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慷慨激昂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8-14 10:21      字数:2771
    程颐颇感不悦地轻声嘀咕:“不就随便说说而已,也会招来忒多的批判,还说我程伊川是什么谎话连篇?若是给传将出去,我程伊川的威严何在?让我程伊川日后还如何育人?”

    司马光即刻意识到是因为自己的情绪过于激动,才给伊川先生带来了烦闷、焦躁。他连忙放下架子,在上官均和杨时、游酢等晚辈面前向程颐先生道歉赔礼。

    “原本你的犀言厉语是切中了时弊,我毫无理由在豆腐块里挑骨头,一切的一切,皆因我太看重与王介甫之间的个人情谊,才会胡乱责备你。”

    见司马光激昂慷慨且哽咽落泪,程颐慌忙作揖还礼。“司马大人就别和他王介甫一般见识,您全心全意地为他、帮他,可他却把您司马君实当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像王介甫这样不识好歹的白眼狼,就理该成为孤家寡人,众叛亲离。” “你咋能这般说他王介甫?王安石和吕惠卿不一样,一个是君子坦荡荡,一个是小人常戚戚,我早就力劝过介甫,可他就认一个死理,说吕惠卿思想簇新,敢说敢干,是革新、变法的一块好钢,并在皇上的面前极力推荐吕惠卿,其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是应验了一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好了,上官大人还有要事与学弟商谈,我可陪您司马大人到潞国公的府里走走瞧瞧,兴许还能捡些便宜,讨幅文公的翰墨丹青。”

    “如此甚好,我也有好长时间没有见他潞国公。”

    且说,潞国公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

    文彦博的祖先源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曾祖父文崇远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其氏为“文”;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北宋太宗时,以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为“文”。文彦博世祖数辈享受封荫,曾祖父文崇远为燕国公,祖父文锐为周国公,父亲文洎为魏国公。文彦博有八子三十九孙,数人入朝为官。其二子出仕江西,奋发有为,荣极一时。

    文彦博任职期间,勤于政务,秉公执法,被时人称为宋朝贤相。他曾带领宋军成功抵御西夏入侵。而入相期间,文彦博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做出贡献。

    英宗时期,文彦博受任枢密使,荫封“潞国公”。 神宗即位,王安石开始变法,文彦博与王安石持论有异,对市易、青苗诸法极为不满。

    因反对变法,文彦博被改任地方官员,之后以太师致仕,隐居洛阳伊川,神宗念及文彦博是三朝元老,故而在洛阳伊川县的伊皋镇划出一块地盘,作为朝廷给他致仕养老的额外补偿。

    “算了,文老向来就不喜欢我司马光,去了也是自讨没趣。”

    “您司马大人说的是啥话?向西夏服软,割让横山诸塞,那也是您司马大人的无奈之举,否则,您又如何向皇上和皇后交代?”

    “此话只限在你我二人之间说说而已,要被他人知道,我司马光就对不起早已仙逝的仁宗皇帝。” 当韩琦率领的宋军长驱直入,将李元昊赶出兴庆(今宁夏银川)后,不想,仁宗皇帝和皇后曹氏为能苟安一时,却意外地派出刚入仕途不久的司马光,偷偷进入西夏与李元昊和 谈,其结果,宋军不但撤出西夏,李元昊还在兵败溃逃的不利形势下,意外地得到了大宋朝廷的横山诸塞。为此,司马光开始步步高升且飞黄腾达,到了英宗为皇时,他的职务与文彦博、韩琦等人旗鼓相当。然而司马光对西夏、辽国的侵略始终采取割地、赔款政策,以满足宋朝皇家的苟且偷安。

    “算了,我司马君实就不去他潞国公的府邸,怕是见面后又得对嘴对舌地争吵不休。”

    走出书院,司马光突然变卦,说他不去文府拜会潞国公。

    程颐极为不满地大声言语:“您司马大人出尔反尔,怎可前脚点头应允,后脚改弦易辙?文府离书院没有几步,到了鸣皋不见文公,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司马光并没有反驳,而是点了点头后随着伊川先生走进文府。

    司马光和文彦博少时皆极为聪明,然而文彦博的化解危机能力和气度、胸襟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司马光小时候跟同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了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别的孩子一见出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裂,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幼时的文彦博和几个小伙伴在院子里一起踢球,稍不留神,球掉进了一个树洞里,树洞很深,怎么也够不着。当大家束手无策之时,文彦博却出奇地冷静,他把水灌入树洞,结果随着水位的增高,球也跟着浮了上来。

    文彦博走上仕途后,正是凭借聪明的头脑、过人的机智,在面对一些突发问题时,常常灵光闪现,屡屡化解危机。

    文彦博曾任四川成都知府。

    有一次,他与宾客在雪夜宴饮,天气极为寒冷,当值的一些士卒心怀不满,把官衙前的井栏折断做烧柴,围在一起烤火取暖。军官惊慌失措地将此事禀告了文彦博,客人们也吓得冷汗涔涔,战战兢兢,担心兵变一触即发。而文彦博却沉着冷静地轻声说道:“天气实在太冷,本官准许士卒拆井栏以烧火御寒。”

    说完便神态自若地依旧饮酒作乐。而故意寻衅的士卒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气焰顿时消减大半。

    第二天,文彦博追查带头折断井栏的士卒,在处完杖刑之后,他让带头将井栏折断的士卒回家。一场可能发生的风波,就此化于无形。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殿中侍御史唐介弹劾时为宰相的文彦博,说他“阴结贵妃,专权任私”,证据是他任成都知府期间,曾赠送蜀锦贿赂了后宫张贵妃。

    原来有一年临近上元节(元宵节),张贵妃让时任成都知府的文彦博进献蜀锦,文彦博于是命人织成灯笼蜀锦送进宫中。这灯笼蜀锦之间皆以金线来装扮、点缀,并配以桃花、莲花等精美图案,是蜀锦中精品的精品。唐介抓住这件事,攻击他是因“结交宫掖”,走“夫人路线”,才当上宰相的。

    仁宗很生气,对他们各打五十大板,免去了文彦博的宰相职务,贬至许州(今河南许昌),把唐介也轰出朝廷,贬至春州(今广东春阳)。

    可仅仅过去四年,仁宗因思贤心切,便下诏让文彦博官复原职。不料,文彦博接到任命后却不愿意回去,还上书仁宗说:“您不把他唐介召回去,我文彦博也不愿独自启程回京。”

    面对仁宗的疑惑,文彦博解释道:“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评议大多是中肯,虽然偶尔也有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他做御史还算称职。人无完人,建议皇上重新起用。”

    唐介因此被召回朝廷,回到了监察御史的岗位。 文彦博的宽宏大度让仁宗皇帝感慨不已,而唐介更是百感交集。后来唐介被仁宗皇帝擢升为参知政事,成为文彦博的得力助手。此后,俩人相处甚欢,彼此视为知音、密友。

    “上官学兄就别浪费时间了,我中立(杨时,字中立)和他定夫(游酢,字定夫)已决定不再回朝做官,在新、旧两党的阵营中选队择边,让亲密无间的手足兄弟瞬间成为针锋 相对的政治宿敌,为了权贵,甚至舍母弃妇…….”

    上官均当然知道学弟杨时所说之人,就是义弟叶祖洽。于是,连忙力劝:“中立、定 夫可有想好,为了研究理学而牺牲仕途、前程?你们家乡的父母、乡亲及书院的老师、同学会如何想?应试及第得来不易,毕竟付出十年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