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凹楚水行
作者:刘仁前      更新:2015-12-15 16:11      字数:1931
    不久前,从电视上看到贾平凹先生出现在《鲁豫有约》栏目中,听他讲年青时在家乡劳作所受的艰辛,听他讲《废都》问世之后引发的种种议论,看着他那熟悉的脸庞,让我想起了十年前在家乡兴化接待他的情形。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五一节,平凹先生便是因为《废都》而来江浙作为时一年的体验生活的,兴化是这当中的一个点。农历四月的水乡,柳絮如雪,微风轻拂,偶或,有几行稀疏的细雨,滋生出此许淡淡的诗意。在这个季节里,接待一个文人倒是蛮相宜的。

    平日里,喜欢动动笔的缘故,有意无意间亦读过平凹先生的一些作品,从《满月儿》到《腊月·正月》,从《心迹》到《商州》系列,从《浮躁》到《废都》……在我的心目中,平凹先生是个不仅汲取了大山之灵气,更汲取了古今之灵气的高产作家。

    平凹先生是从邻近的汪曾祺老先生的家乡——高邮而来兴化的,一路风尘,到兴化已是傍晚时分。我和文联的同志在兴化宾馆平凹先生下榻处迎候着。一辆白色轿车驶入宾馆区,有人说了声:“来啦!”我赶紧出门,同行者中有《美文》的常务副主编宋丛敏先生和我的老师青年文学评家费振钟。费老师上前给我介绍:“这位是贾平凹老师。”我赶忙伸出手去,把贾老师迎进宾馆。说实在的,见了平凹先生,正应了人不可貌相这句熟语。要不是费老师介绍,我根本不会相信,眼前这位身材偏矮,肤色偏黑,相貌平常的中年人,会是写出一部又一部才气横溢大著的大作家。然而,很快我又发现了那浓眉下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我又见到了作家手夹香烟,托腮沉思的熟悉场面,那已不止一次地在一些书刊上见到过。这才是作家贾平凹。

    根据原先的安排,平凹先生在兴化只有大半天的活动时间,上午我们安排参观兴化市文博中心和郑板桥故居。文博中心是为了纪念板桥先生诞辰300周年于1993年建成的,平凹先生很是为一个县级市能花800多万建设6000多平方米的文博中心而感到高兴;在参观了中心内的兴化历代名人馆后,又为兴化这样一个小地方,竟出了刘熙载、宗臣、施耐庵、郑板桥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而赞叹。他欣然提笔写下了“难得糊涂人,得大自在文”书赠文博中心。

    为了让平凹先生有机会领略苏北水乡的风光,亲身体会一下乘船游于水上的感觉,我们安排了观千垛秀色。被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水上飞”的小快艇,载着平凹先生一行,飞速行于碧波之上,快艇劈波斩浪,恰似水上飞。平凹他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两岸水乡景色,一处处村庄被抛在身后一垛垛菜花闪过一旁,船速时快时慢,平凹先生颇感新奇:坐此船,生平还是头一次。在垛田,他登楼远眺,领略了“三十六垛八卦阵”的原始风貌,望着那错落有致菜花垛,望着那纵横交错的河汊,平凹先生感叹道:难怪施耐庵能写出神神秘秘的水泊梁山,能写出浪里白条这样栩栩如生的水上人物。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闻得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垛田参观。一批又一批崇拜者,纷纷赶来,带着《坐佛》、《废都》、《白夜》等贾氏著作,请平凹签名、题辞,弄得我们都深感歉意。然而,平凹先生却丝毫没有一点名人架子,总是一一满足。就在快离开垛田时,又来了一批要签名、题辞的,平凹没法,只好借助轿车的车头,伏在车上一一满足了崇拜者的愿望。当来访者满意而归时,平凹先生才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子,点上一根烟。我跟平凹先生开玩笑说:“贾老师在兴化过了一下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平凹先生用他地道的陕西话应道:“没啥,没啥。”

    本当下午就该去扬州的,然,楚水风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山里长大的“平娃”。听说大纵湖比千垛更迷人,平凹先生便欣然前往。换乘港监艇,船速虽稍慢了一些,但坐在船艄的条椅上,悠然地欣赏两岸景色,则别有一番情韵。沿水路北上往大纵湖,那一株株村树,那一段段竹制簖薄,那一张张宽阔的罾网,那一条条曲曲折折长龙般的“幻”(水乡一种捕鱼工具),无一不引起平凹先生的兴致。不时,有送货小船相擦而过,有成趟的鹅鸭浮水而去,有扎了红头巾的渔姑水上放钩……平凹先生出神地望着这一切,忘了吸一吸手中的烟。

    大纵湖一望无际,碧水连天,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当平凹先生得知,这几千亩水面,每年能产出大量的鱼、虾、蟹等水产品,能为当地百姓创造几千万财富时,他由衷地敬佩水乡人的勤劳与精明。当平凹先生得知,这里的养殖户,有的已把养殖的水面扩展到外市、外省,有的已把水产品用飞机送往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他由衷地敬佩水乡人的气魄与胆色。在湖上一条具有现代宾馆气息的渔船上,平凹先生同样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渔民带来的种种实惠。当打着领带、手持大哥大的渔民陈中华邀请他金秋蟹肥时节,再来他船上作客时,平凹先生开心地笑了。

    太阳,不经意间已变成了一只红灯笼,收起了原先耀眼的金光。游艇在晚霞里返航了,同行者中,有的在闲谈,有的则闭目小憩,而坐在舱中的平凹先生,则倚窗凝视着那西坠的红日,他的思绪似乎已远去了,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