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不偏不倚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8-14 10:35      字数:4550
    元丰八年(1085年),九岁的太子赵煦即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她急召旧党领袖司马光入京主政。次年司马光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废尽新法,罢黜新党。而西边的夏人见旧党司马光重新掌权,便欺负宋朝皇帝年幼,公然撕毁协议,在宋、夏边境重新屯兵集结,准备发动战争。

    见西夏的梁氏姐弟出尔反尔,高太皇太后不是加强防御,备 战、备荒,而是临时换帅、换将,把吕惠卿派到山西太原当知府,让李夔迁朝内大宗正丞,派文官赵禼为延安知府,用武将宗泽协防延安。没过多久,因西夏皇帝李秉常复位,梁氏姐弟重蹈前朝没藏氏姐弟的下场,为此,宋、夏边境暂且平安。

    当旧党疯狂报复,尽废新法时,已成为翰林学士兼礼部尚书的苏轼则不同意司马光废除王安石的免役法,苏轼并不是顽固的守旧派,只是认为宋朝当时的国情并不适宜改革。因他的这些观点,触犯了旧党的利益,因而遭到了旧党官员的集体围攻。旧党干臣张璪、苏辙、李清臣的表现尤为突出。

    高氏专权后,三人成了司马光报复新党的急先锋,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而上官均作为监察御史,他秉公论事,依照大宋的法律、典章,弹劾了气焰嚣张的张璪、 苏辙、李清臣,保护了大宋许多赞同新法的朝廷官员,当然也包括属于旧党官员的苏轼。

    苏辙先是耿耿于怀,后在小妹苏轸和妹夫秦少游的耐心说服下,与大哥握手言好,并且表示能够理解上官均的做法,愿意受贬谪到广东雷州。

    没过多久,那辞居家乡后不久又隐居江苏钟山的变法领袖王安石见新法皆废,郁然悲逝钟山(今江苏南京),朝廷赠他为“太傅”,谥“文公”。 就在王安石赫然离世还不到半年时间,旧党领袖司马光也紧随其后,中风猝逝。他为相仅仅八个月的时间便撒手人寰,高太皇太后封其为“温国公”。

    高太皇太后离世,赵煦亲政,他重用章惇、曾布,起用蔡卞、叶祖洽,赵煦执政时严刑峻法,控制言论,政治上贬斥旧党,将旧党官员流放岭南,并要挖坟取棺,鞭挞死后的旧党领袖司马光。上官均一听,连忙与黄履等人一起劝说哲宗皇帝,制止了章惇宰相的过激行为。

    大宋正是由于有像上官均这样不偏不倚,不畏权势,敢持正义的大宋言官,掌权者才不至于肆无忌惮地大开杀戒。

    高氏掌权时曾有人提出以诗赋取士,废除经义,上官均认为这是舍本求末,轻重倒置,经他力争没有废除。

    而当哲宗亲政,恢复皇帝的革新、变法时,上官均又根据自己在光泽担任知县时的亲眼所见,再次上书停止“青苗法”,认为该法“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并主张恢复被弃的“籴粜法”。继而他又提出治理天下,宽猛相互为用,务必做到“宽不纵恶,猛不伤惠”,铮铮谏言,致使哲宗退让妥协,并下令按上官均的建议,全国执行。

    时任御史张舜民谈论边防事宜,因言语触犯了老相文彦博,被贬谪为庶民。

    上官均认为,舜民所谈如对,应照其办理;若所谈不对,应宽容对待,宜复其职。

    后上官均迁任殿中侍御史,在御史任职的年余时间,他最敢直言,如开放言论、裁减冗员、考核选拔谏官及外监司之人选等,因其所言涉及大宋政体,于是招引哲宗的疑忌而改任礼部员外郎。

    元祐五年(1090 年)他复任殿中侍御史。时西夏军队撕毁协议,恃胜气骄,欲复故地。

    朝廷不理武将宗泽的御敌方针,却采纳了延安 (今陕西延安) 新任知府赵禼的计策,放弃四砦,退守兰州。对此,上官均极力反对,先后三次上疏,但无济于事。绍圣初(约1096年),上官均改任左正言后,针对朝廷政治弊端,又上书建议哲宗要“审好恶、辨邪正、察众言、谨政令、操要术、明赏罚”。由于他的诸多政治主张和宰相章惇政治思想相左,被降职为工部员外郎。宋徽宗赵佶登上皇位后,上官均又改任起居郎,后升任给事中、龙图阁待制。

