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掛、包、幫”,深入扶貧第一線
作者︰白雲      更新︰2019-09-07 17:13      字數︰3405
    人人都知道四川是個天府之國,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天府之國從古到今,經歷了多少次毀滅性的災難?四川人民到底經歷了多少次毀滅性的打擊。拋開遠的不說,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方勢力趁此時機興風作浪。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領農民軍再次攻入四川,住在一個空曠的寺廟里,晚上,張獻忠因拉肚子便走出寺廟去解大便,沒想到剛蹲在地上,屁股就突然感到像針扎著一樣疼痛。張獻忠立即叫人找來火把一看,卻發現在自己解大便的地方到處長著像巴掌大小的睫葉(藿麻),用手一摸痛得直鑽心。脾氣暴躁的張獻忠又氣又恨,他覺得四川的人可惡,故意種些毒草來害他,所以恨透了四川人,便決定在四川大開殺戒。1644年9月,張獻忠帶著60萬農民軍沖到了成都。令人惋惜的是整個成都卻只有3萬軍隊,而且還有3000人是剛上任的四川巡撫龍文光從南充帶過來的,加上各州縣緊急調來的兵力,成都的正規部隊不到1萬人。其余都是臨時招募的民兵,他們訓練無素,毫無戰力。前幾次張獻忠攻打成都時,前有守城部隊頑強阻擊,後有明朝幾十萬大軍尾隨追擊,使得張獻忠很難招架,所以只得趕緊逃竄。現在明朝已經被推翻,殘留軍隊又受到清軍追殲,有的正與李自成余部纏斗,根本沒有能力來援助成都。成都因為寡不敵眾,被張獻忠帶領的農民軍血洗。成都淪陷之後,張獻忠的部隊不管男女老幼抓住就殺,讓“天府之國”立即變成了人間地獄,幾十萬生靈慘遭屠戮。

    張獻忠在四川的殘暴行為觸目驚心,官方確切的統計數字表明,明朝末年,四川有600萬人左右,而到了清朝初期戶籍統計,整個四川有史可查的只有9萬人,而且大部分是集中在嘉定的洪雅和偏僻的石柱縣。曾經繁華、美麗的成都變成了一片廢墟,街上草木叢生,成為野獸出沒的莽莽林子,無數只老虎在城門洞外招搖過市。

    常年的戰亂讓整個四川殘破不堪,但四川畢竟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從1671年開始,清朝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招民墾荒、鼓勵湖廣人入川開墾和發展生產。全國許多其他地區都有移民遷徙到四川,人數超過100萬。朱德總司令的祖先正是那個時候從廣東韶關遷徙到四川的。這些移民到了四川之後,統稱為客家人。客家人聰明、勤奮、吃苦耐勞,到了四川以後開墾荒地,引進新品種發展農業,把曾經荒蕪的土地又變成了美麗富饒的家園。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家衛國,四川一共有257萬多青壯上前線打仗,位居全國之首。其中犧牲了26.3萬多人,傷殘35.6萬多人,失蹤2.6萬多人。

    2008年,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不但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也給我們的國家和整個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無數人在災難中喪生。

    2013年,四川人民還沒有從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傷痛中解脫出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了特大地震。強烈的大地震又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恢復災後重建,幫助老百姓修建新家園,解決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成了黨和國及全社會的首要問題。

    “掛、包、幫”就是四川省提出的一項幫扶活動,主要是指“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近幾年來,四川處于災後恢復重建、扶貧開發攻堅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四川省委從2010年起連續3年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地震重災區開展“掛、包、幫”活動。目前,掛點的省市縣各級領導共6500名,省市縣3級部門共包村16864個,覆蓋了四川省行政村總數的35.2%。包村部門干部職工采取“一幫一”、“幾幫一”或“支部幫”等形式,對聯系村內的困難家庭、困難學生和“三孤”人員實行結對幫扶,30萬多名干部職工幫扶困難家庭178104戶。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地震重災區農村,每一個貧困村、受災村都有部門聯系包村,這些村所有的貧困戶都有干部職工結對幫扶。通過近兩年“掛、包、幫”活動的開展,四川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地震重災區有了顯著變化。

