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特稿
作者︰鹽城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鹽城網絡文學研究院      更新︰2024-06-24 21:10      字數︰4390
    “抗戰采風慷慨行,一路似聞大刀聲。山河淪陷血與淚,將士御寇死猶生。赤幟凝聚民眾氣,國殤重鑄中華魂。網軍承繼先烈志,鍵筆凌雲泣鬼神。”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崎嶸的詩歌既是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活動的總結,更寄托了對網絡文學的期望。

    7月2日,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活動在終點站懷化劃上句號。陳崎嶸說,活動真正的意義不在于網絡作家們寫出幾部作品,而是希望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將會對他們的創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平時多數“宅”在家里寫作的網絡作家而言,這樣的活動無疑是莊重而新鮮的。

    “這次活動創造了我國網絡文學的多個第一︰第一次組織這樣政治色彩鮮明、紀念意義獨特的網絡文學活動,第一次組織大規模的知名網絡作家采訪采風活動,第一次實現了網絡作家與文學網站的深度融合,第一次采取點線結合、有分有合的活動方式,第一次把采訪采風與專業研討結合起來。我相信,這次活動必將載入中國網絡文學的歷史。”陳崎嶸如是說。

    帶著問題和思考出發

    在盧溝橋舉行的出發儀式上,陳崎嶸提出中國網絡作家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是什麼、有抱負有作為的網絡作家應當創作什麼樣的作品等十個問題,希望引起網絡作家的思考。

    他認為,網絡作家們承擔的責任有三方面︰

    一是時代責任,作為民族的一分子,作為社會的一員,都負有一種責任。如果說在抗戰時期中國青年的責任是救亡圖存、殺敵報國的話,那麼,今天中國的主題就是強國富民、和平崛起,而當代青年和網絡作家的歷史責任就是促進強國富民、和平崛起;

    二是社會責任。就是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升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增進整個社會的公正與和諧。我們的網絡文學就是要擔當起這樣的功能,發揮文學作品潤物無聲無形,但有長效、有價值的獨特作用;

    三是文學責任。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更是一個民族情感世界豐富性和精神境界高度的形象圖譜。有沒有扛鼎之作、巔峰之作,是檢驗一個大國文化是否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網絡文學應當出大作,網絡作家中應當有“大神”,更應當有大師、巨匠。網絡作家有責任與傳統作家一起,自覺承擔起這樣的文學責任,共同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高原和高峰。對于從事抗戰題材創作的作家而言,則有責任創作出全面深刻宏闊地反映中國抗戰全貌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鴻篇巨制,推出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推出當代版的《苦菜花》《鐵道游擊隊》。

    參與組織活動的中國作家網副主編馬季認為,網絡作家的成長路徑獨特,他們更多地在商業環境中成長、鍛煉編故事的能力,但是作家的成長需要具體生活。傳統作家會經常參加作協或期刊組織的各種文學活動,這些活動于傳統作家而言也許並不覺得特別,但是對于網絡作家來說則非常重要。

    “我們不斷強調寫作初心的問題。寫作為什麼?不論傳統作家還是網絡作家,他們初始並沒有太多的目的性,與商業無關,都是面對寫作者。但是走上網絡寫作這條路後,逐漸地把初心淡忘了。”馬季說,這次活動重新喚醒了網絡作家內心模糊的信念,他們也充分意識到,這次活動對網絡作家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熱誠和關愛。

    “商業資本的介入,對網絡作家有催化作用,有些作家恨不能一天寫五萬字。但是無論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要遵循創作規律,要時刻警惕是否有泡沫化現象。”馬季說,在這一背景下,采訪采風活動中安排的兩次對話,使交流更加深入。一是在鹽城亭湖中學網絡作家與中學生進行對話,二是在南京三江學院舉行的關于網絡文學的寫作及市場走向研討會,對現今一些浮躁的不良習氣進行反思和批評,同時倡導網絡作家在文學寫作中要體現人文情懷,提升正能量。

