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君妍:《藏地密码》的“好莱坞”夺宝冒险片基因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 更新:2017-02-18 10:29 字数:8844
【摘要】畅销长篇小说《藏地密码》在引发图书热潮后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并确立了改编为系列电影的拍摄计划,究其原因是因为《藏地密码》的小说在创作中采用了“英雄的历程”这一好莱坞夺宝冒险片模式,所建构的小说世界符合好莱坞对于中国西藏神秘主义的想象,具备了从畅销小说到系列电影改编的可能性。
【关键词】藏地密码;好莱坞;东方想象;“英雄的历程”模式
自2008年《藏地密码》第一部问世到2011年第十部大结局划下句点,这部规模空前、被誉为“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的《藏地密码》创造了难以想象的销售神话,作为一部被定义为文化探险类悬疑小说的长篇巨著,《藏地密码》在收获无数书迷的同时其影视版权也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据报道早在2009年好莱坞便与作者何马接触商讨版权购买的事宜,直到2013年4月,中影股份董事长韩三平、国影投资总裁王国伟、东方梦工场董事长黎瑞刚和美国梦工场动画CEO卡森伯格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新闻中心达成一致签约,以中外合拍的方式完成系列电影的制作。
从早早受到青睐到最终实现中外合拍,比起畅销神话,《藏地密码》为何受到好莱坞的青睐更加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
一、从畅销小说到系列电影的可能性
电影类型的雏形诞生于欧洲,电影流派的诞生使电影的发展及形式由起步迈向完善,但不可否认电影类型的真正完善是发生在美国。随着商业开发的深入和市场逐利的取向,使得电影公司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开发系列电影。对好莱坞系列电影而言,只要母片能够顺利打响名声,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当树立起品牌效应后,续集电影的市场宣传就会如鱼得水,即在维系前作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与时俱进的元素。
为了保证系列电影的质量,好莱坞的系列电影(动画系列电影除外)并非空中楼阁,很大一部分改编自文学著作,如《教父》;畅销小说,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魔戒》;漫画,如《蜘蛛侠》、《蝙蝠侠》、《变形金刚》、《X战警》;游戏,如《生化危机》等。这样的改编不仅可以保证稳定的受众群体,减少宣传的成本、降低投资失败的可能,同时保证了故事背景的稳定与宏大、人物性格的丰富与立体、故事情节的连贯与严密。
系列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商业帝国无可争议的明珠,丰富的制作经验使得他们在系列电影品牌效应的过程中驾轻就熟。而《藏地密码》可以吸引好莱坞青睐的首要因素便是它具备改编系列电影的可能性。
首先是以丰富的文化元素为依托,以宗教为背景,建构起内在结构清晰的世界空间。《藏地密码》作为“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以主人公卓木强巴痴迷藏獒寻找传说中的獒紫麒麟为线索讲述了一只卧虎藏龙的探险队伍,经历了穿越可可西里、亚马逊丛林遭遇原始部落、勇闯阿赫地宫、考察古格遗址、翻越斯必杰莫雪山、初探冥河、航行特提斯古海、穿越香巴拉原始丛林、深入古藏戈巴族村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揭开身世谜团,挫败阴谋,见到传说中的神兽紫麒麟的故事。其中以藏传佛教“密宗文化”为背景,涉及大量“苯教”文化印记,借助上古神话、民俗宗教、历史文化、地理探险等元素的使用建构了环环相扣、神秘莫测的东方探险世界。
