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二媽和她的旗袍
作者︰
甦慕 更新︰2018-05-04 09:11 字數︰897
巷子叫庵巷,因巷口南面有一極樂庵而得名。出巷口就是菜場,因靠著大運河和高郵湖,鮮魚湖蝦比別處多些且貴些,一來這原是高郵最熱鬧的地段,中市口,老干部聚居地。二來靠著實驗小學和第一小學,又毗鄰市人民醫院,租房伴讀的,醫院實習生找房子租住的,人口密集,菜蔬魚蝦賣的就興時些。
陳二媽,其實年齡並不大。因陳二爺排行老二,小輩們就都這樣稱呼二媽。原是市百貨公司的會計,二爺在人民商場做鍋爐工,兒子成成,還有一個婆婆和他們住。二媽粉白大團臉,肌膚雪白,院里有一絲瓜架,夏天穿件藕色的旗袍,真絲緞織的,更是把臉色襯的粉嫩的。中午午休,在堂屋里放張躺椅,臉上貼滿絲瓜片,絲瓜是最好的抗皺護膚品,二媽說。而二媽又是烹飪高手,腐乳排骨,不同我們做的紅燒排骨或糖醋排骨,別有風味,還有燻魚,她炸的燻魚酥脆入味,咸淡適中。吃飯都是一桌子菜,二爺好個酒。家里的零嘴小吃,干果瓜子,一樣不缺。二媽手很松,不市儈,也不家長里短,她不喜歡串門,小毛孩卻喜歡朝她家里跑,因為去了,沒有空手。也不因為哪家媳婦得寵些,就高低些,哪家妯娌不睦些,就調三窩四。都打這些個過來的,年齡大了,就好些了,都是這麼的勸慰人。
後來二爺二媽都下崗了,好像一夜之間,這條巷子端著飯碗吃飯,站在廊檐下討論昨天晚上手局如何的,沾沾自喜公司廠里福利加班費多少的一下子沉默了。
二媽和她的手推車出巷子了,在中市口做油餅,有韭菜肉餡的,青菜肉餡的,芝麻餡的,比社保局巷子那家的油餅要早,三毛錢一只。而且餅大餡足。敗家娘們,二爺說,哪有這麼做生意的,放這麼多料!每逢佳節,端午,中秋,春節不出攤做油餅,就在中市口菜場內,臨時租個攤位,支一口鍋,炸燻魚,草混,青魚各是各的價,更有一種毛插子魚,也叫毛刀子,炸的酥香蹦脆,大人小孩都愛吃。
成成結婚了,娶了寶應姑娘,在寶應買了房。二媽很勢洋(音,知趣識大體的意思),把老屋修飾一番,讓兒子媳婦兩頭住。帶了兩年孫子,仍回到這個巷子來住。
二媽現在已經退休了,仍閑不住,在一服裝廠後道上剪線頭。又不是什麼重活,幫襯幫襯孩子,玩也是玩得了。只有晚上飯後才和二爺在穿心河散步,俏真真的穿著花色旗袍。所謂富不顛狂,窮不失儀,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