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殒灭  第5节   家人都偏爱杨明善
作者:凝神      更新:2016-12-15 14:57      字数:2788
    在杨守诚家,杨明善是最懂道理、最讨父母喜欢的一个孩子。

    在大涧村,杨明善是第一个靠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考上师范,走出农家门的学生。

    在大丰镇,杨明善是数学教得最好的老师。据说,只要有文字可考的数学题目,没有他做不出来的。

    在一个子女众多的普通农民家庭里,一个身处“二眼子”位置的孩子,能改变“二眼子”的待遇,且成为父母、众兄弟姐妹和邻里都喜欢的一个“人物”,明善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明善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这还得从他老娘的创业史上说起。

    守诚家的,自从成为平安娘后,似乎她的人生一下子就有了一个新的目标。她似乎已经很不屑在那个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大家庭里,和妯娌们去再争什么,来证明自己了。

    和二嫂子争宠,她知道那是争不来的。谁叫人家是老支书家的闺女呢?况且那老支书的光辉,这些年还一直罩着这个曾经是富农成分的大家呢?

    和老四守智家的斗法,那是不划算的。因为那时她们俩人同时在大队院里做事情——守诚家的,虽不识字,却精于心算,几斤几两几钱,到她嘴里一合计,一五五,二五十,几秒就给你掐算出来了。村里的会计用算盘珠子划拉半天,也未必及她算得快,算得准。于是,大队支书就把她给拨到大队院里做采购了。而老四家的呢,由于能识几个字,又长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就当了大队的妇女主任。大涧村按人头来数算确实是不小,可能出头露面的妇女,却扒拉不出几个来。所以这妯娌俩,虽说在公婆那里,有个眉高眼低;在大队院里,那可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怎么说,她们合得是老杨家媳妇的一张脸,回到家里,那还是一个大锅里摸勺子。     至于老五守礼家的,那是一个厚道的老实人,什么事,心里有,嘴里却是啥也不会说出来的。所以,和她也没有什么好争的。

    那么平安娘到底有了什么目标呢?这个她不会和自己丈夫守诚商量的。在平安娘的眼里,丈夫就是一根擀面杖,对着他吹点什么火,他可是一窍不通,鼻眼儿里嗯都不嗯一声的。在这个家里,她能找着去商量点什么事的,还是她一直认为过于精明而有意闪躲着的四小叔子杨守智。

    平安娘一手抱着平安的弟弟明善,一手领着已长到她胸口的平安,踏进了老四家的门。

    自从公婆相继过世后,杨守诚哥四个就分了家,各自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在大家庭里,受够了“二眼子”待遇的平安娘,终于可以不再看别人眼色了。所以乐得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长着一身硬骨头的她,自然不愿意去攀大伯子或小叔子家的高枝儿。

    可眼下, 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像他们的爹一样,只会一辈子修理地球,平安娘只有硬着头皮,来到在村里有着“二诸葛”之称的老四守智家。

    “他四叔,你可得给俺支个招。这四个孩子怎么也得想办法让他们进学堂念书去,要不,长大了还不得跟你三哥一样,做一辈子的睁眼瞎啊!”再刚强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总会跟人低头的。更何况,这也不算是别人,这可是孩子的四叔。所以,平安娘这次开口求人,一点也没有含糊。

    守智平时虽然对这个烈性的三嫂子不冷不热的,不过,对于她的好强能干,他私下里还是佩服的。毕竟,自己的三哥确实也够窝囊的。他皱眉思考了半天,一拍大腿:“有了!三嫂你看啊,现在,村里的人虽然在一起劳动,挣个死工分,可都是自己家家开火过日子的啊,五天一个大集,还得跑到公社的代销点去买个油盐酱醋的。谁家里如果没有这些个东西了,不到大集那一天,就没有地儿去买。你给大队里做采购,就不能多提点生活日用品来村里来做代销,这样就可以多一点的收入,也不用叫两个侄女去跟着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了,这样,她们也可以和平安一样进小学去读书识几个字了。”