    北宋的新旧党争最初只是书生之间的意气用事,王安石被宋神宗委以重任,实施变法以后,司马光等人攻击王安石的新政,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会造成国家的不稳定。

    司马光还搞地域偏见,他认为赣人和闽人是奸诈之人,而主导变法的又恰是闽、赣两地的主要官员。

    北宋新旧党争在宋神宗病逝后,日加严峻。宋哲宗继位后,旧党势力在高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掌握朝政,将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部废除,并且将一些改革官员贬至穷山恶水的岭南地区。

    高氏病逝后,宋哲宗亲政,宋哲宗完全认同父亲皇帝的变法主张,任用章惇为相,支持其改革,新党势力开始掌权。章惇掌权后,以牙还牙,将以元祐为首的旧党官员贬至岭南地区。

    宋徽宗当政后,将章惇免官。为了化解党争,宋徽宗任用致仕官员蔡京为相、起用了供奉太监童贯和从小陪在自己身边的侍读王黼,以及踢毽、蹴鞠能手高俅等没有党争背景之人。这些人虽然没有党争背景,但是他们却不以国强民富为己任,而是大搞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宋朝的新旧党争虽然在宋徽宗时期结束了,但大宋朝廷却是越来越腐朽,越来越黑暗。 新旧党争背景中,地域之争也是一个方面。 王安石是南方人,司马光是北方人,南方与北方的学术略有不同,因此二人常常争执。 司马光曾公开指责南方人狡诈,不可以担当大任,说那个白天做人,晚上扮鬼的吕惠卿便是如此。宋朝的士大夫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是新旧党争的背景之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重用文官,压制武将。士大夫在宋朝有着很大的势力。在朝廷和地方上,旧有的士大夫为了自己的地位,打压新兴的士大夫,新兴的士大夫为了获得权势,又会联合起来打压旧有的士大夫势力。文人风气也是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之一。宋朝的文化发展繁荣,各地都有自己的学术、学派,地方上的文人到了朝廷以后,经常发表言论。这些文人争强好胜,在辩论中拉帮结派,逐渐分成新、旧两党的均衡势力。

    北宋的新旧党争从本质上说是士大夫之间的夺权斗争。在当时的情况下,北宋已经有 了很多的弊病,如果不改革的话,必然走向死亡。但是改革过快的话,又势必引发全国的动乱,因此,新、旧党派都有着自己的执着和斗争的理由。

    且说,宋哲宗病死,终年二十四岁,在位时间十五年,因哲宗无子,他的弟弟端王赵佶就被太后向氏立为皇帝。赵佶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出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

    “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徽宗就出生了, “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 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持相同观点 的人员有黄履、上官均和李夔等人。但向太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为由,排除了患有目疾的申王赵佖,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他还求见先皇的母亲朱氏和端王的母亲陈氏,要她们从大宋江山的长远考虑,劝说向氏放弃主张,而当她们走到了向氏的寝宫时却退了回来,二人皆怵太后的威严,不敢言语,而陈氏在离开之际,还被向太后的侍女显肃给狠狠地奚落一番。没过多长时间,向太后在曾布、蔡卞等人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

    向太后听政时重用了偏向新党的蔡卞,蔡卞擢升为正二品文官尚书左丞,此后不久他又作为钦差大臣帮太后选来了山东郓城的懿肃姑娘,而此时的赵佶已按照向氏的要求,将山东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显恭册封为皇后。

    显恭生下皇子赵桓后就没被赵佶宠幸过,后来徽宗时不时地怪叶祖洽当年的提议是多管闲事。 徽宗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于是徽宗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太后在去世前,曾将自己最为中意的侍女显肃和懿肃送给赵佶,并要赵佶将二位侍女立为贵妃。徽宗随即尊道人林灵素为国师,重用与弟弟蔡卞不和的蔡京为相。蔡京掌权后便开始疯狂打压蔡卞、章惇、上官均、李夔等人。章惇深知自己无力保护兵书《松经》,因刘东的姐姐刘素枚忧疾缠身,愤而离去,而侄儿刘彦文是一个好吃懒做的浪荡公子,根据刘东死前给上官均的书信留言,被罢后的章惇没把兵书拿给刘东的儿子刘彦文,也没把兵书交给王松的儿子王黼。

