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識改變世界觀
作者︰白雲      更新︰2019-09-06 17:16      字數︰3599
    文化對于個人而言是包含人體或心靈的習慣,它是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歷經漫長歷史傳承到今天,在擁有正能量文化功能的同時,當然也有負能量文化。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感知到的是文化的負功能,貧困文化安于現狀的特性,對貧困群體產生了“自我設限”作用,扼殺了貧困群體行動的欲望和潛能,使貧困群體喪失銳意革新的勇氣和能力。有些學者把貧困文化的具體表現歸納為︰消極無為,听天由命的人生觀;安貧樂道、小農本位,重農輕商的生產觀;懶散怠惰,好逸惡勞的勞動觀;血緣倫理,重義輕利的道德觀;不求更好,只求溫飽的消費觀;相信迷信,崇拜鬼神的宗教觀;老守田園,安土重遷的鄉土觀;多子多福,香火旺盛的生育觀等。這些特殊的價值觀念和心理機制,根植于傳統小農經濟的土壤,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正是在這些價值觀念和心理機制的作用下,貧困人口從自卑到自賤進而到自足,最後便形成了抱殘守缺、消極認命的心理習性。這些貧困文化中的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價值觀曾經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的封建社會有力地維護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是貧困群體平衡理想與現實差距的工具。但在現實社會中,貧困文化卻成了文化扶貧中的最大阻力,也是全面小康脫貧攻堅工作的“老大難”。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大涼山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黨支部書記巴久爾鐵就是一個最好的教材,在他身上也真正詮釋了文化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1965年出生的巴久爾鐵,家中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在當時的大涼山彝族地區,人們的生活非常貧困,根本都不重視子女的文化教育,村里和巴久爾鐵一樣大的人很多都沒有進過學校讀書,而巴久爾鐵的父母卻把他送到了學校去念書。因為離學校太遠,每天要翻山越嶺去上學。一些學生即使進了學校,也覺得每天走路上學太遠太辛苦,而且學習又累,根本沒有在家放牛放羊自由輕松,所以便不願意再上學,父母也就沒有強求。但巴久爾鐵卻完全不一樣,他一直生活在交通不便,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的高寒山區。進了學校學習知識,讓巴久爾鐵開闊了視野,懂得了中國的歷史,知道了中國有56個民族,自己是56個民族中的一個民族叫彝族。新中國1949年成立,大涼山1950年解放,1952年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州。但讓巴久爾鐵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到1956年以前,涼山彝族自治州仍然處于奴隸制社會。土地面積相當于3個科威特、6個卡塔爾國的大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區。擁有6.1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大涼山,曾經是一片不毛之地,這片冰封千年的土地給大涼山人民帶來過太多的淚與恨。奴隸制社會等級制度森嚴,階級差別濃烈,奴隸主擁有大量的奴隸,並且佔有所有生產資料。百萬奴隸沒有人身權力,奴隸主層層剝削奴隸,隨心所欲買賣奴隸,槍殺奴隸。奴隸在奴隸主家沒有說話的權利,只有干活的義務。奴隸們祖祖輩輩過著牛馬不如,饑寒交迫的苦難生活。在奴隸制社會,大涼山嚴重缺醫少藥,麻風病、肺結核、狐臭都被統治者列入不治之癥。得了這些疾病的奴隸立即被奴隸主派人用牛皮、面粉包裹之後活埋,而家屬根本沒有地方伸冤。遇上旱澇天災的時候,一個女奴隸才值一只雞。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大涼山彝族同胞還在用10個雞蛋去換幾根針,拿五六張獸皮去換來幾尺布,用三四升蕎麥去換取一兩口鐵鍋,或上山挖七八斤藥材去換得一二兩食鹽。 

