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山村嚎啕
作者:彊疆      更新:2015-12-12 16:33      字数:2935
    27、山村嚎啕

    公元一九七三年秋季,弋河下游浩浩荡荡开来三条大帆船,船船装的都是办中学的器材设备:办公桌、实验橱、化学药品、物理器材、生物标本、图书资料……除了这些,还有办中学更贵重的一批财富:八名大学毕业个个都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

    邵树人书记乐了!邵书记要全力以赴了!他手下别的不多,唯一多的就是人!他一高兴,就下着铁的命令,让每个大队出一百个男女劳力,组成浩大的队伍,敲着锣鼓,打着彩旗,去弋河渡口迎接下迁支持山区办教育的江城老师!几百人整整乐了一天,忙了一天,搬了一天,最终将从江城运来的教学器材完完全全搬到了孤峰街上。

    一位伟人说过:“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选择校长和教师……”如果不是怕别人指责同伟人唱对台戏而要被戴高帽游街、挨批斗的话,这些下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都市里的老师,就一定会面对这孤峰的现状,长长哀叹一声:在大山里办中学,最重要最最重要的不是缺校长,不是缺教师,而真正缺的恰恰是学生,是缺少学生来读书!他们为在这里招不到能上中学读书的学生而焦急,焦急得寝食不安!

    这八名从都市来的“臭老九”,或许是良知使之,或许是“接受再教育’的诚心一片,他们不顾情况不熟,山路艰难,到孤峰铺住下来的第四天,就纷纷下到各大队去招生。

    那天,八位下迁教师的领头人姓周,名娴,女的,五十多岁,一副曲卷的齐耳短发,见人总是那样慈祥、沉稳。这天一早,她就带着介绍信到了峰亭大队,刘书记立即热情地把她引进大队办公室,叫来了幽兰,对幽兰说:“沈主任,这是周校长……”    

    不等介绍完,周校长就早已站起,用一口磁软的普通话说:“刘书记,别客气,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刘正农见幽兰已为周想长端凳、泡茶,就笑着说:“周校长,你不用谦虚,校长就是校长!接受再教育,那是上面的号召,我们还是要喊你校长。”就又对幽兰说:“周校长是来招生的。多辛苦啊,这一大早就赶来了,这些天你就陪周校长下去动员学生吧!”

    沈幽兰见周校长坐在凳上极其文静地抿了看茶,更是敬佩,听刘书记要她陪着,显出几分为难,说:“我、我、我怕不行!”

    刘书记说:“怎么不行?是不是见了大城市的老师,胆子就变小了?”

    沈幽兰就低下头,盘弄胸前的那根辫梢,不说话。

    周校长早已看中沈幽兰,觉得这姑娘年青、热情、人更机灵,听刘书记这样安排,立即高兴地走过去同沈幽兰握手,见沈幽兰没有反映,就拉住她的手,又用另只手轻轻拍着她的手背,轻言细语、一口北京腔:“沈主任,您要是不嫌弃我这个旧知识分子的话,就辛苦您一下。好吗?沈主任?”

    沈幽兰更是激动,就睁大那双好看的杏仁眼看着周校长,连忙说:“周校长,我是担心自己能力差,怕带周校长下去招不到学生。”

    周校长微微一笑,又是满口北京话:“沈主任,招不到学生,怎么会怪你呢?我是招生老师,责任当然在我呀!”

    多通情达理呀!沈幽兰更是感动,就抬头看对方,说:“周校长,前天接到公社通知,知道你们要来,我们事先也查了一下,全大队十六岁以下读过高小能上中学的,只有三个人,还分散在三个片。”

    刘书记也站起身,双手抱着开始发福的大肚说:“周校长,我们的沈主任腿脚勤快,人缘又好,孩子们都喜欢她,只要有她带路,保险这些孩子都能报名上学的。”

    这天,沈幽兰很高兴地陪周校长下村招生去了。

    这并非是刘书记几句奉承话起了作用,而是沈幽兰自有她一番想法。自从江城下迁来老师,沈幽兰就想:“这是老师都是大城市人,而且都是中学老师,水平一定是很高很高,说话一定是一套一套的,话里的意思一定很深奥很深奥,难懂极了!要是能同这些老师亲口说上几句话,哪怕是一句两句也行,那一定会听到大山窝子里从来就没听说过的稀奇东西!”现在刘书记让她去陪同周校长下乡,这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哩!开始说自己不行,那只是她的谦虚,是客套话!

