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散文(10至12篇)
作者:东方秀川      更新:2018-11-06 20:08      字数:5837
    蒙顶山随想

    蒙顶山我去过多次,从年少时候初攀蒙顶,到成年后的多次登临,蒙顶山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很难忘。我至今还常忆大山的秀雅和苍翠,回味山上的绿茶飘香,回忆那儿满山的茶园和山中的古寺,还有那些古迹和名胜。我可以说:蒙顶山真不愧为雅之名山,蜀之名山哦!

    我最初登临蒙顶时只有十多岁,那已是六十年代末期的事了。记得那时有一批成都知青在山上创业,他们在蒙顶山上建了茶场,精心学会了生产技术,他们辛勤地培育和管理了蒙顶山上的成百上千亩茶园,生产了各类品牌的蒙顶茶叶。也正是从那时起,已被历史的岁月渐渐淡化的蒙顶山茶,其名声又开始打响。我只所以年少时就登临蒙顶,正是为了探望当时下在那里的两位亲人,我的五爸和五婶。我亲眼目睹了那批知青的生产和生活,被他们的勤劳、朴实和热情深深地感染过。而当时的蒙顶风光和遍及满山的茶园,我也曾深深地眷恋过。

    成年以后我前后几次去蒙顶山,这后来的情形大不同了,蒙顶山已成为蜀中旅游的一个亮点,也是四川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我曾以主人家的身份接待过许多外地的客人,他们都是慕名前来,对蒙顶风光及其所蕴藏的历史文化都留下了赞誉之词,而我确也更深地感悟到了这山的神奇,对这儿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我都深深铭记住了。

    蒙顶山不仅风景秀丽,又是蜀中最大的茶山。我攀登过蒙顶五峰,遍访过山中的名胜古迹,聆听过许多有关这山的传奇故事。我喜欢蒙顶五峰的秀美,尤其喜欢峰峦之中古寺的幽雅,甘露的清冽,玉女的风韵。在蒙顶山,诸多的名胜古迹都是这里历史文化的见证,象禹王宫、皇茶园、吴理真石屋、茶史博物馆、红军纪念馆等,我都逐一拜访过,那些传奇故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可是这山的历史啊!说它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那也是有史可考的。

    西汉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至今亦有碑文记载,祖师吴理真即甘露大师,应是世界上第一位种植茶树的人了。蒙顶山茶自唐代起开始岁贡,直至清末。据说山顶皇茶园中的七株茶树,就是为当时的朝廷岁贡而专门培植的。那七株茶树自唐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十分珍贵,神圣不可侵犯,长年由一只白虎守卫,可见是非常特别的了。但那一切终归已成为历史,现今我们去蒙顶山,所见的皇茶园已是山中的一个古迹,非常完整的保存在那里,而蒙顶山茶,早就已经造福人类,万民共享了。有一句歌谣说得好:“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已说明了今日蒙山茶在民间的普遍享用。

    蒙顶山真不愧为蜀中最大的茶山,这是我每次登临蒙顶都感触到的。我不仅喜欢这山的风景,我更喜爱蒙顶山上成百上千亩的茶园。我喜欢饮蒙顶山茶,尤其是黄芽、甘露这类极品,那真是清香、甘淳到了极点。每次登临蒙顶,我们都要在天盖寺饮茶,那种感觉实在是悠闲自在的。而去蒙顶最好的季节也应是春季,因为清明前后的茶都是新茶,春季是采摘香茗的最佳时期,而这时茶山的风景也是最秀丽的。去蒙顶山,除了看山看景,最多的就是看茶园了,实际上这山上的茶园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一望无际、漫山遍野的茶树,实在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季去蒙顶山,所有的茶树都发出了新枝嫩芽,看上去真是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极目远望,蒙山顶上时而还有轻雾缭绕,那漫坡的茶树经过雾气滋润以后也就显得十足的可爱,绿意更加浓了。有一首诗单说春季蒙顶山茶园,道是:“蒙顶茶园绿满山,丛丛翠树笼轻烟。春来犹见新芽嫩,采摘香茗莫等闲。”春季的蒙顶山茶园,实际就有这样的意境。

    蒙顶山即有茶园的美丽,更有茶叶的闻名。雨城人称蒙山茶为仙茶,这是不夸张的。有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如:“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等等,都已说明了蒙山茶叶的名贵和独特。蒙顶山茶,的确蕴涵了丰富的茶文化啊!凡去过蒙山的人,谁不赞美这儿香茗的清淳呢!