    “即便他們有寫作才華,成長過程也需要精神層面的養分。這個台階是不能缺少的,希望我們提供的養份對網絡作家成長有所幫助。”馬季說。

    網絡文學要承擔歷史責任

    在參加活動之前,網絡作家李小靜(仙人掌的花)坦言自己曾有著許多的疑難和困惑,也有一些牢騷和埋怨。“有抱負有作為的網絡作家應當創作什麼樣的作品?比如寫什麼樣的作品才能保證高銷售?去哪家網站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等等。總覺得自己付出和得到不平衡。經過參加這次活動,祖國的苦難史竟然讓我靜靜地沉澱下來。忽然發現自己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寫作的初衷是什麼?”她說,因為在意不該在意的東西,就有可能導致在寫作中價值觀迷亂。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無法擔當起時代的責任與使命。

    網絡作家夏玲(紫伊281)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在寫文不為收益,只是單純地為了心中的文學夢想的時期,自己的創作反而是快樂的?一條引發讀者共鳴的留言,都能讓我感到滿足與幸福,而今,擁有了更多的讀者,也得到了勞動應有的回報後,反而不滿足了呢?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中波瀾壯闊的篇章,神州處處烽火,中華英雄輩出,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些英雄事跡有效地激發了網絡作家的創作熱情,使他們創作了《亮劍》《無家》《戰長沙》《烽煙盡處》《國破山河在》等非常多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創造了李雲龍等經典的藝術形象,為國人了解抗戰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激發了讀者閱讀熱情。

    資深網絡文學編輯劉英(血酬)注意到,目前網絡文學主流是類型小說,除了歷史傳奇故事之外,網絡作家在抗戰題材上更多會選擇穿越、架空類手法進行創作,類似于《異時空抗日》等。雖然其間也誕生了很多精彩作品,但有些作家甚至會忽視史實進行“全空想”創作,失去了作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那些缺乏歷史厚重感的作品,雖然也比較有效地催生了讀者的閱讀快感,但始終是屬于“戲說”,不能遺之子孫,不登大雅之堂,這必須成為網絡文學經典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我看來,抗戰這段歷史,一定會在網絡文學里誕生為數不少的經典名篇,可以著之青史,可以流芳百世,所以對作家來說,在實力和熱情都具備的情況下,應該主動嘗試這一題材。”劉英說,作為網站編輯,我們不能把責任全推給作家,甚至應該說我們肩負的責任更重。在網絡文學主流化、經典化的過程中,不但要勵作家們勇于創作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的作品,而且要主動發掘、推薦、營銷這些優秀的抗戰題材作品,積極地把這些作品變成IP,輸送到影視等行業,擴大影響力。這是網絡作家的歷史責任,也是網站編輯的歷史責任,最終會是網絡文學的歷史責任。

    從閉門造車到實地采訪

    “面對巨大的利益,在迎合讀者還是堅持自我,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中,我們有過茫然,有過掙扎。但這場走進抗戰之旅,讓我原本有些浮躁的心漸漸沉靜下來,”紫伊281說,作為一名網絡寫手,從事文字創作工作,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創作更多積極向上、有民族情懷的作品,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延綿不息的血脈和靈魂,你的作品哪怕只有一個人在看,傳遞一份正能量,就是一份收獲,你能在一個人的思想里播種下正義的光明的種子,就是你真正的成功。

    網絡作家程志勇(夜十三),之前曾經在網絡上看到,劉胡蘭、董存瑞、趙一曼、雷鋒等等一些中華民族的英雄被網友惡搞,坦言當時自己沒什麼感覺。“通過這次活動,我才知道這樣的惡搞是多麼悲哀的事情……他們的生命和鮮血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可以說沒有他們無私的奉獻,就沒有我們的現在。可有些人卻肆無忌憚地對他們進行侮辱取樂,肆意踐踏我們中華民族那種不屈不撓,舍生取義的精神信仰,這不是無知而是犯罪。”夜十三說,作為網絡寫手,我們沒有能力去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我們可以把這段歷史用指尖敲出來,把那些英雄故事用心地講給我們的後代听。讓他們懂得去感恩,懂得去珍惜。