    但真要同周校长一道下乡,沈幽兰又矛盾起来,心想:自己是一个大山窝子里的人,虽说念了几年书,可在周校长面前,那还不是个文盲呀!她担心同周校长一道,自己会说些不成文的话,让周校长听了笑话!

    一路上,沈幽兰极力克制自己少说话,能不说的就尽量不说!

    山里路窄,沈幽兰总是走在周校长的后面。

    “沈主任,您是领路的,应该走在前面呀!”周校长一次次回头招呼着。

    沈幽兰甜甜地说:“周校长,这样好!您在前面走,我会给您指路的。”她不敢在这位城市来的校长面前说“格个”“昧个”,也勉强自己用“您”说话。每逢跨田缺,或是走到路口分岔处,她就从后面伸出细长的右手,像大城市里那些礼仪小姐样为周校长指路,—会儿叮嘱“走好”,一会儿提醒“走这边”,除此,她就很少说话,就专门跟在后面欣赏周校长那走路的姿式。

    周校长没走过乡下坎坷不平的坭土路,穿的又是一双皮鞋,每走一步,都得低沁着头,睁大着近视眼,尽量找那些平坦的地方去下脚;稍不留意,踩上了土疙瘩,脚颈一崴,吓得俩人一身冷汗。沈幽兰急忙上去搀扶,问:“崴着了?”

    周校长就踮起一只脚,用手摸了摸脚踝骨,说:“还好,没有伤着。”就回头看看刚才踢过的那个土疙瘩。说完,又是低头看着路面,一步一步地走动。速度极慢。

    “瞧,大城市里的人走路就是文雅!哪像山里人,走路不看路,仰着鼻子脸朝天,叭哒叭哒地乱踩!”沈幽兰在后面—边欣赏,一边想着。

    “沈主任,您真年轻,今年多大啦?”快到村口了,路变得稍稍宽敞起来,周校长才敢直起身体,夸奖着幽兰。

    “十八了。周校长。”沈幽兰跟在后面应着。

    “念过几年书?”

    “嗯——没念书,不,念过,不多……”她想说那些年都是“停课闹革命”,没有学到文化知识;但她没有说,怕说多了,周校长会笑话她啰嗦。

    周校长听后轻轻叹了口气,也不敢再说什么。过—会,又换了个话题,说:“沈主任,我有个女儿也和你一样大,十八岁,活泼、漂亮……”周校长想到远方的女儿,心里的感情复杂起来,就哽哽地不再说下去。

    沈幽兰没有注意到周校长感情的细微变化,就羡慕地问:“周校长,您女儿一定念了很多书吧?”

    “是的,比你念得多,读到中学……”

    “噢!读到中学啊!”沈幽兰羡慕极了。

    “可是,中学没有读完,她就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下放到很远很远的农村去了……”

    沈幽兰从那微微发颤的话音里,已感觉到周校长是在怀念远方的亲人了,心里也涌起一丝同情,说:“周校长,您女儿是在城里长大的,下放到那么远的农村能受得了吗?”

    “饿其肌肤,劳其筋骨!青年人吃点苦也是好事呀。沈主任,瞧您,多能干呀!毛主席安排‘知青’下放是对的,青年人是需要锻炼的,只是……”说着,周校长眼圈里湿润了,就不再往下说。

    沈幽兰知道周校长心里不好受,也把话题引开,说:“周校长,您不要叫我主任,就叫我小沈,或是叫我兰子也行。”

    周校长爱怜地看了沈幽兰一眼,说:“好、好、好,沈主任,哦,哦,小沈,说真的,要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这次要我们下来办学,我们还真不知道建国二十多年了,大山里的教育还这么落后,念书的人这么少!”

    沈幽兰见这位大城市来的校长竟是这样慈祥,很是感动,就说:“周校长,您现在才知道我们山里人的苦处呀?其实,我们的苦处还多着呢!”

    “还有比这些更苦的?”周校长似乎不敢相信。

    说着,她俩已到了陶坑,正要进村去动员一个叫陶宝成的孩子上学,就听村中突然传来一阵撕肝裂肺的嚎啕声,满村的人都在朝着那个嚎啕的方向跑去。

    (下一章:芙蓉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