    是的,今天的蒙顶山已开始为国人所瞩目,人们喜欢攀登蒙山,更喜欢在蒙顶饮茶。对许多旅游者来说,登临蒙山,饮蒙顶茶,这种休闲的方式可谓最佳。蒙顶山的确是休闲娱乐极好的去处,尤其是那儿的茶文化史,现正吸引着更多的游人。我相信会有那样的一天,蒙顶山定会名冠天下,享誉神州,这是由它的茶史文化所决定的。啊!蒙顶山,这个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它将会赢得更多的国内外朋友对它青睐,蒙顶山茶也必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更多的国际友人所喜爱,这是不言而喻的。啊!蒙顶山哟,我要深深地祝福你。

    蜂桶寨随笔

    出雨城雅安往西北行走约80公里,便到达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就是蜂桶寨了。蜂桶寨地处四川所辖的宝兴境内,在夹金山北段的东北坡,面积4万多公顷。这里山势崔巍,沟壑纵横,溪流清澈,森林茂密。是各类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更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蜂桶寨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开始受到世人关注,又因为国宝熊猫的缘由,它的声名也就从此传扬开来。

    说到蜂桶寨,人们自然要联想到大熊猫,这对雨城人讲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深情的爱着故乡的土地,了解并熟知故乡的风物,当然对蜂桶寨就更知晓了。尽管媒体的一贯报道是中国的熊猫在四川卧龙,外地人也似乎只知有卧龙而不知道有蜂桶寨,但千真万确的事实却是:中国发现大熊猫最早的地方,是在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邓池沟,而夹金山脉北段的蜂桶寨一带,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是大熊猫生活繁衍的区域了。如今在西蜀雨城还流传着当年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动人故事,这故事的确感人肺腑,也是熊猫故乡的历史见证。

    十九世纪中叶,一个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来中国传教,他走进了宝兴蜂桶寨的原始森林,在当时的穆坪邓池沟教堂居住下来。戴维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一生酷爱动植物研究,并长期在中国从事科研和传教活动。1869年春季的一天,戴维离开教堂去深山里采集植物标本,他去山村一个农户家里找水喝时发现了一张奇怪的兽皮,这张兽皮黑白相间,戴维从未见过,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问主人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主人告诉他叫“黑白熊”,说是这山里猎获的。戴维断定这种动物很可能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于是他决定捕捉一只活体的“黑白熊”进行研究。

    1869年5月4日,这是戴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因为那一天他发现并捕捉到一只“黑白熊”,地点就在邓池沟教堂附近的山上。戴维将这只“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起来,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他认定这是熊的一个新种,于是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向世界推荐这个新的物种。

    后来,戴维的发现和研究终于在法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引起了轰动,他撰写了多篇“黑白熊”的研究资料,他的论文在法国一家很有影响的自然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并将“黑白熊”最后命名为“猫熊”,译成中文后即“大熊猫”,一直沿用至今。据说他捕捉的那只大熊猫在运往法国的途中不幸去世,戴维将它的皮毛制成标本带回法国,至今还保存在法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内。

    戴维的传奇故事是感人的、生动的,这故事虽然已经很久远了,但它却为故乡的土地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而作为国之娇子的大熊猫也在蜂桶寨的深山密林中世世代代繁衍下来,它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青睐和喜爱,成为和平和友谊的象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国家先后从四川雅安调出的大熊猫就有136只,其中有18只作为国礼由中国政府赠送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大熊猫已成为中外的友好使者。

    近几年来,雨城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已打出了大熊猫这张牌,国家投资在雅安碧峰峡建成了全球面积最大的大熊猫研究基地,四川卧龙和蜂桶寨的大熊猫已陆续迁址到碧峰峡新家,开始了它们新的生活。中国各大媒体正聚焦雨城,世界各国正注目雨城,大熊猫不仅是雨城雅安的一张王牌,更是中国旅游的一张王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中国旅游有三张王牌,长城、兵马俑和大熊猫。而大熊猫这张牌,则为四川乃至雨城赢得了光彩。

    大熊猫是中国之娇子,四川之娇子,也是雨城雅安的娇子,它的确为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机,为雨城雅安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活力。非但如此,它还是众多的文化名人歌咏创作的题材。2003年春天,一部以拍摄大熊猫的故事为主题的电视剧《国色天娇》问世了,这部电视剧讲述了熊猫的发现者阿尔芒.戴维在追寻他的事业的过程中,与5个女人的情感经历,故事不仅演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并且表现了中法人民的深厚情谊。剧中拍摄了许多精彩的画面,包括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风光、民族风情和人见人爱的大熊猫,这个剧就是在雨城和宝兴的蜂桶寨拍摄的。剧中的知名演员有美国人卡尔,他饰演阿尔芒.戴维;有国内目前的实力派演员,刘蓓、史可、金巧巧等,她们都分别饰演了不同的角色。

    正是在那个时节,这些倍受观众喜爱的演员来到了雨城,走进了蜂桶寨的大森林里,他们是冲着那个神奇的地方去的,更是冲着可爱的大熊猫去的。他们热爱中国,热爱四川,热爱雨城,热爱熊猫,也深情的爱着蜂桶寨那片美丽的土地。我记得在雨城举行的开机仪式典礼上,演员史可就真挚地表达了那份情意,她那激情高亢的声音是那样感人,至今想来还那么清晰。

    是的,蜂桶寨的确是神奇美丽的!说它神奇,是因为它繁衍生息了动物之中的珍贵物种大熊猫,而它的美丽,却饱含了自然山水的那种神韵。今天,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蜂桶寨,已被列为生态旅游的一个景点,它将在略加包装后迎来更多的中外游客,在未来的日子里,尤其在电视连续剧《国色天娇》播出以后,蜂桶寨的知名度会进一步提高,我想它定然会与卧龙齐名,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