    “抗戰電視劇用手撕鬼子來娛人娛己,仿佛只要最終勝利的結果在,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場可以隨意編織的夢。可這個過程,是能被隨意編織的嗎?又有多少抗戰劇敢問心無愧地在片頭加一句︰本劇取材于真實故事?”網絡作家祝敏綺(瘋丟子)說,在此之前,自己從未參加過任何網文界的任何社會活動,一直在“閉門造車,坐井觀天”。有一段時期,她曾笨拙地摸索著抗戰史寫作,卻因為年齡、閱歷和視野的約束,對著鍵盤和屏幕苦不堪言,“翻遍了資料和地圖也無法想象那發生了一件件推動歷史的大事件的地方究竟什麼樣,到底發生了什麼,是怎麼發生的。在以前學習高中歷史的時候,其實我一度是分不清平型關和台兒莊的,它們都是慘烈的血戰,而且都是一次著名的勝利,甚至連地方都相去不遠”。祝敏綺說,後來查閱資料才明白,平型關是八路軍一次經典的埋伏戰,而台兒莊卻是一次肉對肉、臉對臉的強強對抗。它們一個是戰術上的勝利,還有一個則是戰斗上的勝利。“當真正站在那個T字形的山頭時,只消一眼,所有的疑惑都迎刃而解。”

    “‘走進抗戰’采訪采風活動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祝敏綺興奮地說,通過這次活動,她將把那些感動自己的人和事努力表達出來,揭開抗戰史塵封的面紗,將里面的血淚和歡笑告訴別人,讓其他人不再將這段歷史當做一塊血淋淋的傷疤,而是一段從痛哭到歡笑的奮斗史。

    靈魂震撼與心靈洗禮

    網絡作家天蠶土豆、夢入神機、骷髏精靈、月關、跳舞、烽火戲諸侯、七十二編、張小花、菜刀姓李等四十三人,十六家文學網站的二十名編輯分段先後參與。小分隊穿越六個省市,歷時十天,行程五千三百公里。采訪活動從抗戰起點始,至抗戰終點止,選擇了抗戰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七個地點,讓網絡作家們了解抗戰的全過程和全貌,了解抗戰的挫折與勝利的成因。一路的參觀、討論、思考,讓網絡作家們經歷了一次靈魂的震撼和心靈的洗禮。

    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采訪采風小分隊活動提供了許多重要啟示。參與活動的網絡作家和文學網站的主管們多次談到,大家以前讀過一些關于抗戰的教科書,看過不少抗戰影視劇,對于抗戰歷史多少有些了解。但這次走實地,到現場,听到的,看到的,無論是就豐富性、生動性,還是真實性、共鳴感,與那些書面的、網絡的資料不可同日而語。網絡作家雖然是在網上創作,創造的大多是虛擬世界,但同樣需要真實世界作支撐,需要現實領悟啟發靈感;同樣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接上地氣、沾上人間煙火味。與現實現場保持密切接觸,感知生活、獲得靈感,既是網絡文學創作的實際需要,也是網絡作家走向成功、成為大師的必由之路。

    陳崎嶸介紹說,采訪采風活動受到沿途各地黨政領導、作協(文聯)的高度重視和熱烈歡迎,參與活動的網絡作家更表現出極高的自覺性和極強的組織觀念,沒有中途因故請假掉鏈子。這說明大家對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很重視,對網絡作家、網絡文學很重視,也啟示我們,選擇和設計網絡作家的社會活動或公益活動,必須從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出發,要抓住時代的焦點和社會的熱點,這樣才能獲得廣泛支持,收到良好效果。同時,要正確認識評價網絡作家。不僅對網絡文學作品應當歷史地公正地認識,而且對于網絡作家的政治意識、集體意識和紀律觀念,也應當深入了解、給予客觀評價,從而更加熱心地做好團結聯絡服務網絡作家、積極正確地引導網絡文學的工作。

    (本報記者舒晉瑜,《中華讀書報》2015年7月29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