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鄉情•詩意•真淳——龔勤舟
作者︰
愛讀網編輯部 更新︰2023-12-31 11:08 字數︰2551
人類的情感永遠都是深切的,就像古希臘智者赫拉克利特所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人的一生不可能同時懷有兩份意義等同的鄉情。對于故鄉的感念,對于養育自身的那方水土,人的情感就像一條悠長而又綿延的河流,從心靈的內核出發,流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在這大千世界、茫茫人生中,每一個人都心懷一枚思鄉的情結,每一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即使那方水土只是郵票大小的地方,即使那方水土密布著溝壑和山石,即使那方水土遭遇著風塵和海嘯,它都給予人們一份特殊的記憶。劉仁前的故鄉在那濕潤柔美的甦北平原,他的長篇小說《香河》溢滿了神聖而又純潔的鄉情。
《香河》描繪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甦北平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香河》卻是和“文革”時代相隔離的。仁前對那個時代農民生存狀態的書寫,沒有侵染上濃重的政治色彩。因此,《香河》的性格決定它既是一部“邊城”,又是一片詩意棲居的田園。小說的故事從柳安然家的豆腐店和三奶奶家的代銷點出發,村子里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圍繞著兩家的日常瑣事逐一展開。柳春雨和琴丫頭、楊雪花之間的愛情,打上了刻骨銘心的印記,各種復雜的因素雜糅在一起,使得柳春雨和琴丫頭的純真情感不能延續,于是,愛情的挫敗讓琴丫頭的人生布滿了傷痕和困惑。她和陸根水有名無實的婚姻,使之生發出無限的絕望和苦痛。如果說小說里的男性形象是在盡可能地彰顯小說的博大胸襟,那麼小說所塑造的女人性格則更多的透露出小說的詩性和柔美。琴丫頭正是憑借她那非凡的氣質和精巧的雙手,千辛萬苦、堅韌不拔,在情感的深淵里掙扎,從而進入了生命的另一種境界。她曾經失聲痛哭,曾經天真浪漫,但她對人生、對愛情懷有永恆的信念,她對世間的不離不棄促使她在淒美中走向人生的淡定。她精心呵護自己的女兒小英子,將幸福寄托在小英子的身上。年少的小英子和喜子情同手足,他倆的相遇,預示著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寓意著柳春雨和琴丫頭愛情的延續。月光下的情侶依偎在香河的潺潺流水中,他們讓生命得到升華,讓和諧與祝福在聖潔的土地上鋪展開來。
小說寫了三代人的愛恨離別,其中的愛既是轟轟烈烈,又是水乳交融。其中的恨只有苦痛的意味,表現在淚水和命運之間。它沒有動槍耍刀的復仇、沒有虛與委蛇的陰沉,可以說它是一部展示大愛的作品,它將所有的恨全都包容在愛的文字里了。小說中的人物在愛的情意中延續著傳統農村的生活,他們所享有的精神文化雖然賦予了新的形式,樣板戲和露天電影深入到甦北的農村,而且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但是,這些文化產物的政治影響力卻並未侵擾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永久生存,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和小農經濟依然氤氳在香河的水域里。村頭豆腐店固守在那片郵票大小的鄉村,于是,這種封閉的經濟和簡單的文化方式保存了農民本有的性情,質樸憨厚、任勞任怨、知足常樂,成為他們向往的生活情趣。
近年來,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背景來敘寫鄉村的長篇小說層出不窮,大部分優秀作品都是在“文革”的框架中展現人性的錯位和精神的困惑。甦童《河岸》中那些特定時期的歷史沉浮成為貫穿小說的重要線索,權力和政治在家庭內部的抗爭,母親對兒子和丈夫的唾罵和遺棄,父親對兒子的禁錮和“精神閹割”,在暴力的視野下再現了歷史情境中底層人物的人生際遇。畢飛宇的《平原》通過摹寫諸多鄉村人物獨有的性格和命運,描繪了王家莊這片原始與美麗的平原,平原上的愛情和人性又將這片古老土地的政治和文化權力淋灕盡致地透露出來,讓人在小說中感受著中國農民的奇特生存形態和鄉村青年的沖動焦灼、困厄迷惘。賈平凹《古爐》中的農村和農民在“文革”降臨時,迅速被惡和暴力所充斥,原本安寧、古老的生活秩序被徹底打碎,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猜忌、對抗搏斗的人文精神廢墟,小說試圖通過廣袤的歷史縱深感來鋪就幾千年中國農民的破壞和毀滅、善良和美好。諸如此類的優秀小說在思想上均有所拔高,因此讓人在閱讀時體味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們通過一個個小說人物折射出變異的時代和扭曲的人性。仁前的《香河》卻一反“文革”的苦難敘事,字里行間飛翔著靈動恬美的氣象。它或許是在進行一次歷史的還原,或許是一次日常生活的真實記錄,它讓人世間最本真、最純樸的性靈在極權無度、風雨如晦的歲月中逐漸地現身。或許它更是在用無數個精致的細節和人物來表達這樣一個事實︰在任何時代中,不論是充溢著悲辛的煎熬,還是散發出血腥的暴力,農民都在內心守護著自己的生存方式,他們不被外界的誘惑和干擾,金錢和欲望終將飄逝于九霄雲外,只有樸實的物質生活和簡單的精神需求才是人生的首選。
在我看來,《香河》更是一部別致的小說,它不以波瀾壯闊的故事取勝,不以奇幻怪誕的人物炫目,它的文字飄散著一股股靜謐和淡定的氣息,這種氣息正是仁前努力渲染的小說意境。《香河》的獨特性折射出作家個人的小說理念和創作理想,他的內心積澱了多年的生活,他似乎在不斷地描繪這樣的畫卷︰甦北農村的一景一物透露著濃郁的鄉村景致,農村的一人一事勾勒出人性深處的樸實和善意。或許,當人們讀罷《河岸》、《平原》、《古爐》等長篇佳作之後,再來領會《香河》里的敘事,那些舉重若輕的文字,那些朦朧淡雅的色澤,猶如一幅幅水墨點染的中國畫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正是因為它的獨特,讓人們得以穿越那段史無前例的歲月,讓心靈漸漸地趨于安詳。柳春耕其貌不揚,早年獨自離開香河,卻闖下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柳翠雲托人說媒,投奔了現役軍人王志軍,尋覓到自己的幸福與祥和。他們的外出,給封閉落後的香河帶來了新鮮事物,同時也使得香河村的田園古樸逐漸地隱退。柳春雨廝守在香河,養家糊口、敬老教子,他的心長久地守望著這片詩意的土地。琴丫頭安家生女,生活的艱辛卻磨不去她對故土的鐘情。
它是一部關于傳統鄉村的留戀和記憶,小說的人物和故事隱藏著仁前內心世界的真情。那顆悠揚的、善良的靈魂載著一部歷史、一段傳奇、一個夢想,在具體的文字中緩緩地駛向人們的內心深處。它是一段滄桑歲月的永久見證,仁前通過數十年的體察,漸漸地讀懂了中國的農村和農民,雖然他的寫作囿于甦北一隅,但那水鄉的柔情、村落的安逸,透露出農民的本性。他對善良人性的塑造,體現出跨越塵世的美麗,他在簡單的故事中賦予了農民無盡的寧靜和誠意。正是這縷淡淡的鄉情,讓人歡愉、讓人垂淚、讓人遐思、讓人迷醉。
(本文發表于2011年10月14日《文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