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天台寻宗
作者:竹君      更新:2019-07-15 22:38      字数:2052
    在讲解员说到庙会期间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太奶奶和林嫂在殿前跪拜的画面,确实,讲解员说的一点也没错。当时太奶奶和林嫂进香的时候,殿堂供奉的佛像,看起来确实和现在的有些区别。

    翻新的,毕竟不如原装的。

    我小心翼翼地跟在队伍后面,好像生怕被人知道我见过殿堂从前的样子。参观完殿堂,我们随同讲解员来到一个展室,展室并不大,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也不过二十几步,墙上挂着一些黑白画,靠墙壁一圈,是玻璃柜台,里面陈列着一些物件儿。我随手拿起摆在柜台上的一本深蓝色封皮的古式书籍,上面竖着写着五个大字:《燕京岁时记》

    正在这时,讲解员又站定开始讲解。

    天台山是“三山五顶”中的三山之一,早年这里的庙会远近闻名。据载:“天台山在京西磨石口(今模式口),车马可通,即翠微山之后山也,每岁三月十八日开庙,香火甚繁。寺门在南山之麓,寺在北山之巅,相去几至里许。沿山有流泉三四,涓涓不穷。”

    1945年,重修慈祥寺,立碑记载,上称:“例于每年三月之望,为古佛成道之期,远近村民、绅商学界、善男信女焚香顶礼者,络绎塞途、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

    据附近的村民们介绍:“庙会是三月十五,走会三趟,早六点、晚六点和中午十二点。烧香的有坐爬山虎来的。魔王殿两边有殿,地上铜钱一会儿一层,一天下来有一箩筐。”

    拜佛的、游览的、做生意的,加上五虎、少林、高跷走会以及香河、宛平的评戏梆子,王奶奶殿前舍粥舍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我脑海里又浮现出跟随太奶奶和林嫂进香之时路上看到的盛景,这里果真是名不虚传。

    慈祥寺富有传奇色彩,当地村民盛传清顺治皇帝在此出家,勤修成佛,后被敕赐魔王和尚。原魔王殿下层供奉魔王坐像,说是肉胎坐化,“隆准风目,壮貌英武,宛若天人”,殿西墙残留墨书“顺治归山诗”。燃灯佛塔传说是魔王和尚放魔球的地方。

    另有史书记载:天台寺有一座蜡制的僧装人像,头戴宝冠,身披黄袍,面目骨架与顺治画像十分相似。再加之康熙曾经多次到天台山拜祭,赐匾额、金帛,似乎也印证着顺治出家于此的真实性。不过,迄今为止,顺治帝出家仍属于无法定案的历史之谜,民间广为演绎流传,给顺治帝之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民国年间,慈祥寺曾是这位爱国将领的隐居、发迹之地,留下不少传奇故事和珍贵的碑文石刻。1912年3月,这位将领不满当时社会黑暗腐败,首上天泰山。

    他在《生活拾忆》中写到:“这一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若是发生战争,只要地形熟悉,这许多地方都可以大大的利用。”

    事实证明,将军确实具备军事家的眼光,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里地形属战略重地,在后来,这里也确实发生过多次战争。

    1917年3月,这位将领不满当时的政府执政党,再上天泰山“养病”,住东跨院厢房。小院清静幽雅,有一株槐树和两株海棠树及几尊雕刻精美的小石佛。将军还命士兵修路,从附近的村落一直修到慈祥寺,为附近的来百姓上山进香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魔王殿一直关闭不对外开放,将军曾命人打开,当时寺庙的住持僧人便附在他耳旁,神秘地说:“这就是大家说的顺治皇帝!如若不信,用针一扎肉胎还会见血呢。”

    将军听后哈哈大笑,连连摆手。

    展室的墙上,挂着几副软笔书法大字:

    “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成名多在勤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以静为福,以淡为禄,维谦得人,维和得天。”

    这些诗文,都是由将军提字,后来由当今书法家誊写,流露了当时他的远大抱负与苦闷心境。当年7月,张勋复辟,将军当即下山,典押房产充作军资,率部讨伐“辫子军”。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将军受到当时大军阀的排挤,第三次隐居在此,各路政界要人纷纷来访。

    平日里,他除了读一些军事古典书籍,还经常诵读庙里的佛经,和慈祥寺的和尚们相处十分融洽,尤与明觉和尚默契,曾合写过一副赞美慈祥寺景观的对联:

    “松蟠福地千山翠,月到天台万里春。”

    这就是当时一些时政名人上山来访时,将军和大家的合影留念,明觉和尚也在其中。

    导游一边说,一边指着墙上的一副黑白照片。

    看到周围不断修建新增许多小庙,将军曾经不解地问明觉和尚:“从前来游玩时,只有一座大庙,此次来,看见新建了几所小庙,其中一座是送子娘娘庙,为什么新修这些庙?”

    明觉和尚说:“因为老百姓来朝山进香,许多是为了求子,若不盖这个庙,他们就不来进香了。”

    将军听后幽默地夸奖明觉:“你真能干,你做和尚像开店一样,顾客需要什么货,你就办什么货。”

    导游讲到这里,只见队里一位年轻人走上前双手合十,冲着那送子娘娘拜了拜。这时,人群中一个人打趣他:

    “拜完送子娘娘,得了儿子是要还愿的。”

    “入乡随俗,入乡随俗。”那位年轻干部被说得怪不好意思,知情的人都知道,他结婚好几年,一直没要上孩子,正好在这里碰到送子娘娘,急迫的心情可以理解。

    旁边的人都发出善意的笑声,都是机关干部,大部分是党员,开开玩笑,大家也都不见外。

    “将军闲暇之余,他还写了几副对联。”

    讲解员没有被人群的笑声打断,继续讲述着:有“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无怠无荒惩逾豫,不矜不伐喜劳谦”、“义洽同仁无睽隔,行坚苦节自咸宜”、“穷经安有息肩日,学道方为绝顶人”,分别赠给来造访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