其次,符合系列电影的创作前提,具备了观赏性、动作性、刺激性和趣味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和具备话题性的文化元素。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经典的系列电影往往是多种类型电影元素的糅合,《藏地密码》的小说很好的融合了冒险、爱情、动作、宗教元素,以冒险为主线,宗教为背景,动作为亮点,爱情为点缀,实现了诸多元素的平衡。《藏地密码》小说冒险故事情节的展开存在一些模式的痕迹,但作者通过惊险刺激的场面描写将对难关的描述渲染发挥到了极致,在某种程度上文字所展现的画面感和强大的感染力往往可以进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塑造,并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被文字的画面感所吸引沉浸其中。以《藏地密码1》为例:卓木强巴、张立和唐敏在穿越可可西里的过程中遭遇追击遇险,先后遇到大马熊、大金雕和灰狼三兄弟,在展现了一场活生生的食物链条上的弱肉强食的同时最后登场的灰狼三兄弟展现了动物界的兵法韬略:“只见张立微低着头,喃喃念道:‘一人现身,吸引并分散敌人注意,与敌人拼斗直至双方都精疲力竭,另一人潜伏,给敌人致命一击;还有第三人的话,因该负责观察敌情,将周围的其余敌人的动向严密监控,随时可以通知同伙以作应对!’两人机械的转过头来,在他们身后草丛中,不知什么时候,一双露着残酷凶光的三角眼,正牢牢的盯着二人!卓木强巴诧异道:‘你……你怎么会知道的?’张立都快哭了,他苦笑道:‘我不知道,我只是在背诵我们特种兵作战教程而已。怎么会这样的?’‘咕——嗯’活这么大,张立还是头次听见自己吞唾液能发出这么响的声音。站在两人身后的狼,似乎是三头狼中体积最小的一头,可是张立不敢小视,那种速度的攻击,横空掠起,闪电一击,谁知道这头狼会不会拥有和那两头狼一样身手和速度。两人再艰难的回过头来,只见前面的两头狼并没有像大金雕一样,一副怡然自得的准备享受大马熊的样子,而是对着倒在地上的大马熊发出威胁的吼声。一匹狼去拽大马熊的短尾,另一匹则咬着马熊的前掌,还用爪在马熊的腹部拍打,一会儿又趴在熊头上发出恐怖的叫声。” 这样的作品正符合电影“奇观叙事”的需要,可以最大限度的刺激观众的感官,也是好莱坞冒险、动作类的系列电影所热衷追求的。
再次,文本中某些特性的改编可能:(1)宏大的规模;(2)多线程的叙述,构成迷宫式的结构。作者在叙述时采用多线程的叙述方式,全书共有四条故事线索,其中主线是以卓木强巴、方新、唐敏、张立等人构成的冒险队伍寻找藏獒紫麒麟所在的帕巴拉神庙的探险过程;次要的是莫金与索瑞斯联手破坏、窃取或跟踪卓木强巴探险队伍寻找帕巴拉的过程以及唐涛为找到帕巴拉神庙中能够毁灭全人类的病毒以统治全世界暗中布局策划了卓木强巴和莫金寻找帕巴拉的冒险的过程。此外,还有一条隐藏线索是帕巴拉神庙的历史发展。主线与次要线索的交织使得冒险这一人类的共性放大,并借此控制故事发展、情节推进的节奏。(3)开放性的结局:“艰难地爬过一座雪峰峡口,前方风雪漫天,白茫茫的一片,卓木强巴知道,翻过这个风口,前方还有几座山峰,翻过那些山峰,还有更高的山,这一切也不过刚刚开始,前面的路还有很长。就算活着离开,又该何去何从?十三圆桌骑士该如何应对?妹妹究竟已长成何种模样?丹朱法师是否肯收下自己?如何对导师交代?自己的养獒基地员工呢?在一片迷茫中,卓木强巴仿佛又听到阿爸在风中问:‘生命因何而存在?人类因何而存在?作为一个人的你,又是为什么活着?’”留下了许多未来得及解开的疑问如:莫金与卓木强巴的下一步计划、卓木强巴妹妹的下落、紫麒麟的主人是谁、十三圆桌骑士是谁和该如何应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故事留下继续发展的余地。
最后,《夺宝奇兵》的成功经验与复制神话的可能性。从题材与内容上看来,《藏地密码》与好莱坞既往制作的系列电影最相似的便是斯皮尔伯格的经典系列电影《夺宝奇兵》和乔•德特杜巴的《国家宝藏》。《夺宝奇兵》讲述了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考古学教授印第安纳•琼斯的一系列寻宝探险故事,1981 年第一部《夺宝奇兵:法柜奇兵》凭借创意的剧情、惊险刺激的场面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北美票房排名第一,世界发现了斯皮尔伯格的独特,紧接着1984 年《夺宝奇兵 2:魔宫传奇》、1989年《夺宝奇兵 3:圣战奇兵》延续着之前的套路,以冒险为主要线索,以爱情、喜剧为支撑点都收获了喜人的票房。19年后的2008年第四部《夺宝奇兵 4:水晶骨头》上映,虽然因剧情水准和观众的审美疲劳略有下滑,但票房成绩依旧喜人,第五部也已在计划之中。成功的经验具备效仿的可能,尤其是《藏地密码》还具备《夺宝奇兵》所不具备的优势即已经成型的故事文本和小说框架保证了故事情节的连贯统一,不至于出现剧情水准的突然下滑,影响系列电影的口碑,同时作为系列电影每一部续集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更有效的控制,保证电影的话题性和热度。