    2012年,四川省安監局就以“掛、包、幫”的方式開始幫扶小山村,安監局領導非常重視小山村的幫扶工作,多次召開定點扶貧工作專題會議,及時做好工作部署。成立了以局黨委書記、局長為對口扶貧和“掛、包、幫”活動領導小組為組長,機關黨委書記為副組長,其他黨組成員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四川省安監局機關黨委,負責對口扶貧工作的牽頭和日常工作。局領導對分管處室的對口扶貧工作負組織領導責任,各處室主要負責人為本處室對口扶貧工作第一責任人,各處室指派一名處級干部為聯絡員,積極配合局對口扶貧與“掛、包、幫”辦公室工作,形成了層層落實的工作格局。為確保小山村的對口幫扶工作取得成效,讓小山村的老百姓能夠脫貧致富,局黨委書記、局長孫建軍多次帶隊來到小山村實地深入對小山村的地理環境、土地利用、農作物的種植、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學校建設及小學教育等況進行詳細調研,摸清了小山村兩委建設情況、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村里的貧困情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及困難。听取了村黨支部書記巴久爾鐵關于小山村建設、產業開發、村民思想狀況等方面的意見。隨後,局黨組織多次召開會議討論調研情況,研究幫扶措施。

    精準扶貧,首先得從孩子的教育抓起,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形成自強不息的觀念。在大涼山,兒童輟學的現象曾經非常的嚴重。拋開交通發達地區和成昆鐵路沿線有綠皮火車停靠的鄉村之外,一些交通不發達,居住在深山峽谷的學生輟學的人數竟然達到了一半上以上。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家里離學校太遠,而家里人又都不會漢語,所到孩子到了八九歲,甚至十歲了也不會說一句漢語。到了學校听不懂漢語,跟同學交流困難,學習起來就更吃力,因為他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這些同學不但感到學習壓力大,再加上自己也比別的同學大得多,因此感覺到非常的自卑,于是便產生了厭學的思想,所以便輟學在家。還有一些學生是因為家庭實在是太困難了,就像前面那個阿西伍惹的姐姐一樣。造成這樣的局面,超生肯定是一個比較直接的原因。但作為受害者的孩子們他們能有什麼辦法?超生是父母的事情,他們根本沒有權利去干涉父母。出生由不得選擇,自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從來到人世間的第一天開始,他們就注定了坎坷命運的開始。

    “讀書改變命運”。對于窮人、起點低的人來說,讀書也可能是改變自己命運最重要的途徑。“廣東十大孝女”魏彩連就是一個很好的勵志故事。2001年,魏彩連的父親因病去世,留下當時才7歲的姐姐魏桂芳和5歲多的魏彩連,以及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從小就生活無法自理的母親何裙聰。生活在這樣一個清貧的家里,魏彩連和姐姐並沒有被困難所擊倒,而是一邊照顧母親,一邊艱難地求學。為了讓全家解決溫飽問題,魏彩連在童年時期就背著鋤頭下地耕種農作物。為了照顧母親,從小學到高中,魏彩連和姐姐都帶著母親求學,一路上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姐姐魏桂芳考上大學之後,照顧母親的責任就落在了正讀高三的魏彩連一個人身上。2014年,魏彩連考上了大學,她和姐姐十幾年帶病母求學的事情經過媒體報道之後感動了很多人。一位在中山工作的愛心人士承諾定期為她匯款,解決她在學校期間所有的生活費用。同時,家鄉一位叔叔也願意在她讀大學期間,幫她照顧媽媽的生活起居。高考一結束,魏彩連就在家附近找到了一家鞋店上班打工貼補家用。後來,魏彩連被韶關學院農業衛生人才定向錄取,在學校讀書期間,不用交學費和住宿費。這是廣東省實施訂單定向培養醫學生計劃,學生畢業以後全部包分配工作。魏彩連對母親的孝道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靠著堅持不懈的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很多家庭經濟不好的寒門學子也的確跟魏彩連一樣,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讀書不但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讀書能夠激發和鞭策人們不斷地前進,從而獲得幸福的生活;讀書能夠照亮和指明人們前進的方向,使人們從此走上一條事業成功的道路。

    讀書能帶來財富、改變命運,讀書能使人浪漫,讀書能使人享受人生,讀書可以使人的生命變得無限,可以使人獲得自由。任何一個人要想挑戰命運,改變未來,就必須要勤奮讀書。但很多人卻完全忘記了,讀書雖然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有些時候往往又是命運讓孩子們輟學。

    喜德縣樂武鄉達洛村阿西伍惹的姐姐幾年前,因為家里太窮,連學習的資料費及中午在學校吃午飯的錢都交不起,她只能逼迫輟學。十四歲就加入了打工的隊伍,現在每個月已經能掙到3000多到4000元的工資。正是因為她掙到了錢拿回家,才能讓阿西伍惹和妹妹們有機會在縣城上學。阿西伍惹姐姐的命運在大涼山不是個別現象,而是非常的普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窮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