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縱使相逢應不識(1)
作者︰
甦曼凌 更新︰2015-10-25 14:37 字數︰1698
想起這許多時日的忙亂,還沒有顧及後院的阮婆,便配了幾副湯藥,親自熬制,端了過去。阮婆身上的衣衫果然是洗換過的,神情也沉靜了不少,看來多半是秋生悉心照顧的。
“阮婆,喝了這湯藥,待過幾日,病情有所好轉,我便讓秋生打掃一間廂房,讓你搬過去頤養天年。”
那阮婆听到秋生的名字,肩膀竟然抖了一下。一雙渾濁的雙目透出幾分我看不懂的陰寒。
“婆婆,你若有什麼需求,便向我說!”
她遲遲地看向那湯藥,忽然沖過來,端起,一口氣就灌了下去。
“慢些!”
我伸手想勸慰她,卻見她躲了開去。只因我平日教授的都是些年齡幼小的孩童,而阮婆患有這癆證,便多了幾分忌憚。
她因喝得著急,湯液撒得衣襟上,自己又趕緊去擦,反倒弄得一團凌亂。
將她收拾好,我欲轉身離去,忽然听到一聲模糊的輕吟︰“不……要……信……”
我頓時驚疑,這阮婆是又聾又啞的,怎麼會?
仔細看去,她仍然是痴痴呆呆的,僵硬的臉部如泥塑觀音,仿佛不食人間煙火。
許是我听錯了,我嘆息一口,轉身離開。
近日來,秋生足不出戶,只是躲在自己的小廂房中削磨那些木頭,看來還是心有芥蒂,未曾消除。
我不再勸他,只是照常去給若彤小姐教琴。
再過幾日,便是端午,坊中那些學琴的孩童陸續被家里接走了。我便有閑暇時間去街上買些布匹,想為自己與秋生做幾件衣衫。
誰料那絲綢店門竟然大鎖,周圍的米店也清淨了不少。我正疑惑,忽然听到隔壁茶坊的兩位中年漢子正在議論︰“見鬼了,這大白天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其中一位柔弱的男子說︰“難道你不知道麼?听說杭州最近來了京城的高僧講經,大家都去淨慈寺听經了。”
另外一男子不以為然︰“什麼高僧?不就又是個來混飯的和尚麼?杭州城里這樣的和尚可不在少數。”
“哎呀,你真是孤陋寡聞,這可是當今聖上御賜的‘佛印大師’,經綸滿腹,可不是魚目混珠的!”
“是麼?”那瘦弱男子哼了聲,沉吟,“我老母痴愛佛經,回去拜請老母去听听可好?”
“趕緊,趕緊,切莫晚了耽誤了好時辰。”
瘦弱男子起身將茶盅一扣,拜別匆忙離去。
此時的我,卻扶住茶坊旁邊的一株老柳,顫抖著幾乎無法呼吸。
他果然來了?他可知道我也在杭州?
但我卻知道,他不是為我而來。果然如子瞻說的,他與子瞻是兩世結下的緣分,無論經歷多少風雨,都是打不斷的情義。
淨慈寺座落在西湖南岸,憑山而據,峰巒重重,美景怡人。
碧波翠巒是清修之人最愛,這淨慈寺自然也是吸收了天地人文之靈氣,是子瞻與謝端卿最喜歡的佛寺。他選在這里講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也曾經最喜歡那後山的蓮花洞,洞里無頂,只見石柱從坡地徐徐升起,蔚然成蓮,佛書中“十八蓮花”的美妙呈現于此。
既然已經決定不再相見,為何我卻依然難解心中所結。
不知道走了多少時辰,猛然抬頭,卻見自己已然來到淨慈寺山門下。冤孽,躲不開的並非他謝端卿,而是自己多年不曾圓滿的心。
石階上粗工雕刻著朵朵蓮花,每走一步,便如蓮花托身。世俗的情感怎抵得過佛陀大師的誘惑?我不甘的不過是自己如花美貌卻抵不過清修無形的佛理?
這講經之地,仍是那寬闊的大雄寶殿,超脫世俗的檀香氣味滲入耳鼻,眾多身著法衣的僧伽低聲吟誦,祥和的梵音將人的神智無端拉入寰宇。我和以往一樣,躲在僧眾中,仰望著高高在上的他。
比起在京城,他的聲望所向,他的豐美儀態,他的談吐學識,日臻完美。此刻的他,如菩提樹下光芒萬丈的僧伽,在矚目的光環中成為傳說。
胸口忍不住還是痛。
肩膀一緊,身子被擠了出去,但見幾個濃妝艷抹的青樓女子,操琴鼓板,身上散發著與佛堂檀香極其不和諧的庸俗脂粉味道,旁若無人地打開一條人道,開始且歌且舞朝他走去。
在眾人嘖嘖不解的議論聲中,我忽然心中澄澈,雖然身為通判的子瞻斷然不會出現在這里,但這些女子所做所為如在汴京城內擾亂佛印法會何其相似,定是子瞻故技重施,想打破著御賜“佛印大師”的清淨之名。
為首的一名歌女,風韻萬千,極其妖嬈。她腰肢綿軟,釵簪響動,直上蓮花寶座,有幾個僧人想要攔阻,卻被那女子緊緊貼上前胸,直弄得那僧人們面紅耳赤,不敢再上前來。
得逞的女子笑若紅蓮,情深意切,眾目睽睽之下,大膽問道︰“大師,听說出家之人隔壁听到女子釵環之聲都是犯戒,何況是大師親眼看了呢,這算不算犯戒?大師怎麼敢還坐在這里授經?”
靜靜默坐,不為所動的他,並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