二、神秘东方的想象
进入文化多元化的新世纪以来,在美国本土和西方主流市场连年式微的当下,中国和新兴国家被视为赖以补缺、必不可少的新的掘金之地,于是好莱坞尝试改变过往长期存在的局面,即在中国形象的塑造上普遍存在的不同程度上误读、偏见和歧视,呼唤更多不同文化背景、观念和思想的注入。可以这样说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好莱坞吸引观众眼球的制作策略之一。而《藏地密码》本身不仅是东方神秘文化的典范,符合好莱坞对于神秘东方的想象。
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净土,被这种神秘所吸引的不仅是西方还有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近年来,《西藏生死书》、《藏獒》的作品的问世使得将西藏小说(或者藏文化小说)类型化的呼声渐起,藏族作家阿来曾提到:“类型小说有自己的传统,类型小说首先要依附于一个文化系统。比如西方类型小说中圣杯的悬念,吸血鬼、蝙幅侠之类的形象,绝不是小说家为了编织一个故事而一时兴起的想像,而是来自于久远的神秘传说,也就是来自于一种文化传统。小说从这些传说出发,也就获得了一种牢靠的心理基础,具备了使故事得到读者参与和认同的可能。” 《藏地密码》在这一点上最好了充分的准备,“《藏地密码》中至少关涉了三个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藏传佛教的历史与传说;藏獒的知识与传说;最后一个是青藏地理及探险。似是而非?是的,小说中提供的知识系统是这样的,这是小说特殊的需要。”
西藏有着自己独特的佛教文化,这使得“藏文化”不仅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他者”,对于浸润了儒家文化、深受道家、佛家文化影响的中华文明同样是“他者”,距离所带来的陌生感使得这部小说具备了特殊的价值。
《藏地密码》在故事发生前设置了宏大而深邃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七世纪由唐人传入西藏(即当时的吐蕃),经历了长期曲折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喇嘛教。“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那次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大量经典和圣物埋藏起来,随后将其秘密转移至一个隐秘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建了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它……”而帕巴拉神庙正是所有寻宝冒险的最终目的地(虽然当卓木强巴决定开启冒险行动时并不知道冒险的终点是什么、在哪里)。整个冒险故事笼罩在藏传佛教密宗文化的背景之下,传入西藏的佛教与西藏原生的多神崇拜的自然宗教苯教“佛苯结合”的痕迹在《藏地密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对于祭祀的一再描写,如食人族的残忍的生杀仪式、多次出现“血池”和玛雅地宫中的“圣井”,这些仪式来都与原始社会苯教的祭祀仪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藏地密码》还对藏教的“密修”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卓木强巴知道,藏教的密修类似于瑜伽,更近似于日本的忍道,那是一种挑战人体极限的修行法门,据说卷宗里记载了断食,屏气,针刺等许多挑战生理极限的修行方法。进行过密修的僧侣,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诸如将人装入棺材埋在地底,仅用一根软管与外界通气,几个月滴水不进还能生还,而普通人缺水超过三天必死无疑。还有的僧人光着膀子坐在雪山巅峰,一坐就是数日,不仅对抗绝食的生理饥饿,还要对抗凛冽的寒风。其实许多魔术师表演的高空生存,水下闭气等节目,只是将密修简单化,却也足以震惊世人。但是有一点很奇怪,那些密修的僧人,要接受各种非人的折磨,但却没有人知道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只是坚持着,反复的接受各种磨炼。