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工資收入也不高。

    2010年,對于巴久布都家來說等于是個最黑暗的日子,平時巴久布都也經常咳嗽,而且還帶著很多的血,但他也沒有當回事。因為家庭負擔太重,作為家里頂梁柱的他每天想到的是如何多掙錢來改變家庭的貧窮面貌,根本沒有精力去顧忌自己的身體。他也覺得自己年輕,有點小打小鬧的病不礙大事。卻沒有想到有一天,他突然咳嗽得非常厲害,一直出血不止,而且人也覺得頭暈眼花。想到家中父親才四十歲就因病離開了人世,一家人看到巴久布都此時的情況立即被嚇壞了,迅速把他送到喜德縣人民醫院檢查。醫生一看巴久布都當時的病情,迅速把巴久布都送去了西昌市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檢查。這一檢查立即把巴久布都和家人都嚇住了︰肺部出血。

    肺部出血是屬于嚴重的疾病,必須做開胸手術。巴久布都的病情因為時間拖得太久,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他的生命。為了挽救巴久布都的生命,家人立即決定為他治病。巴久布都也以為自己做完了手術就不會被病魔折磨,可以和健康人一樣去生活工作,可他卻沒有想到是禍不單行。醫生在給巴久布都做完手術輸液時肺部又出血。醫生覺得情況嚴重,立即把巴久布都轉院到了成都的華西醫科大學醫院檢查。華西醫科大學醫院很快檢查出結果︰巴久布都輸液時肺部出血是因為高血壓引發的,而且是原發性的高血壓。說白了,巴久布都的高血壓就是家族的遺傳,想起父親一直身體就不好,而且在四十歲時就離開了人世,巴久布都突然覺得不寒而栗。別人家的傳家寶值千金,甚至可以給後代帶來富足的生活。而巴久布都家的“傳家寶”不但一分錢不值,還處處威脅著後代的生命安全。在成都的華西醫科大學醫院住院治療一段時間之後,巴久布都的肺部出血是完全治愈,但高血壓卻無法根治,只有靠終身服藥降壓。

    在涼山州彝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和成都的華西醫科大學醫院治病,巴久布都總共花去50000多元的治療費用,除去新農合報銷之外,個人還花去30000元。而巴久布都因為做了手術又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在家休息。看到家庭如此的窮困,巴久布都連死的心都有了。但一想到自己是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巴久布都又覺得自己根本都沒有選擇死的權力。自己解脫了,一家老小怎麼辦?幸好以前政府把巴久布都的媽媽和弟弟列為了低保戶,每人每月有95元錢的低保補助,才讓巴久布都家有了買米的錢,而供弟弟上學的事就只能落在了妹妹身上。

    2012年,四川省安監局以“掛、包、幫”的方式開始幫扶小山村,局黨委書記、局長、副局長開始一對一幫扶貧困群眾。局長孫建軍在小山村黨支部書記巴久爾鐵的帶領下開始逐一走訪了解貧困戶。看到巴久布都家的現狀,孫建軍非常痛心,立即和巴久布都家結成了幫扶對子。孫建軍不但在經濟上給予了巴久布都幫助,而且還給巴久布都家送去了米、油及生活用品,然後又從思想去開導巴久布都,讓他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困難只是暫時的,現在有這麼好的社會,有這麼多人的關注,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孫建軍局長的親切關懷讓巴久布都非常感動,身體也恢復得很好,通過各方面的協調,巴久布都又回到了電站打工,而且工資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巴久布都家開始從貧困中解脫出來。

    雖然現在自己已經為人夫為人父,但巴久布都仍然對學習非常渴望;自己因為家庭原因沒有能繼續上學,現在弟弟考上了大學也算讓巴久布都感到了一絲絲的欣慰。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巴久布都也希望以後孩子都能有機會多讀書。家庭教育是關鍵,作為父親的巴久布都只想多積累知識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他根本不敢奢望自己這一生還能有什麼改變,可他卻沒有想到,就是他這種對生活的認真態度,為了孩子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的做法,為自己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俗話說︰閑時學習急時有用。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閑暇的時候不能虛度光陰,要充分利用這樣的寶貴時光,多學些東西,多做些事情,這樣到忙碌緊張時對你會有很大的益處。安靜的時候不能白白把時間消耗掉,要利用這段時間來思考問題,再做事的時候就會有條有理。獨處的時候,要能夠保持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風,既不能產生邪念也不做壞事,這樣在社會生活中,才會永遠受到別人的尊重。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學習的道路是沒有止境的,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的,只有日積月累,才能學問天成。

