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海客谭
作者:爱读网编辑部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前言 写给还在寻找自己的我
    这个世界一直很热闹,而我一直很安静。

    我从没想过要写一本书。更准确地说,我从没想过“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写一本书。没有特殊的故事,没有激烈的挣扎,没有轰轰烈烈的顿悟。只是一个师范生,一个普通人,在一次次沉默里,一点点学会了看见自己。

    这本书不是关于哲学的定义,也不是答案的汇总。它是一些我想过、疑过、困过、又试着走过去的片段。它们没那么完整,有的甚至还在继续发生,但它们都是真实的。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正是这些不确定、不圆满、不说出口的部分,才组成了“我”本来的样子。

    在成为教师之前,我正在学习如何面对自己。在未来教别人的路上,我先在试着倾听自己。这些文字,不是我对世界说教的方式,而是我向世界发出的微小回应——轻声地、慢慢地,也许无人回应,但依旧值得。

    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纸船,被时间的水流带走,又偷偷记录下途经的岸边。有些时候,我又觉得自己像一个提问的人,即便没有人回答,我还是想继续问下去。

    你正在读的这本《无人知晓的我》,是一段“被自己看见”的旅程。它并不喧哗,但它很认真地发生过。

    如果你也在经历那些不能被准确表达的情绪,如果你也时常在日常中生出某种想不明白的感觉,那我们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同行。

    这是我写给自己的,也写给任何一个正在寻找自己的你。

    无人知晓的我,正在慢慢成为可以被理解的我。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一节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疑“我”的?
    小时候,我总是那个班级里被推选为“小领导”的孩子。无论是组织游戏,还是管理课堂秩序,我都愿意承担责任。表面上,我自信满满,似乎无所畏惧,也乐于被人依赖。

    然而,在内心深处,这份“坚强”却是一层薄薄的面纱,遮掩着逐渐扩散的迷茫和孤独。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我会忍不住问自己:这真的是我吗?我到底是谁?

    父母都是教师,家中严谨的氛围和他们无声的期望,塑造了我对“优秀”的定义,也让我背负起沉重的责任感。从小,我梦想着能像他们一样,成为别人眼中的“好老师”。

    但随着成长,我开始意识到,梦想的光环背后,藏着许多无法回避的困惑和质疑。那个曾经无比坚定的自我,开始在内心深处动摇,开始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产生怀疑。

    我发现,在同学和老师的目光中,我总是戴着面具,用笑容掩盖不安,隐藏自己的脆弱。那时的我,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角色,而非展现真实的自己。

    慢慢地,我学会了用文字将这些情绪和矛盾记录下来。写作成为我面对自己的方式,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复杂、不完美,却真实存在的自我。

    这条认知自我的路,没有终点,疑问依旧萦绕。但我开始学着与这些疑惑共处,接纳自己在不断变化中的模样。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为何引我深思本质?
    生活的表面看似平静,却总会在不经意间露出缝隙,让人窥见其背后微妙的力量与暗涌。

    一个眼神的闪躲,一句玩笑里的分寸,一场习以为常的课堂讨论,常常让我停顿下来,去回想那些发生过的、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里,我感受到一种力量——它迫使我从表象中抽离出来,开始思考更深的东西。

    我开始注意到自己在许多场合下的“表演”:在课上,我努力让表达显得清晰流畅;在朋友面前,我总试图扮演那个“理解一切”的人。可是在独处时,我才意识到,这些看似自然的表达,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希望得到认同的姿态。

    真正的冲击来自那些无法解释的时刻——当我在走廊尽头独自行走时,那种恍惚的感觉;当我在沉默中听别人倾诉,而脑海却浮现出毫不相关的问题;当我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的天光,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落。

    这些体验让我明白,生活不仅仅是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始终在发生的感知和回应。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时刻里,我意识到,人与世界的联系远不止外在互动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深层的回响,一种缓慢展开的觉察。

    我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我逐渐学会在生活中留出一块柔软的空间,去容纳那些不能立刻理解的情绪与想法。这种留白,是让我接近自己的一种方式。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三节 我与世界:注视,或被注视
    有些时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剧场中生活。灯光从各个方向打来,人群的目光像潮水一样涌动。哪怕我只是静静地站在角落,也能感受到一双双看不见的眼睛,在对我做出判断与定位。