    王黼初名王甫,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故而被徽宗赐名王黼。王黼对兵书无丝毫兴趣,怕《松经》要危害自己,加上宋朝廷历来重文轻武。因此,兵书无人问津。 黄履看透朝廷的腐朽,厌恶新旧两党的恶斗,于是他答应了好友章惇的请求,与外甥李夔一起,将兵书《松经》带到了邵武。

    之后黄履回到邵武故县教书育人,而李夔之子善研前人的兵书、兵法。于是,黄履便把历经曲折的蓝皮兵书——《松经》,交给了只有八岁的外甥孙——李纲。

    从高太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到哲宗亲政,上官均累官侍御史、大理寺少卿、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给事中、朝议大夫,晋爵历阳县开国男,时评最敢言谏官,只要是发生重大案件且难以解决的地方,高氏、哲宗便要将上官均派到那里。到了赵佶当政时,赵佶初期还能广开言路,征询忠言,结束党争,表现出勤政贤明的君王形象,提迁上官均为起居郎,后升任给事中、龙图阁待制,并废除了让百姓苦不堪言的“青苗法”。可到了后期他偏听偏废, 成为断送赵氏江山的“道君太上皇”。

    叶祖洽自哲宗亲政,经曾布推荐做了一年的吏部尚书后,因对朝廷的尔虞我诈感到厌倦,便请求离开京城。曾布被罢后,叶祖洽受到牵连,降为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叶祖洽因被列入元祐党籍,朝廷不予重用,直至政和初,叶祖洽才被任命为洪州知州,继改任安徽亳州知州,加徽猷阁直学士衔。而窦莘却是在高氏垂帘听政时期,因心肌梗塞突然离世,朝廷追赠“通议大夫”。

    高源源在姐姐高滔滔去世后的第二年,离开人间,封“长乐太君”,赠“永嘉郡夫人”。

    侄儿高公谨因上官家人的极力反对,没有完成姑姑高滔滔交代的任务,即必须把高源源的棺椁运回老家安徽亳州蒙城,以完成祖父、祖母生前的愿望。没有完成任务的高公谨不好意思回到安徽老家面见自己的亲人,于是,他一气之下便离开官坊墟来到了离和平不远的“大埠岗宝积”的一座山岭,搭房种地,安生度命。

    没过多久,高公谨收留了一个外地逃难的女子,之后的高家子孙满堂。

    后代为了纪念长辈高源源,将自己的住地改名为“高婆岭”。

    1115年,耶律洪基的孙子——天祚帝耶律延禧延续祖父的作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致使辽朝派系纷争,后被完颜阿骨打打败,建国号金。 称帝之后的阿骨打没有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上官均,并派人来到江苏历阳(现在的江苏扬州)予以重谢,上官均一口回绝了阿骨打的重礼,并要求阿骨打与宋和平相处,来人只好北上返金。

    同年十月的一天,上官均突然去世,享年78 岁。他的一生廉洁正直,去世时,家无余资,待朋友之赙,始克殓,待朝廷之赐,始克葬。上官均的碑文是义弟叶祖洽撰写的。 碑文上说他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孝肃、为民请命、无私无畏,其行为、品德能与三国的诸葛孔明相媲美。”

    诸葛亮与上官均,一个是一品的丞相,一个是三品的龙图阁待制,但二人都清正廉明,敢谏敢言,忠实正直,心系百姓。

    清代有“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现代有“衡玑称百姓,关关彦衡上官均”的绝美佳句,就是对上官均公一生褒奖的最好例证。

    上官均的离世,让年岁已高的王芳和苏轸悲痛不已,她们只能在自己的府里立牌祷告,愿他一路走好。

    上官均生前著有《曲礼讲义》2 卷、《奏议》10 卷、《广陵文集》50 卷及《送程给事知越州》和《题耿氏温清堂》等诗词作品。其妻杨梅英敬封“宁国夫人”,王珍珍追封“皖国夫人”,张淑萍赠封“越国硕人”。此后,邵武和平的上官一族人才辈出,曾有过一门九进士的旷古绝伦和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