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里的“音弦回荡”(三)
相声这门艺术,产生于清朝道光同治年间,其祖师爷据说是原八角鼓艺人张三禄,他创造了单口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后经间接传承,以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等发扬光大。到了清末的时候,原来的街头艺术慢慢走入茶馆和达官贵人的宅邸堂会,出现了以“万人迷”李德炀为代表的相声“八德”,其中的周德山,便是后来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师傅。相声以京、津和奉天(沈阳)为盛行之地。在解放前不过是艺人谋生的一种手段。解放后经过整理整合,成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笑的艺术。相声界里故事多,精华和糟粕并存,即使到现在,也纠缠不清,师承,规矩,门派,雅俗,争个不亦乐乎。不过作为一门艺术,亦增认为,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娱乐生活,当然也要弘扬善,鞭挞恶。
在电视还没有普及之前,广播里面的相声节目还是非常受大家欢迎,除了相声迷以外,那会儿真去茶馆和俱乐部听现场相声的并不是很多。当然有些文艺演出和慰问活动,相声艺人演员也往往会参与,包括抗美援朝慰问团里也有著名相声艺人小蘑菇。亦增算不上相声迷,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专门去德云社听过相声,不过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广播里播过的很多相声倒是耳熟能详,记忆犹新。
在改革开放之前,相声界的传统相声较多,当然也有讽刺社会现象的鞭挞相声,比如姜昆和李文华著名的“如此照相”,另外经过马季先生的提倡与实践,歌颂相声这一形式也成为一种形式,比如他说过的“友谊颂”,姜昆李文华说的“我与乘客”,贾继光魏兰柱说的“华山群英”等等。
说到相声功底和名气,侯宝林和马三立无出其右。尽管在他们之前,仍然有许多名宿,但跨越共和国建国前后,相声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很大的提升。侯宝林大师说学逗唱俱佳,曾经和郭启儒等合作过一个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游园惊梦”,并拍成了电影,老先生的“夜行记”、“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等,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马三立大师辈分更老,风格幽默独特,是津门和中国相声界的标杆式人物,他的“十点钟开始”、“买猴”、“逗你玩”等,令人忍俊难禁,余音绕梁。相声后来传承广泛,在祖国大地多处开花,亦增喜爱的相声演员有不少,以姜昆李文华、马季赵炎、侯跃文石富宽等最为乐听,他们各有自己的拿手段子,争奇斗艳,各擅胜场,不过亦增更钟爱姜昆李文华的“时间与青春”、“祖爷爷的烦恼””、“哺乳诗”等。到今天,很多大师已经去世,他们的相声作品在网上还能够找到,有时亦增也复听几段,觉得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