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前的遗憾
作者:刘仁前      更新:2015-12-16 10:00      字数:2470
    进入德国的第四大城市科隆,我的心情变得迫切起来。实在说来,这个城市在德国排第几大,我一点儿不关心。我的老家,一个县级市,人口就比科隆多出了一半。但德国的谚语中有这样一句,“没到过科隆就没到过德国”,这让我不能小瞧了科隆。其实,让我一踏入科隆境内就变得心情迫切的原因和多数来访者一样,是因为被列为世界三大教堂之一的科隆大教堂和举世闻名的莱茵河就在科隆境内。

    科隆大教堂的名声实在太响了,虽然我从没想过哪一天能踏步进堂,亲身感受一下它的庄严肃穆,领悟一下它丰富博大的蕴含。但,我从未忽视过它的存在。对它还是有着初步的了解。这座全名为“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的哥特式宗教建筑,其兴建的原因说起来很有意思,跟我们不同地域之间相互争夺同一历史文化名人、建立在某一方面领袖地位较为类似。700多年前,为了保住科隆朝圣地的地位,打败巴黎的强有力竞争,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1164年莱纳德征战米兰时夺得的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富人捐款,穷人出力,艺术家奉献聪明才智,统治者全力支持,公元1248年8月15日大教堂正式奠基。此后,经过长达600多年的建设,终于在1880年10月15日彻底竣工。

    这座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的庞大建筑,全部用磨光的石块砌成,用石材40万吨。教堂主体建筑高135米,最高处的塔尖超过了157米。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吊钟,其中最重的圣彼得钟,重达24吨。

    同样,对于与科隆大教堂相邻的莱茵河,因为从小接受的是红色教育,由马克思、恩格斯而记住了美丽的莱茵河。后来读海涅的诗,知道了莱茵河上妖女与船夫的传说——

    “传闻旧低徊,我心何悒悒。

    两峰隐夕阳,莱茵流不息。

    峰际一美人,粲然金发明,

    清歌时一曲,余音响入云。

    凝听复凝望,舟子忘所向,

    怪石耿中流,人与舟俱伤。”

    海涅诗中讲述的便是妖女罗累莱变成崖峰矗立在莱茵河畔,每当有船夫经过,她便会现出美丽的容貌,唱起动听的情歌,船夫因受其所惑,丧身江中者不计其数。对于这样一条充满浪漫色彩的河流,心中不免向往。如此一来,心情急切尚在情有可原之列吧。

    然而,当我兴匆匆下车,直奔科隆大教堂,在大教堂前所见到景象,让人顿生遗憾。原本见到大教堂那两座高高的尖塔,恰似两柄利剑直插云霄,双塔四周簇拥着高低错落、造型类似的小塔,让双塔的王者之霸气毕现无遗,令人折服。可,当我转眼向下看时,竟发现了教堂前新立了一尊塑料质地的雕像——大卫。整个雕像蛮高大的,呈肉色,微红。就雕像本身而言,其姿态不可谓不传神,细节不可谓不生动。但是,这样一件作品置于此,在我看来,实在是大煞风景。整个教堂通体用块石砌成,显得庄严典雅,在教堂前置放一个全新的塑料质地的雕像,真是不登大雅;整个教堂建筑的色调呈银灰色,显得凝重厚实,与大卫雕像所呈现出的肉红色极不协调,原本的氛围明显破掉了;在历时数百年的经典建筑面前,置放一个现代人的雕塑作品,企图做宣传推介,实在是班门弄斧。我真的不知道,作如此之举者是否经过慎重思考,亦不知同意立此雕像者是否想过此举所带来的后果?有一点可以肯定,科隆大教堂前的这座新立的塑像,其作者想展示自己技艺、提升作品影响力的初衷与现实效果完全是相反的,并且这种负面影响所影响的不仅仅是雕像创作者的声誉。

    不论在教堂前怎样感到遗憾,来到了它的面前如果不进去观看那将是更大的遗憾。置身于这座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中,我用贪婪的目光吮吸着从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到德国著名建筑师卡尔·腓特烈·辛格勒等众多大师智慧的结晶。抬头仰望高达40多米的教堂中央大礼拜堂的穹顶,在阳光的反射下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特别是那些刻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据说有一万平方米之广,实为世之罕见。坐在教堂里的木椅上,凝望着正前方似悬非悬的耶稣受难像,熠熠的金光散发开来,似乎要穿透人的胸膛,让世间的每个人都远离灰暗,把心变得敞亮。耶稣受难像下方便是镇堂之宝——三王龛。这是由黄金、宝石和稀世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之宝”。

    用632年来修建一座教堂,如果不是亲身坐在其中,我真的难以想像这是真的。有位中国学者曾说过,在欧洲常见上百年的教堂,而在中国难见上百年的城市。这让我想起巴黎人引以为骄傲的一句话:一百年前的巴黎人,就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城市里。眼前这座耗时如此之久的教堂,最终呈现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如果没有系统的设计,如果没有建设者们的执着信念,显然是不可能的。科隆大教堂整个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这才是它带给人类世界最宝贵的财富。由此我想,任何一段历史,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类艺术,其最终得以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继承者的忠心耿耿。我们在这一方面,有值得骄傲的,但更多的恐怕是遗憾。

    从科隆大教堂出来,我的心中由一种遗憾被另一种遗憾所取代,心中不免杞人忧天起来。同伴中有人见我闷闷不乐,以为我还在为那教堂前的雕像而不快,赶紧催促我离开,前往莱茵河。说是莱茵河美得很,定有佳境弥补我先前的不愉快。

    果然,离开教堂没走多远,莱茵河便出现在我们眼前。望着河里平静而柔和的波浪,让我想起了《莱茵河波影》。这是班得瑞乐团很有影响的专辑,从第一首《雪之梦》开始,虫鸣流水的声音和着知性舒缓的旋律流入耳际,到第二首在竖琴拨弦声中进入莱茵河的《无垠水平线》,让你感受到的是那淙淙流水所带来的雅致,是虫鸣流水所给予人的心旷神怡。眼前的莱茵河,波光粼粼,妙蔓无比,有如一曲现场版的《莱茵河波影》,让人感受到别一样的清新,有如“取自大自然的心灵营养剂”(奥利弗·史瓦兹语)。

    说来也怪,在莱茵河柔波的映衬下,河上原本坚硬的钢质结构的大桥,在我的眼中也变得柔美起来。桥面上那优美的弧线,起伏舒展,有如雨后天空的彩虹,透出无限的诗意。河岸边高大的树木,枝叶茂密,翠绿欲滴,充满了勃勃生机。偶或,有几张长条木椅,靠岸树而置,想来是供人小憩之用的。坐此椅上,可以漫不经心地品味莱茵河诱人的美景,该是何等的悠然自得?有美景如此,容我暂且把遗憾束之高阁,好好欣赏眼前柔之极、美之极的莱茵河波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