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千年》故事梗概:
作者:白云      更新:2021-01-14 15:29      字数:2163
    纪实文学《一步跨千年》以点带面,为你讲述大凉山深处的小山村扶贫故事。

    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1958年以前,土地面积相当于3个科威特、6个卡塔尔国的大凉山还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这片曾经冰封千年的土地,给彝族人民带来的是血与恨的历史。

    大凉山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阶级差别浓烈,奴隶主拥有大量的奴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奴隶没有自由之身,被奴隶主层层剥削,随心所欲买卖、枪杀。奴隶们祖祖辈辈过着牛马不如、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大凉山严重缺医少药,麻风病、肺结核、狐臭等疾病都被统治者列入不治之症。奴隶得了这些病以后,奴隶主立即派人用牛皮、面粉包裹起来活埋,奴隶们的家属根本找不到地方伸冤。

    新疆和西藏,早已经布满了探险家的足迹。而大凉山由于严苛的奴隶制度、山寨与山寨之间矛盾重重,奴隶主经常纠结土匪烧杀掳掠和绑架人口,凡是被掠夺的人口全部沦为奴隶。再加上大凉山深处道路艰险,所以让很多的探险家们也只能对大凉山望而生畏。  

    1935年,红军路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遭遇阻拦,刘伯承将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兄弟。红军在小叶丹的护送下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为北上抗日争取了时间。“彝海结盟”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刘伯承元帅事后回忆,如果不是提前三天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等到国民党的部队追来,中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1950年大凉山解放,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考察团到大凉山深处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却意外发现大凉山深处还是真正的奴隶制社会。奴隶仍然没有人身自由,还是被奴隶主随意买卖。考察团回到北京立即向央人民政府领导汇报,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得知此事非常震惊。为了大凉山老百姓的自由和幸福,中央人民政府从1955开始研究大凉山的民主改革,1956年正式在大凉山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奴隶“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到社会主义社会。大凉山,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更是唯一一个完整的“奴隶制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开建。从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活动已经突破100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几十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断成长、壮大,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很多个“第一”,在远征太空的长征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航天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可遗憾的是,大凉山深处因为交通闭塞,形同“孤岛”,到处都是走不尽的崎岖路,翻不尽的大山。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让大凉山成为了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大凉山,光触目惊心的“悬崖村”就有190多个。学生上学要从悬崖上攀爬藤梯,让人提心吊胆,更是让习总书记看了都揪心。成昆铁路线上的爱心“绿皮火车”不但载着背土豆上学的孩子,还满载着猪和羊等牲口赶集。

    2015年,一篇《泪》的作文把大凉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泪》也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大家纷纷对小女孩及其家庭被贫穷、病痛缠绕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小女孩保持纯真,贫穷中依然渴望学习的精神表示敬佩,呼吁社会力量给予帮助。

    当年红军路过的大凉山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彝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0%,最低海拔在2500米,最高海拔4500.4米。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多被列入了国家级贫困村。

    脱贫攻坚,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拉下。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相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走到基层第一线,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四川省安监局对口帮扶喜德县,重点帮扶冕山镇小山村。从2012年起,开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小山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建、民生工程建设,让小山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针对小山村很多老百姓没有文化、不会汉语、不懂法、不懂养殖技术,陈规陋习风俗严重、思想愚昧、不了解政策等问题。2016年7月,从四川省安监局到喜德县委挂职的副书记孟静及小山村挂职第一书记吴宵和帮扶队员、与小山村两委一起办起了四川省首家《农民夜校》,并把优秀学员派到成都、雅安等地参观学习,让学员不但学到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开阔了眼界,改掉了陈规陋习。小山村党支部书巴久尔铁更是以身作则,为助推精神脱贫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两年多来,小山村农民夜校在精准梳理、掌握贫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农事合理安排时间,采取“固定课堂+流动课堂”“送教下乡+送学上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彝汉双语、移风易俗、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禁毒防艾、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40余期,培训村民1500余人次,为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强大动力。

    大凉山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除了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之外,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移风易俗、农民夜校、禁毒防艾、控辍保学、控超优生、一村一幼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大凉山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只是中国众多贫困村的一个缩影,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现在通过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实现精神和物质双脱贫,全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及各级扶贫干部的艰苦努力。因地制宜开办农民夜校,助力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值得人们去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