亚拉法师道:‘如果不是这次行动,我本来已经做好准备,和前辈们一起绝五谷,修千日行。连这个你也知道,真不愧是智者家的后人啊。”亚拉看着卓木强巴惶恐的表情,赞许的说道。千日行,卓木强巴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起过,他认为这样的事编成地狱故事,来吓唬小孩子很不错,但想不到,真的有人进行这样的修行。绝五谷,便是断绝五谷杂粮,一点东西都不吃,然后人进入一种冬眠状态,除非有非常大的响动,否则不会醒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仅靠肉身的消耗来维持着生命,最后人的四肢甚至胸腹都变成了枯骨,但是人却还活着,僧侣们把这当作一种磐涅,其最高境界就是修成肉身佛陀,最后人终究是要死的,但枯骨肉身却能保持长久不腐,化为肉身菩萨,供后世景仰。’”
在对宗教背景细致的还原之外,《藏地密码》采用了大量的神秘叙事,通过虚实相间的情节设置悬念,使得整个冒险行动笼罩在神秘主义的面纱下。首先,借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植染小说的真实感,包括:(1)公元838年的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禁佛;(2)希特勒于1938年和1943年两次派他的最佳助手希姆莱亲自组建两只探险队深入西藏;(3)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一支特殊的专家团前后五次深入西藏。通过这样对史料的运用在历史的空白处建构文学的可能世界,何马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更为真切的感受高原净土那份独有的美丽,感受到那里人们的淳朴。我所能做的,只是倾力打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游离于真实与想象之间,尽量将我所要诉说和表达的,我心中描绘的,以文字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百科全书式的对于宗教、科技、历史、动植物、医学、地理、天文、军事、政治知识的展示,通过对西藏历史、宗教故事的援引,对密宗大师出神入化的身手的细致描绘,增加了《藏地密码》的神秘色彩,满足了好莱坞对于东方神秘主义的想象。对比好莱坞既往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如《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对秦始皇、长城、龙、喜马拉雅雪人、香格里拉及旧上海等中国元素进行了描绘,其中将木乃伊找寻生命之泉的地点设定在香格里拉,可以看出在好莱坞的想象中西藏是个充满神秘和拥有魔法的地方。
除此之外,《藏地密码》也是一部充满文化全球化的想象的作品。王一川将全球化界定为“就是地方生活对远距离事件的依赖性。……全球化意味着地方生活同远距离的遥远世界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形成一种依赖性,每个地方的生活都可以感受到遥远的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这种关联性与依赖性在《藏地密码》中表现为把东方神秘的藏文化与玛雅文明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构思与学界认为玛雅文化很可能就是藏文化的变种的猜测异曲同工。这种联系性和依赖性使得藏文化与玛雅文明自然崇拜的属性在小说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得主角们在南美洲训练、冒险变得顺理成章。
三、好莱坞探险电影元素的运用
美国著名神话比较学专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在1949年出版的《千面英雄》中通过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英雄神话的研究,发现尽管这些英雄故事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细节上的差异,但在基本模式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他所归纳的“英雄的历程”(Hero’s Journey),他提出:“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格勒 (Christopher Vogler,1949——)受其理论启发,并吸收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1865——1961)的理论,在著作《作家的历程:给作家的神话结构》(Writer’s Journey: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1998)提出一种对幻想冒险片全新的分析方法。