    那是一种无法完全躲避的体验——就像空气一样,它无形,却渗透进我的每一个动作。我逐渐意识到,在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过程中,我从未真正是“自由”的。在主动看向他人的同时,我也在接受他人投射的目光。

    这种状态并不总是令人压抑。很多时候,它也是一种动力。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正在被看见,我才会更用力地活着,更用心地去体会每一个当下。但同时,它也容易使人困在一种“自我意识过度觉醒”的状态中,仿佛一举一动都必须经过某种隐形的审查。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开始对自己的动机产生怀疑:我这样做,是因为真心想做,还是因为希望别人看到我在这样做?外在的认可,像一面镜子,把我的行为不断折射回来,但却无法真正照见我是谁。

    直到后来,我开始慢慢调整视角。试着不再将自己完全置于他人的目光中,而是学着回望世界本身。我发现,当我从评判与期待中抽身,真正去看、去听、去感受时,一些真实的东西才开始浮现。原来,不被凝视,也可以是自由的起点。

    世界依然会看我,但我已不再全然依附于那些目光。比起被看见,我更渴望的是一种平静的、无须证明的存在感。而这份存在感,来源于我与自己的关系——一种安静而真实的联系。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四节 孤独与自我认知:在沉默中靠近真实
    人越长大,越能辨认出一种安静中泛起的重量。那不是疲惫,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叫做“孤独”的质地——它无形,却真实地存在着,不动声色地渗入生活的缝隙里。

    我曾以为孤独只是无人相伴的状态,是房间里只剩自己时的寂寥。但后来我发现,最深的孤独,往往出现在最热闹的场合中。当笑声充斥四周,我却突然意识到,那些话语中没有我的位置,那些目光穿过我,却没有停留。

    起初我抗拒这种感觉,试图通过忙碌、社交、迎合来消解它。但我很快明白,孤独并不会因此离开。它不会因为你说了很多话、发了很多朋友圈就悄然退去。相反,它是一种提醒,一种不容忽视的信号,迫使我停下来,去听听内心究竟在说些什么。

    我开始学会独处。在独处中,我不再是那个被角色绑住的人,不需要回应任何期待,也不需要刻意证明什么。只是一个单纯的自己,静静地和内心对话。

    有时我会感到空白,那种感觉像是站在雾中,四周都是柔软却不清晰的边界。但也正是这份模糊,带来了空间。没有外界的定义和声音,我终于能安静地看看自己,去感受哪些念头反复出现、哪些想法始终挥之不去。

    孤独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我不是来自他人眼中的模样,也不是从各种评价中拼贴出来的形象。它更像是在反复的静默中沉淀下来的某种东西,一种逐渐成形的轮廓。

    也许这轮廓还远未清晰,但至少我知道,它不在别人手中,而在我自己的感受和选择里。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五节 理解,是否只是错觉的温柔?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看似顺畅,实则充满缝隙。我们用语言搭桥,用情绪示意,用沉默保护自己。可即便如此努力,依然无法完全抵达彼此的心底。

    曾经我以为,只要讲得够清楚、表达得够真诚,就能被理解。但在一次次的相遇与擦肩中,我逐渐明白,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被完整传达的。哪怕语言准确、情感炽烈,仍会有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内容,被留在了彼此看不见的那一端。

    这种“差一点”的感觉令人无奈。比如我试图安慰某个情绪低落的朋友,却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只是从经验里借来的,而非真正能触碰到对方的痛苦。同样的,当我表达某种微妙的忧伤时,也会在对方温柔的安慰中感受到一丝轻微的错位——那并不是恶意,只是“懂”本身,就有局限。

    我开始思考,所谓的“理解”,或许从来就不是抵达本质,而是一种靠近的姿态。它不是彻底进入,而是站在门口,耐心等候。而真正可贵的,不是对方是否懂我,而是他们愿不愿意站在那里,陪我一起看着这扇无法完全打开的门。

