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浮夸
作者︰
齊薇霖 更新︰2018-06-28 06:14 字數︰1537
曾幾何時“默默地做”被視為一種謙虛和踏實,但是在如今這個自媒體時代,只懂得默默努力的人,只會被海量的信息流所淹沒。不說的努力,根本不會有人看見。自媒體時代同時催生的是“自我營銷”與“自我公關”,曬和不曬,真的分別很大嗎?
小金與小谷同時是地產推銷員。分別是,小谷會將自己接觸到的樓盤信息在社交媒體上整理發表,而小金認為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想買房的客戶自然會去分店了解信息。時間久了,小谷的朋友圈里積累了大量的房產信息,以及相關政策、樓價的走勢。新客戶一旦加了他的微信,就會立即樹立起專業形象。他還會在一些帖文下面回復客戶的提問,不少人甚至稱他為“專家”、“大大”。小金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大家都在同一個部門,小金對小谷的業務能力與行業資歷很清楚,自己入行還早過他,但從沒有人稱自己為“專家”,為什麼?
吝嗇與分享
小金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在于人吝嗇的本性。是的,這些信息分享出來,需要拍照、整理、上傳、文案編輯,等等,能堅持做下來也需要不少付出,但看這些信息的人,未必都是客戶,說穿了,只有少部分人真的為這些信息買單了,大部分人只是看看而已。小金就是看穿了這一點,所以不願意做這項工作。 不過,他忽略了,這些信息在方便了別人的同時,也成為了小谷的個人公關廣告,在遇見一個新客戶的時候,只要加一下微信,無需過多推銷,小谷的個人專業形象已經十分鮮明且可信度很高。所以,自古以來會受到大家喜愛的,都是一些不吝嗇露兩手的人,那些不吝嗇將自己的所知分享出來的人,不見得是最好的,但“在大家可見的人群中”就是最好的。
自我營銷
媒體、公關、廣告是一個產業鏈,因此,在“自媒體”得以實現的時候,“自公關”和“自廣告”就自動成為了衍生品。這個世界有時候不在意你“真實的能力”,而是在意“被看到的能力”。因為,我們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流包圍了,甚至連已經收到的信息都沒有時間完全查閱,沒人有精力去發現你的能力究竟去到哪里了?總之,就以“被看到的”為準!“自我營銷”的概念是不是應該在腦海中樹立起來呢?
我曾經就是一個反面教材,是一個很不喜歡說的人。但是,我喜歡改變,喜歡突破自己的舒適圈。近幾年,我在嘗試什麼都“自己說”。做了什麼作品,去了什麼地方,大膽地曬出來,別成為沉默的那群人,這不是嘩眾取寵。
告別負能量
要知道再小的圈子都會產生媒體效應,媒體效應就是通過信息的傳播,使受眾的思想、看問題的態度產生改變,形成觀點。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小谷會成為朋友圈里的地產專家,正是一種媒體效應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發布的信息會給我們的形象帶來什麼影響?有的人,只在不開心的時候才有發帖的沖動,這是極不明智的。想象一下,打開一個人的朋友圈,全部是不開心的抱怨,各種人生不公,這簡直是公關災難啊!有不開心的事想記錄?可以,記得設定“只有自己可見”。
是“曬”,不是“曬命”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在廣東話里有個詞叫“曬命”,通常做貶義用。這里面的“命”字,有“拼命”、“不要命”、“搏命”的意味,是形容一種用力過猛的狀態。曾經有個同事是北方人在香港工作,剛好那間公司的老板也是北方人,所以在食堂里經常有北方的包子吃。這位同事經常在朋友圈曬自己作為一個在香港工作的北方人,吃到北方包子有多麼優越和幸福,甚至每個包子都要撕開,讓人看到里面的餡料。這種“曬”對個人形象很難起到正面意義。“在北方的北方人”看了會覺得司空見慣;“在香港的北方人”會覺得你在表達“人無你有”的高人一等;“在香港的香港人”會覺得根本沒什麼特別好吃。“曬”的中心是要表達一種分享的精神,而不是用自己的擁有去襯托他人的匱乏,這種基調受眾是能感受到的。
我不是教你浮夸。每個時代都會對人類提出全新的挑戰,如果信息爆炸正是我們所處的時代,那麼就讓自己的努力被看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