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江淮水鄉地區風物風情、社會風貌的詩意書寫 ——木弓
作者︰
愛讀網編輯部 更新︰2024-02-22 15:59 字數︰2649
喜歡作家劉仁前的作品,應該說是從多年前讀到他的長篇小說《香河》開始的。作家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以極為濃郁的鄉土風情和淒美的愛情故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讓我認識到作家劉仁前的創作實力。以後,他不斷有新作品問世,在文壇上名氣越來越大。最近,我又集中把他的兩部長篇小說《浮城》《殘月》都讀下來了,感覺與讀《香河》一樣好,實際上,我能夠看到作家在思想藝術上不斷深化思考,不斷進步的軌跡。
“香河三部曲”之《香河》《浮城》《殘月》,這三部篇小說,都是獨立的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中國江淮水鄉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經濟社會風貌,但人物關系上,卻有一些關聯。柳安然、柳春雨、柳成蔭、柳永都是來自同一個家族。也可以說,是講述了一個農民家族四代人經歷不同時代所發生的命運故事,由此來反映我們時代生活的發展變化。《香河》的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不過,作家並沒有直接表現那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運動與這群質樸老實的農民的關系,而是把筆觸著力在描寫江淮水鄉的風土人情上,細膩甚至不吝篇幅地展開描寫,把當地的農村水鄉人們獨有的風光生活形態和習俗關系一一介紹給讀者,如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節日規矩,宗教祭祀以及這些關系的來龍去脈,歷史沿革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就象一幅精美的風俗工筆畫一樣。在今天,這種描寫功夫要有功力,也要有底氣。除了對風情的熱愛以外,也要沉得下心來仔細體味,才能真實而準確地表現出來。這種經典小說寫作的功夫,在我們當今的小說寫作中,已經快要失傳了,而《香河》卻有意識地突現民俗風情的魅力,有意放慢小說敘事的速度,讓讀者也能放緩長期處于浮躁狀態的心情,在這里得以休息調整,從而接受這樣一部獨特的小說作品。顯然,這個效果是達到了。
當然,與這部作品風格相適應的故事也是很純樸的。小說選擇了在這樣的風情生態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的愛情故事作為小說主打內容,構成了這部小說的基本故事線索。主人公柳春雨與同村姑娘琴丫頭相戀,墜入愛河,但鄰村的女孩楊雪花在相親的時候,沒看上哥哥柳春耕而看上柳春雨,為此得了嚴重的相思病,這種情感上柳春雨很糾結,很為難。這時發生了一件事,琴丫頭被村里的青年陸根水強奸了。于是,這個三角戀愛關系發生了根本逆轉。柳春雨與琴丫頭以悲劇的方式結束了戀人關系。她嫁給了陸根水,而柳春雨和楊雪花結了婚。雖然有一點悲情意味,但小說沒有把這樣的悲情放大,讓其充滿戲劇化的沖突,以強調道德批判的主題,而是讓所有的人都接受這樣的現實和命運安排,從而把生活繼續推向前去。從這樣的故事發展傾向看,作家思想是比較保守的。我們雖然讀起來有些不過癮,感覺心靈沖擊力不夠大,但仔細一想,作家這樣的故事安排與風俗畫的美麗情態很和諧,讓我們感覺到風情的消失與愛情不美滿所帶出的惆悵心情。
《浮城》的故事則放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主人公則是柳家的新一代柳成蔭。他大學畢業後進入政界,當上了縣委書記,在一次處理群體性事件中,與自己青年時代的戀人陸小英相遇,從而激活了他內心深處的人性情懷。陸小英也是大學畢業,當了一個鎮的黨委副書記。她就是當年的琴丫頭與陸根水所生。琴丫頭因認定自己女兒的親生父親是柳春雨而拆散了這對戀人。當他們成年後,終于發現並不是親兄妹,但為時已晚,成為了終生的心痛。故事處理得有些殘忍,讓陸小英最後因公犧牲。
不過這部小說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風俗小說的模式,而把重心放到經濟社會矛盾沖突的表現上,寫出了柳成蔭作為一個基層干部的成長過程,從而反映了現實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揭示出社會矛盾沖突的本質。這樣的話,這部作品比《香河》那種詩意地風俗化地表現現實更為真實,也更為深刻,看出作家對社會的認識的深化和更為深刻的把握能力。小說結局讓主人公柳成蔭成為政治生活的悲劇性受挫折的人物,反映了當代現實,特別是政治生活的復雜性,也反映了正常的人性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困境。可以說,這部小說有了某種理性批判的力度,主題也具有現實主義的精神品質。
長篇小說《殘月》所表現的主題顯然是《浮城》的繼續,但表現的生活面要比《浮城》寬得多。作品通過柳家最新一代人柳永的故事,輻射了世俗社會的眾生相,寫出了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思考了當代人的社會關系和情感關系。小說以柳永與田月月、秦曉月的三角關系為主線,以地方政府的大型演藝活動為主體內容,反映了當代文化人的生存現狀和精神現狀,揭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困難,也揭示了文化人內心的迷惘與情感困惑,從而揭示出當代文化深層次的危機,以及人性的扭曲與殘缺。當然,作品故事的結局還是光明的。柳永經過現實的洗禮,反思和整理好了自己的思想,回過頭去尋找田月月,希望能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希望能成真正的人。
對這幾部作品,應該可以做一個比較。就我個人而言,我非常喜歡《香河》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積累和飽滿的創作感情。在藝術表現上也顯示出作家對民俗小說的掌控能力和獨有的優勢。由于作家對筆下人物很熟悉,所以寫下來得心應手,有滋有味。這部作品有很多鄉俗人物寫得非常生動。如柳安然、香玉、譚駝子、香元、李鴨子等,構成了鄉村人物的風俗景觀,也奠定了這部作品的良好品質基礎。就創作難度而言,應該說《浮城》是有相當挑戰性的。作品試圖塑造好柳成蔭的形象。在這部作品里,柳成蔭身上的民俗性是削弱了,但現實性卻大大加強了。他不再是一個民俗人物,而是一個基層政治家的形象。在今天的文學作品里,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就是這類人物形象,同時,也是最難寫好的文學形象。今天作家的任務,就是寫好這種人物,塑造好當代政治家形象,使我們的文學在表現現實的意義上,站到時代精神的高地上。這是我們文學新人形象突破的期待。那些緊跟我們時代前進的作家們都在積極進取探索,希望突破,但收獲總是不盡如人意。這說明困難很大,但需要作家們努力。《浮城》放棄了熟悉的民俗表現優勢,敢于直面現實的矛盾的沖突,真實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的現實,這是作家思想的進步。在這三部長篇小說中,我個人認為,《殘月》是最具哲學品質的。作家看到了人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中的困難,從而抽象出一些關于人性的哲理思考,非常重要,但就文學性來說,這部作品比較薄一些。主要是柳永這個人物寫得還不深,還有很大空間,有待作家去發現和開掘。根本的原因還是作家對像柳永、田月月這一代人還不很熟悉,還沒抓到人物精神之魂,所以在寫作模式上不得不接受一些流行小說的影響。當然,這些創作上的局限並不意味著降低這部作品的重要性,也許,這是作家新的開拓的重要嘗試。
(本文發表于2015年6月11日《文學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