    于是我慢慢学会了不再奢求被完全理解,也不再急于理解所有人。我开始珍视那些不必解释的相处,那些彼此安静地存在、不打扰、不逼近,却依然愿意留在身边的陪伴。

    也许人与人之间,本就注定存在一道柔软的距离。但正是在这距离之间,我们才保有各自的完整,也学会了温柔地靠近。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六节 选择之后,我才明白什么是责任
    很多人以为成长的标志,是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但真正的成长,往往是在选择之后,在那个无法回头、只能往前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的。

    我还记得那些重要的决定时刻——选专业、报志愿、走向一条看似“适合”的路。这些选择并非全然出自冲动,有时是理性判断的结果,有时是被环境推着前进。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一旦作出,便如落子入局,便要开始承受其中的重量。

    起初,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选择本身似乎只是一个动作,是走进某扇门而非另一扇门而已。但慢慢地,我意识到,真正令人迟疑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之后的那种不可逆。

    当我真正踏上一条路时,才开始感受到它的复杂。不是每一个选择都会如想象般顺利,也不是每一个方向都能带来即时的回应。有些决定,在做出的当下看起来很清晰,但走着走着,就开始模糊。

    也正是在这些模糊中,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选择意味着责任。不是对某件事的负责,而是对自己生活的负责。

    责任并非外界强加的要求,而是内心对自己的一种回应。我无法再把困顿与焦虑归咎于“被迫”或“安排”,因为路是自己选的。哪怕当初的选择带着些许被动,那也是我在那一刻,认定的方向。

    于是我开始放慢脚步,学着承担后果,也学着给自己时间去理解、去调整。我开始不那么害怕走错路,因为比走错更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那个做出选择的自己。

    我不再把责任视为一种负担,而是视作一种关系——我与自己之间的一种深层联结。它让我不逃避,让我在迷茫中依然向前,在动摇中仍保有一份清醒。

    有些选择,也许现在看不出意义。但我相信,它们终将在某个未来的时刻,以某种我尚未知晓的方式,回应我今日的信念与坚持。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七节 真实的代价,是孤独,还是自由?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做自己”,要真实地表达,要勇敢地面对内心。但等我们渐渐走入人群,走进规则与关系构成的世界,才发现,“真实”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不是没有试过坦诚。有些话,我曾鼓起勇气说出,有些想法,我也努力表达过。但不是每一次都得到理解。很多时候,那些我以为最真诚的袒露,换来的却是误解、尴尬,甚至被轻轻跳过的沉默。

    于是我开始学会保留,学会说恰当的话、露恰当的情绪、扮演恰当的角色。并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人活在群体中,总会学会察言观色,总会对外在的反馈产生敏锐的反应。

    可渐渐地,我也发现了代价。

    当我越来越擅长隐藏,当我越来越少表达那些真正想说的话,我就开始感觉自己和自己之间,出现了一道看不见的墙。表面上我还在生活,但内心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那些不说出口的部分,开始在心底堆积,像积灰一样,覆盖了我原本清晰的样子。

    我开始思考,真实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不是一定要被别人看见,才算存在?如果只是自己知道,那份真实,是否仍有价值?

    后来我慢慢明白,有些真实,是用来对自己坦白的,不是所有都必须公开。有些想法,哪怕没人理解,也不必删除。哪怕它们只能留在心底,也依然构成了我。

    人终究不是彻底透明的。我们需要一点保留,一点模糊,一点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某些时刻,有勇气表达那部分不讨喜、不中听、不被期待的自己。

    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能否随时说出全部真相,而是在于:当我愿意说的时候,我说的不是别人想听的版本,而是我愿意承担的那一个我。

    那时的真实,不再是某种形式上的坦率,而是一种平静的、不依附的存在方式。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八节 遗憾,是人生最温柔的注脚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否能活出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从前我相信可以,觉得只要足够努力、足够果断、足够清醒,就能够避免所有“来不及”和“如果当时”。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确定:遗憾并不是我们生活的错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像影子一样,伴随着我们走过每一个选择之后的另一条路。

    有些遗憾很小,小到别人听来可能毫无意义——比如没来得及跟一个朋友道别,没勇气当面说出心里那句真实的话。还有些遗憾深得令人长久沉默,比如错过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错信一个本不该信的人、或者只是没能在重要的时刻好好爱自己。