沃格勒的基本观点是电影的英雄主人公应遵循神话英雄那样的历程才能使电影主人公的冒险历程在世界范围引起观众共鸣。原因是英雄和英雄的历程都属于“原型”(Archetypes)潜藏在全人类(无论种族或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中。
坎贝尔提出:“英雄之旅不是新发明,它只是对事物的总结。它是一种对美丽结构的认识,是一套管理人生和讲故事的原则。”于是将“英雄的历程”这一模式划分为12个基本环节: (1)正常世界;(2)冒险召唤,英雄必须面对问题,响应冒险的召唤;(3)拒斥召唤:在冒险的出发点会拒斥召唤;(4)见导师:导师的功能是帮助英雄做好面对未知的准备。(5)越过第一道边界:此时,英雄终于全身心地投入冒险,并且越过第一道边界;(6)考验、伙伴、敌人:既然越过了第一道边界,就要迎接新的挑战和考验,与他人成为伙伴或敌人;(7)接近最深的洞穴,英雄终于到了险境的边缘;(8)磨难:这一阶段,英雄直接面对人生中最大的恐惧,英雄在磨难中必须死去或貌似死去,才能获得重生;(9)报酬(掌握宝剑):在经历九死一生后,英雄掌握了他一路追寻的宝物所有权;(10)返回的路:这一阶段标志着返回正常世界的决定;(11)复活;(12)携万能药回归。这种“英雄的历程”模式很好的将神话中的英雄历险融入到好莱坞的三幕剧作法中,使得好莱坞冒险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在实际的运作中并非僵硬的套用,而是根据需要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隐藏、删减、改变。
《藏地密码》的小说在创作时便以采用了这样的“英雄的历程”模式。主人公卓木强巴原本是天狮名犬驯养基地公司总裁、复旦大学生物系客坐教授,名利双收取得了世俗的成功,直到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演讲时收到陌生人送来的信封,里面的两张照片上惊现的远古神兽震惊了他,他收到了感召,“就像一名研究了一辈子恐龙化石的科研者,忽然之间,就那么近距离的,看到一头活生生的恐龙,还是恐龙中最稀少的那种,矗立在自己面前,这个庞然大物触手可及,他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一个声音从心底发出,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喊,却是那么的真实而亲近:‘去吧,去寻找它,为了你的信仰和灵魂,为了你存在的价值。你这一生难道不正是为了看到它而存在的吗?’” 于是,在见过在见过已经疯癫的照片主人唐涛(国内知名的旅行家,喜欢冒险之旅,曾独自穿越唐古拉山开始,横穿塔克拉马干沙漠,独自登珠峰,独自漂黄河,漂长江,漂雅鲁藏布江,独自游泳跨渤海海峡)后他向自己的导师方新求助。在经过对照片真假的论争后导师鼓励了他:“看来你的决心很大,我的孩子。你去吧,我祝你成功。”而紧接着卓木强巴将照片与藏地流传已久的紫麒麟传说结合起来的大胆假想使得导师方新心跳加速,最终共同的信仰与热爱使得65岁的方新放弃了参加马修丽亚生物论坛领取普立特奖(动物学的诺贝尔奖)的机会加入了卓木强巴的探险队伍,并在冒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鼓励着卓木强巴。
在整个从寻找传说中的獒紫麒麟到寻找帕巴拉神庙的冒险过程中,卓木强巴在可可西里遭遇的伏击便是所谓的第一道边界,自此之后卓木强巴彻底坚定了寻找紫麒麟的决心,组建起了一只由卓木强巴(后揭开身份,为三大巫王直系后裔)、方新(动物学家、犬类专家)、唐敏(美貌少女、卓木强巴的恋人、决策者派到卓木强巴身边的卧底)、岳阳(特种兵)、张立(特种兵)、吕竞男(密修者、卓木强巴的“宿生”、特种部队教官,探险队伍的训练教官)、亚拉法师(密修者)、塔西法师(密修者)为主要成员的冒险队伍。随着冒险的展开,他们的敌人也逐渐明朗起来,即以本•海因茨•莫金和生物学家、操兽师索瑞斯带领的队伍,以及隐藏在他们身后的唐涛和神秘组织十三圆桌骑士团。