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千年》故事梗概︰
作者︰
白雲 更新︰2021-01-14 15:29 字數︰2163
紀實文學《一步跨千年》以點帶面,為你講述大涼山深處的小山村扶貧故事。
大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區,1958年以前,土地面積相當于3個科威特、6個卡塔爾國的大涼山還一直處于奴隸制社會。這片曾經冰封千年的土地,給彝族人民帶來的是血與恨的歷史。
大涼山奴隸制社會等級制度森嚴,階級差別濃烈,奴隸主擁有大量的奴隸、佔有所有生產資料。奴隸沒有自由之身,被奴隸主層層剝削,隨心所欲買賣、槍殺。奴隸們祖祖輩輩過著牛馬不如、饑寒交迫的苦難生活。在奴隸制社會,大涼山嚴重缺醫少藥,麻風病、肺結核、狐臭等疾病都被統治者列入不治之癥。奴隸得了這些病以後,奴隸主立即派人用牛皮、面粉包裹起來活埋,奴隸們的家屬根本找不到地方伸冤。
新疆和西藏,早已經布滿了探險家的足跡。而大涼山由于嚴苛的奴隸制度、山寨與山寨之間矛盾重重,奴隸主經常糾結土匪燒殺擄掠和綁架人口,凡是被掠奪的人口全部淪為奴隸。再加上大涼山深處道路艱險,所以讓很多的探險家們也只能對大涼山望而生畏。
1935年,紅軍路過大涼山彝族聚居地區遭遇阻攔,劉伯承將軍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結拜為兄弟。紅軍在小葉丹的護送下順利通過了彝族地區,為北上抗日爭取了時間。“彝海結盟”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劉伯承元帥事後回憶,如果不是提前三天順利通過了彝族地區,等到國民黨的部隊追來,中國的歷史就將改寫。
1950年大涼山解放,1952年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考察團到大涼山深處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卻意外發現大涼山深處還是真正的奴隸制社會。奴隸仍然沒有人身自由,還是被奴隸主隨意買賣。考察團回到北京立即向央人民政府領導匯報,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得知此事非常震驚。為了大涼山老百姓的自由和幸福,中央人民政府從1955開始研究大涼山的民主改革,1956年正式在大涼山實行民主改革。百萬奴隸“一步跨千年”直接從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到社會主義社會。大涼山,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更是唯一一個完整的“奴隸制原始社會的活化石。”
197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開建。從1984年1月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活動已經突破100次,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幾十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不斷成長、壯大,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很多個“第一”,在遠征太空的長征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航天也從這里走向世界。可遺憾的是,大涼山深處因為交通閉塞,形同“孤島”,到處都是走不盡的崎嶇路,翻不盡的大山。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讓大涼山成為了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大涼山,光觸目驚心的“懸崖村”就有190多個。學生上學要從懸崖上攀爬藤梯,讓人提心吊膽,更是讓習總書記看了都揪心。成昆鐵路線上的愛心“綠皮火車”不但載著背土豆上學的孩子,還滿載著豬和羊等牲口趕集。
2015年,一篇《淚》的作文把大涼山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淚》也被網友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大家紛紛對小女孩及其家庭被貧窮、病痛纏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對小女孩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精神表示敬佩,呼吁社會力量給予幫助。
當年紅軍路過的大涼山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彝族人口佔了總人口的90%,最低海拔在2500米,最高海拔4500.4米。因為自然環境惡劣,貧困發生率高,貧困人口多被列入了國家級貧困村。
脫貧攻堅,絕不讓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拉下。這是中國共產黨向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為相應黨中央的號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四川省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迅速行動起來、走到基層第一線,落實“五個一”幫扶機制。四川省安監局對口幫扶喜德縣,重點幫扶冕山鎮小山村。從2012年起,開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對小山村的基礎設施進行改建、民生工程建設,讓小山村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針對小山村很多老百姓沒有文化、不會漢語、不懂法、不懂養殖技術,陳規陋習風俗嚴重、思想愚昧、不了解政策等問題。2016年7月,從四川省安監局到喜德縣委掛職的副書記孟靜及小山村掛職第一書記吳宵和幫扶隊員、與小山村兩委一起辦起了四川省首家《農民夜校》,並把優秀學員派到成都、雅安等地參觀學習,讓學員不但學到了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開闊了眼界,改掉了陳規陋習。小山村黨支部書巴久爾鐵更是以身作則,為助推精神脫貧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
兩年多來,小山村農民夜校在精準梳理、掌握貧困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根據農事合理安排時間,采取“固定課堂+流動課堂”“送教下鄉+送學上門”“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培訓方式開展彝漢雙語、移風易俗、農村實用技術、法律法規、禁毒防艾、就業技能等各類培訓40余期,培訓村民1500余人次,為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強大動力。
大涼山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除了在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之外,還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移風易俗、農民夜校、禁毒防艾、控輟保學、控超優生、一村一幼等方面都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大涼山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只是中國眾多貧困村的一個縮影,從奴隸制社會“一步跨千年”直接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通過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實現精神和物質雙脫貧,全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及各級扶貧干部的艱苦努力。因地制宜開辦農民夜校,助力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值得人們去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