    遗憾不是失败。失败有清晰的结果,遗憾却是一种模糊的痛感。它不锋利,但深。它不是剧烈的撞击,而是缓慢的渗透,一点点地在记忆里沉淀、发酵、扎根。

    但也正因如此,我开始试着不再逃避它。我学着不把遗憾看作生命的污点,而是看作它的温柔注脚——它提醒我,那些错过的、失去的、没来得及说的,其实都曾是真实存在的部分。

    如果没有遗憾,或许我就不会如此珍惜那些已经拥有的东西。不会在一次普通的重逢中默默感动,不会因为一个及时的拥抱而心生感激。遗憾让我明白,很多事并不是“还有机会”,而是“只有一次”。

    所以我开始愿意承认它的存在,也允许它留下。哪怕它提醒着我做过的决定不完美,但它也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一个更谨慎、更敏感,也更愿意温柔以待的人。

    遗憾不会消失,它只是学会与我们共处。它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某种安静的纪念,让我不忘来路,不轻言放弃,也不再用“完美”来衡量自己的人生。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第九节 与自己和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勇敢
    我曾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想要成为“更好的人”。更优秀、更坚定、更不动摇;更懂表达,更善于拒绝,更不会失控。

    这些愿望看似积极,实则背后藏着一种微妙的否定——否定那个当下的自己。不够强大、不够聪明、不够成熟,不足以面对世界。

    于是我不断地修剪自己,把棱角磨圆,把情绪压下,把错误藏好。表现得妥帖,活得谨慎,小心翼翼维系着一个“应该”的样子。但越是这样,我就越容易在安静的时候,对自己产生隐秘的不满。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持续而温和的消耗。

    真正的疲惫,不是外界带来的,而是内心长期的不接纳。好像永远有一个更好的版本在远方,而我,只是个不断追赶的影子。

    后来我才明白,那种看似积极的“自我改造”,如果缺少了温柔的理解,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惩罚自己。而真正的成长,不是把自己修成完美的样子,而是学会不再为“还不够好”而羞愧。

    我开始尝试慢下来,给自己一些空间——空间去承认曾经的软弱,也去回望那些未完成的部分。那些说错的话、走错的路、没能坚持的目标……它们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需要被否定,也不必被美化。

    与自己和解,并不是放弃成长,而是不再把改变建立在厌弃之上。是承认自己的局限,也珍惜那些局限里仍在努力的部分。是允许自己有情绪、有退步、有时好时坏,而不再因此觉得羞耻。

    我不再用“理想的我”去审判“此刻的我”。我开始相信,一个人能够安然地与自己独处,是种深度的修行。是对生活的信任,也是对自我的允诺。

    从前我总觉得,接受自己太容易变得懒惰。现在我明白,真正的接受,是一场持续的内在重建,是在混乱和矛盾中,依旧愿意温柔地站在自己这一边。

    我们这一生,不一定能被所有人理解、喜欢、认同。但如果能与自己达成一种平和的关系,那就已经足够让人走得坚定。

     
7.无人知晓的我——杨楚涵 结语 无人知晓的我,在静默中生长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无人踏足的荒野。那里有隐秘的伤痛,也有被遗忘的梦想。无人知晓的我,不是一个虚无的空洞,而是一座深藏无数故事的孤岛。

    这座孤岛上,有我曾试图隐藏的脆弱,有我不愿示人的坚持,有我在黑暗中与自己对峙时的无声呐喊。外界的喧嚣无法穿透这里,只有我自己,才能与这片寂静对话。

    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找到那个被忽略的自己。那些被时间掩埋的遗憾、那些曾经的挣扎、那些尚未化解的情绪,都在文字里得以重生,得以被温柔看见。

    我学会了不再对自己过于苛责,学会了在不完美中寻找完整,学会了在孤独里发现力量。无人知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自己失去了联系。

    未来依然充满未知,生活不可能永远平坦,但我愿意带着这份深沉的自知与宽容,继续前行。因为,真正的自由,源自于接纳那一个最真实、最复杂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在无人知晓的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