在探险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穿越可可西里、亚马逊丛林遭遇食人族部落、勇闯阿赫地宫、考察古格遗址、翻越斯必杰莫雪山、初探冥河、航行特提斯古海、穿越香巴拉原始丛林、深入古藏戈巴族村、揭开身世之谜、开启帕巴拉神庙、挫败阴谋,在这一些列的冒险过程中卓木强巴数次遭遇绝境,生死一线:在亚马逊原始森林遭遇巨蟒,吕竞男杀死蟒蛇,解救了他;在香巴拉身中蛊毒,吕竞男为延续强巴的生命,不顾教规,默默传授卓木强巴呼吸法,并找到可以拯救强巴生命的蟓蜒;最终帕巴拉神庙中隐藏于幕后的黑手唐涛现身,一场恶战之中亚拉法师、吕竞男和最终爱上卓木强巴的唐敏先后不顾自身安危舍身救卓木强巴,最终卓木强巴与莫金联手对敌,传说中獒紫麒麟现身率领狼群挫败了唐涛夺取病毒控制世界的阴谋。
卓木强巴的冒险活动伴随着自身以及团队成员的身份解密,随着身份的变化,这场原本目的只是寻找紫麒麟的旅程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使命。卓木强巴出身与一个藏传佛教渊源深厚的家族,曾经保管着西藏最完整的宁玛圣经,父亲德仁是藏区南方除活佛外最具智慧的人,因此他的冒险行动得到了藏传佛教密修者们的帮助。最终进入帕巴拉的人中包括三位卓木强巴、莫金、唐涛是戈巴族信奉四大巫王——党•苯波、赛•苯波、东•苯波和莫•苯波的后裔,原本应当承担着保护帕巴拉秘密的家族使命。从寻找紫麒麟到寻找帕巴拉神庙,主角团队成员身份的解密无疑为整个冒险过程增添了悬念,使得“英雄的历程”愈发实至名归。
四、总结
不难看出,《藏地密码》小说的成功本身就离不开对于“好莱坞”夺宝冒险片元素的运用,加上其本身具备商业开发的潜质同时符合“好莱坞”对于神秘东方的想象,凭借西藏这片它能够获得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何马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技术和营销渠道、传播渠道优于国内,所以我们要借鉴他们的优势将《藏地密码》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希望《藏地密码》能够作为中国第一部打向国际市场的电影。”中外合拍的模式不仅能够原汁原味的保留《藏地密码》的东方文化底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弱化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对于塑造中国版的“夺宝奇兵”具有积极而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马.藏地密码:唐卡典藏版(1—10)[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2]【加】张晓凌,詹姆斯•季南著.好莱坞电影类型 历史、经典与叙事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3]【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千面英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王泉编.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董雅楠.《藏地密码》与《达•芬奇密码》对后现代文学的文化反拨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2.
[6]曾娟,王泉.论《藏地密码》的神秘叙事[J].天府新论,2010,01:142-146.
[7]宋雪莲. 揭密《藏地密码》一本书的营销神话是如何制造的[J].中国经济周刊,2009,26:8-14
[8]阿来.《藏地密码,或类型小说[J].出版广角,2008,09:36-37.
[9]宋艳艳.近二十年长篇小说的奇观叙事现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10]杨飞.重叠的梦境——新世纪好莱坞系列电影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11]阿来.《藏地密码》的“神秘配方”[N].中国图书商报,2008-05-13A04.
作者介绍:缪君妍,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2015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