    2014年,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因為缺文書一職,冕山鎮人民政府決定公開通過考試錄用,但前提必須是小山村的人才能報考。如果是在成都這邊,招考村干部就沒有這麼多的限制,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報考。但因大涼山彝族地區是高寒山區,各方面條件差,人員駐地分散,況且村上又沒有可以住宿的地方,招考的村干部待遇又低,所以只能在本村招考比較現實。因為不用解決住宿和生活,都是在自己家里吃住,而且對本村的情況也比較了解。

    巴久布都開始是沒有想到去報考村文書的,他覺得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也沒有想過要當官。但別人一直勸他去試試,巴久布都想了想,也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考得上考不上沒有關系,重在參與,本來巴久布都就沒有報什麼希望。可他卻沒有想到,考試結果一公布,他竟然以優異的成績被錄用,成為了小山村的一名文書。雖然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500元,但畢竟是一名鄉村干部,可以為老百姓服務,也是給自己一個鍛煉成長、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機會。想著自己當時生病住院,面對身體上的痛苦、經濟上的窮困折磨得對生活對未來失去了信心;是黨和政府及社會好心人的無私幫助才讓自己渡過了難關、走出了困境,激發起熱愛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巴久布都是百感交集,他覺得自己唯一能報答社會的就只有好好的工作來回饋社會。

    作為小山村的文書,巴久布都不用天天去坐班,而是和村干部們一起輪班。為了更好的讓家庭富裕起來,只要不輪到自己去辦公室上班的時候,巴久布都還是堅持去電站打工。需要自己整理的文件和資料,巴久布都都是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加班在家整理。他深深地明白,別人的幫扶只是暫時的,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收獲。愚者錯失機會,智者善于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點,巴久布都也非常有體會,要不是他平時善于學習,在小山村文書招考時就不會取得好的成績。雖然他當時善于學習,並沒有想到要考試當村上的文書。但對于知識的學習積累,已經為他報考文書一職增強了競爭力。一個人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應該不斷學習充實,提高專業素質和技能、自覺提高要求和難度,把工作做得比別人更好,這樣才能增加自己競爭的機會。人生靠自己干出成績,賺出財富,拼出奇跡,闖出天地。命運曾經讓巴久布都輟學,一場大病又讓巴久布都陷入對生活的絕望之中。精準幫扶讓巴久布都一家擺脫了貧困,長期堅持學習又讓巴久布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小山村通過精準扶貧的幫扶,道路、生活設施、學校等都得到了改善,失學兒童重新返回學校學習了卻了巴久爾鐵的心願。曾經生活極度貧困的巴久布都家,通過幫扶和他自生的努力不但成功脫貧,而且他現在也成了村上的一名干部。從小看著巴久布都長大的巴久爾鐵對他的人品非常認可,他和自己現在成了同事,更是讓巴久爾鐵感到由衷的高興。每當談起自己現在的生活,巴久布都都會深深地感激黨和國家及社會的幫扶。在工作中,巴久布都更是不計個人得失,他覺得只有這樣好好工作,才能對得起黨和國家及社會的幫扶。

    巴久爾鐵覺得巴久布都的話句句是實情,更認為所有的村民都應該和巴久布都一樣,對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及扶貧單位的無私幫助、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但他卻做夢也沒有想到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扶貧單位更多物力財力上的幫扶,讓小山村老百姓的思想開始扭曲。

    “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各省市在已經有工作的基礎上,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餃接。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對每個貧困戶建檔立卡,建立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扶貧開發對貧困戶和貧困村進行精準識別,了解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明確幫扶主體,落實幫扶措施,開展考核問效,實施動態管理,檢查幫扶責任人履職情況和貧困對象脫貧情況。對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進行監測和評估,分析掌握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為扶貧開發決策和考核提供依據。

    2013年,中國農村扶貧標準為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800元,人均年純收入低于2800元的為貧困人口。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確保完成國家農村扶貧標準識別任務的基礎上,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按照本省標準開展貧困戶的識別工作,納入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統一管理 。本來還算平靜的小山村,卻因為評選建檔立卡貧困戶上演了一幕幕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