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
作者:刘仁前      更新:2015-12-15 16:18      字数:1661
    他,对于我这样一个颇喜好动笔的人来说,是一种崇拜,是一种景仰,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期待。当时光的年轮走过公元1985年的时候,一个20多岁的文学青年终于在苏州,在他的家门口见到了他,那种遥不可及,一下子变成了现实,让那位青年感动,让那位青年不知所措。这个“他”就是刚刚辞别人世的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那个文学青年就是我自己。

    因为一篇名叫《瓜棚小记》的小说的缘故,在苏州一个叫做《江南雨》刊物上发表,说来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但因为这篇习作为陆文夫所看重,他让青年诗人车前子为习作写点评,而让我有机会从苏北的乡村到苏州参加为期半月有余的“江南雨笔会”。这样的机遇,对于一个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来说,是何等宝贵。而让我在笔会期间能亲耳聆听陆文夫的教诲,更感到此生之幸也。说实在的,斯人已逝,当年他给我们讲了什么,我真的无法一一记起,毕竟那是20年前的事了。但他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至今都刻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似乎看透了我心底的一切,让我不能隐藏;那双眼睛,似乎润泽了我的心田,让我变得纯净。我相信,只要你的双目与那双眼睛对视,便有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至今,我都不能忘记与他目光交汇时的感觉,那是一种难于言述细流在心田涌动,涌动,进而遍布周身。那是一双睿智的眼睛,那是一双纯洁的眼睛,正是由于这双眼睛,我的心底从此留下了陆文夫的身影。

    在苏州的十多天里,我那饥渴的心田拚命地吸收着大家们提供的养料,记得当时除了陆文夫,还有贾植芳、艾煊、叶至诚、高晓声等等,让我倍加感动的是,陆文夫还亲笔为我题写了“无师而无不师”的字句,寥寥六字,意味深长。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写出自己的个性是极其重要的,千万不能被过去传统所束缚,千万不能为大师大家的名著名篇所拘泥,此可谓“无师”也;但学习和传承,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那丰厚文化积淀其营养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后来者都应该汲取和继承,此又可谓“无不师”。当创新之风兴起之时,我不免想起陆老20年前说过的话,不就蕴含此意么?!难怪车前子看了陆老给我的题词之后,在我的签字本上为我写下的是“在瓜棚里吃自己的瓜。”

    于是乎,我开始翻阅《小巷人物志》、《美食家》、《井》等一批引领当时文坛风骚的佳构。因为受到鼓励,于是乎,从1985年开始,我便在一些刊物发表《香河风情》、《香河渡》、《香河纪事》等一批和《瓜棚小记》风格一致的习作。于是乎,有了《中国青年》上对小说《故里人物三记》的肯定,有了1988年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的经历。现在想来,当时能在短短两三年内发表10多万字小说,和陆文夫的鼓励是分不开的,他的原话我没能亲耳听到,但当我去苏州参加笔会时,车前子直接和我讲过,内心的感动的确无法言表。这鼓励,让我握着手中的笔直到今天。他写给我六个字,令我至今都好好珍藏、好好体味。

    我也没能想到,从我第一次见到陆文夫之后,再一次亲耳聆听他的教诲,竟相隔了10多年。1998年5月23日,这天是泰州市作家协会成立的日子。我在事先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当日被通知到乔园宾馆东平房开会,说是让我参加泰州作协副主席的选举。在泰州市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我再次看到了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陆文夫作为泰州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座在了主席台上。实在说来,再次见到陆文夫,我的内心是极其激动的,尽管他对当时的毛头小伙子早就没有印象了,那批来自全国各地10多个人呢,如今颇有影响的荆歌就在当中。后来和他老人家一起拍照,我也没再提起那段往事。因为俗务缠身,加之自身努力不够,拿得出手的作品不多,让我在陆老面前提起,我当年曾因写出《瓜棚小记》而得到他老人家的鼓励,真是汗颜得很。尽管,我的身份已经从一个乡镇的共青团干部变成了泰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可令我惊奇的是,陆老他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依然那么有穿透力,依然叫我不能躲藏什么,依然那么纯净容不得半点砂子。

    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似一口深井,又似一弘清泉,在我的脑海挥不去,抹不掉。如今,他老人家虽然离开尘世,离开他钟爱一生的文学,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双眼睛成了我心底一道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