    我真为故乡拥有蜂桶寨这片土地而倍感自豪,我更相信蜂桶寨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它的声名将永远和大熊猫连在一起,人们会永远记住它的。

    女娲传奇与西蜀雨城

    有关女娲的传奇故事,我知道一些,那都是从中国的古典书籍中读到的。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伟大女神,她的坚强、勇敢、智慧和神奇,使人们从内心敬仰、爱戴她。女娲补天的动人故事更是流传了若干个世纪,至今仍然家喻户晓,令人喜爱。在我读过的古典著作中,有三部书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讲述了女娲,那就是《山海经》,《红楼梦》和《封神演义》。

    《山海经》对女娲的记叙比较详尽,独立成篇,称女娲是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的始祖神。其书云:女娲是华族传说中的人类之母,当宇宙由混沌而渐渐变得清晰时,天上只有日月星辰,地上只有草木山川,世间寂静又荒凉。大神女娲从亘古中醒来,她在天地间行走,觉得孤寂和无聊。她来到波光粼粼的大湖边,见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湖水里,心里随之一动。女娲蹲下身去,伸手抓一把湿润的泥土,仿照自己的模样,**出一个个小东西。这些小东西们一着地即有了灵性,蹦跳嬉闹,围着她打转。女娲不歇手的捏着、揉着,捏出了许多的小东西,直到累得头晕目眩她才停手。她管这些小东西叫人,他们有男有女,繁衍生息,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再一种说法是:宇宙开辟之初,天下还没有人类,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两兄妹感到万般寂聊,觉得世界应有生命的延续,万物更需要人去管理,于是商议想结为夫妻。他们登上昆仑山巅,向天默默祈祷,然后两人结成眷属。女娲和伏羲结合后繁衍了人类,成为人类始祖,以后便有了亘古及今的人类社会。

    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大概也应是《山海经》了,在今天看来仍是最完整最生动的。《山海经》云:女娲造人后一向太平无事,忽一日发生天地大冲撞,继而天地大残毁。巨大的震荡使地面爆裂塌陷,烈焰从地心迸发出来,焚毁森林。天上崩开巨大裂口,暴雨倾盆而至,洪水冲毁田园、房屋,漂走山岭,亿万生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闻天下生民呼天求助之声,心中顿生怜悯,她发下宏愿要拯救苍生,于是降落尘埃,杀水妖黑龙平息水患,接着进行规模宏大的补天工程。女娲赴四方拔取芦柴,搬至天的裂口下面堆积起来,高于天齐,然后去各处采集红、黄、黑、白、青五种颜色的石子放在柴堆上面,趁昆仑山森林大火还未熄灭,从那里抽出一棵带火的大树点燃芦柴,顿时烈焰雄雄,照亮了宇宙。五色彩石在火炉中被炼得通红,渐渐的,石块溶化了,石浆流淌在天的裂缝中。待到芦柴成灰,天空就变得青碧一色,裂缝没有了,狂暴的风雨也停了下来,洪水慢慢退去。这时女娲才感到真的累了,她已经用尽了气力,于是她躺下了,躺在了日月星辰之下,从此再没有起来。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封神演义》中,开卷就有对女娲的记叙,只不过作家是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用神话的手法把女娲这一女神形象写进作品,使其更加具有传奇色彩。《红楼梦》开篇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宽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她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后来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引登彼岸,此石便在贾府投胎,在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了却了红尘中那一幕幕的悲喜情缘。曹雪芹这一巧妙的艺术构思,实在是恰到好处的。

    《封神演义》中未谈及女娲补天之事,但作家许仲琳却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女娲的传奇故事。大意是:女娲娘娘三月十五日诞辰那天,商纣王驾临女娲宫降香,三千铁骑保驾,满朝文武随行。天子离辇,上大殿,香焚炉中,文武随班拜贺。忽一阵狂风卷起幔帐,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三宫六院,却无这等艳色。遂命取来文房四宝,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诗一首曰:“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常乐侍君王。”女娲见到此诗,十分生气,知纣王贪色而亵渎圣明,她就派千年狐狸精下凡,化作美女苏妲己,迷惑纣王,惑乱君心,断送了他的锦绣江山。后来周武王伐纣,商朝就灭亡了。

    中国古典书籍对女娲的描写生动详实,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实已说明古时人们对大神女娲的崇拜,女娲这一神话形象,若干年来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而至迄今,西蜀雨城人对女娲的敬重和推崇就更特别,这一远古的女神早已是人们心中的偶像,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雨城之为雨城是因为这里自古就有“漏天”之说,而“漏天”之说则使人们最易联想到女娲娘娘的传奇故事。女娲补天可能在雨城这个地方,尽管那是神话,无从考证,但在雨城人心中却始终坚信了这点。今天在这座城市,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仍是大家喜欢的话题,这故事已为雨城罩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人们喜欢谈及女娲,更希望这一神话的文化内涵能够提升雨城形象。我想,女娲文化最终还要扩大影响,其表现形式也会多样,它将为雨城的旅游事业作出贡献,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