    平安娘一合计,觉得这主意还真不错。当时上学,学费虽然不多,也就几盒洋火的钱。可是这么多张嘴要吃饭,光靠守诚一个人在队里挣工分,分到的粮食哪够吃的。凭着自己和公社代销点的熟络,再找大队的干部谈一谈,说不定还真能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平安娘就在自己家的过道里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个人性质的代销店。经营一些廉价的烟酒糖茶、油盐酱醋之类的副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也能从中挣点差价。日子也就渐渐过得不那么紧巴了。

    等到自己怀里的孩子能下地了,两个闺女也能帮着干些家务活和农活的时候,平安娘又教会了自己那只会捋锄把的丈夫守诚学会了做豆腐。

    在农村里,豆腐是不用花钱去买的,一般都是用自家在生产队里分来的大豆来换的。正常的交易是一斤大豆换二斤豆腐。这样的小买卖是挣不了钱的,主要是能落下一些豆渣,可以用来喂猪。这样一来,就省下来喂猪的粮食。总体来看,这也是花了些力气也有得赚头的小本生意了。

    守诚家的小日子,虽然没有当木匠的二哥家过得殷实,没有两个做老师的弟弟家过得清闲,可比起那些天天在黄土地里刨生活挣点死工分的邻居来,生活也算是好得多了。

    就这样平安娘凭着自己的能力,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里,把自己的两个闺女三个儿子依次送入了学堂。希望他们不再像那个不拨不知道转的爹一样,做一个睁眼瞎;也不再像她一样,做一个天天围着磨台和锅台转的家庭妇女。

    实际上,平安娘可不能算一个只会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她可是身兼数职:在大队部里,正常的是做采购员,常给做村妇联主任的四弟媳妇出谋划策,实际上也算是半个妇联主任了。在家里,开着代销点,又开着豆腐坊。按现在的话来说,那可不说是老板吗?

    尽管平安娘着意经营着这个七口之家的日子,在一天天地走着上坡路,可是在那个年月里,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也有了各种不同的需求,有七张嘴吃饭,五个人读书的日子,还是像一个巨大的石磨盘,重重地压在从来都不服输的平安娘身上。她大概就是在那段把自己一个好端端年轻媳妇儿,当成几个棒劳力来使的日子里,嗜上了用烟袋吸土烟的。而且是一定要吸自己种的那种杠杠的、冲冲的笨土烟。她的烟瘾,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出的。那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十二个时辰,那烟袋管是一刻也不曾离手。当然,睡着的时候除外。睡觉的时候,她最喜欢把自个儿的长烟袋挂在家里那低低的房梁上。

    平安娘养活的五个儿女里面,她最为中意最为疼爱的,当属二儿子杨明善。这个二小子,从生下来就受到平安娘地特别优待。

    当时,由于公家事、私家事多得就像儿女们棉袄里子里面生的虱子,天天挤都挤不过来。平安娘顾了这头,顾不上那头。所以,二闺女明洁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可硬是让平安娘摁在家里,全权负责照顾这个被平安娘含在嘴里疼爱的二弟。  

    在这个家里兄弟姐妹的排位中,处于“二眼子”位置的杨明善,何以就能如此地招平安娘疼爱,招众兄弟姊妹喜爱,招众亲友和邻里关爱呢?后来,村里人一致认为,其一,在平安娘的五个孩子里,只有二子明善长得最像他娘。其二,明善还继承了她平安娘的聪明和眼力劲儿。其三,明善嘴最甜,见人就叫,且不笑不说话。

    二儿子杨明善就这样承载着父母的偏爱、姐姐们的厚爱、大哥和三弟弟的妒羡,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他确也不负众望,一个学期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往家里领。直到他以全乡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被市里的师范学校录取时,家里堂屋的四面墙壁上,已被他的各种奖状给贴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