    其實年少的巴久爾鐵根本不知道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是一窮白。在軍事上,國民黨軍隊仍然負隅頑抗,妄圖與新解放區的殘余武裝及土匪勢力勾結卷土重來。在經濟上,國民黨留下來的就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農業減產,工廠倒閉,交通癱瘓,國民經濟嚴重衰退,物資奇缺、失業眾多、民生困苦。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8日即攻佔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而且迅速越過三八線、直接威脅到中國人民的安全。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來總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于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于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總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國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美國政府卻認定中國不敢出兵對抗,所以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眾所周知,偉人毛澤東主席就是一個不信鬼神、不畏霸權的領導人。在毛澤東主席的名言中,最滅敵人威風的一句話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最提國人士氣的一句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50年10月8日,朝鮮人民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人民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抗美援朝是歷史上以劣勝優最典型的一場戰爭,三年“抗美援朝”,中國為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多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這讓貧窮的中國更是雪上加霜。但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卻在世界軍事史上譜寫了最輝煌一頁,打出了一支名震世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打出了全球華人的臉面。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瞧不起中國了。“抗美援朝”戰爭是貧窮落後的中國與美國的一次直接的軍事較量,一舉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鞏固和增強了新中國的獨立、安全和國防力量,彰顯和提高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和世界聲望。

    解放初期,四川和雲南的成昆鐵路還沒有通車,所以大涼山彝族地區的交通一直非常困難,信息閉塞,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區漢族人根本進不去。雖然大涼山已經解放,但彝族人民的生活到底怎麼樣?這一直是中央政府所關心的事情。盡管解放以後,中國又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讓國家遭受了重重的困難。可中央政府更沒有忘記當初紅軍路過大涼山時向彝族同胞的承諾︰中國工農紅軍是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到時候一定會打回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為了真實了解大涼山彝族同胞的實際情況,中央政府向大涼山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區派去了慰問考察團。出發前,中央政府再三強調,慰問考察團到了大涼山之後只觀察,不議論,不干涉彝族內部事務。很快,慰問考察團在大涼山邊緣地區找到開明的彝族奴隸主陪同,向大涼山腹地進發。第二天進山途中,便在路邊踫到了一個彝族奴隸交易市場,卻意外發現有幾十個奴隸在這里買賣。市場里也有別的生活必需品交易,但大多數是以貨易貨。奴隸販子們大聲吆喝著,恐嚇手下的奴隸老實听話,一邊向圍觀者夸耀自己的貨非常好,很壯實。集市上的奴隸都老實地低著頭,有些強壯一點的奴隸還戴著腳鐐,這樣是為了防止他們逃跑。這些奴隸在奴隸販子的指揮下,時而張嘴露齒,時而仰頭大吼。其中一個三口之家,丈夫和孩子分別被兩家彝族奴隸主買走。母親和孩子不忍分離,拍著自己的胸膛大聲哭叫。奴隸販子迅速向女人的頭上狠狠地抽打一鞭子,女人立即倒在地上痛苦地掙扎之後再也發不出聲。有幾個慰問考察團團員實在看不過去,立即想上前干涉卻被帶隊的團長制止。雖然慰問考察團帶隊的團長心如刀絞,但一想到出發前中央政府的再三叮囑,只得狠下心帶著慰問考察團成員迅速離開。

    中央慰問考察團在大涼山地區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調研,大體摸清楚了大涼山彝族地區當時的社會形態,總人口有100萬左右。按家支血緣關系,共分茲莫、諾合、曲諾、嘎加、嘎西五個等級,越往後等級越低,犯錯時處罰越嚴重,各等級世代相襲,不得越界,嚴禁通婚。居于奴隸主地位的茲莫和諾合,佔總人口的7%,其余屬于被統治等級。曲諾相當于平民,有一定的自由和財產,平時要給所屬的領主無償勞動,並交保護費。如果沒有後代,財產以後就歸領主所得。被統治等級中,嘎加和嘎西屬于奴隸,佔當地彝族總人口的一半,必須無條件听命于奴隸主的役使,完全沒有個人財產和自由。處于最低等級的奴隸,按不同年齡和性別,有不同的價格,有些被多次轉手,好多還沒有一頭耕牛值錢。

    中央慰問考察團回到北京以後,立即向中央政府詳細匯報了在大涼山考察中的所見所聞,這讓中央政府的領導非常吃驚,開始著手解決受苦受難的大涼山彝族同胞的現實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