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心照不宣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1-08 09:02 字數︰3372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伯達還是回畫院吧!往後的日子,就得靠你自己一人去闖蕩,遇事可向同學、先生請問、討教,倘若需要有一定身份的人出面,就是李朗院長,他也會願意來幫忙的。”
“父親盡管放心!我會和大家搞好關系的。”
“嗯,這個我相信,等到日後出息了,就把母親和小英都接來南京,其實朱全一家對伯達不錯,既然母親同意,方便時候就回家一趟,父親和劉知府保媒將你和朱茵、小英的婚事一起來辦。”
伯達點了點頭。
黃明隨後就上了馬車。
上官含淚送走了黃明院長。他雖然人在南京,可心里卻掛念著家鄉坎下抱病臥床的母親和青梅竹馬的小英。
且道,曾有人質疑發問,三豐真人是如何幫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為什麼這般大恩大德,會讓明太祖朱元璋難以忘懷?又為何說,三豐真人直言不諱地告訴太祖皇室日後的天大秘密,他也不會像劉伯溫一樣遭受斷頭的可悲下場,而這就是凡人和真人的區別所在,可問題是三豐真人也不願意和太祖皇帝斷絕了關系。
三豐,又喚君寶,他從不修邊幅,外號邋遢,生于淳 七年的四月初九。
張三豐是武當派的開山鼻祖。他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簑衣著身。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了一個新的道家學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派武功的創立人。
張三豐的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大明三個朝代,是武當拳等一些道教武術的奠基人。他創立的太極,既能防身又可健體,而他發明的煉丹術,就更是聞名遐邇,無人擬比。
張三豐與太祖朱元璋早年相識,太祖曾經入過明教,因明教是張三豐孫徒張無忌當教主,張無忌領導的明教曾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武林中六大門派打算圍攻消滅明教,但後來由于張無忌的出現,解除了明教的危機,張無忌因而被眾人擁戴當上了明教的教主。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當皇帝前是當過和尚做過乞丐的,所以很多人說朱元璋就是出自明教,所以明朝之所以稱為明,也就是源于明教的這層關系,可以說朱元璋是明教的教徒。而之後明教的衰亡也是因為朱元璋,朱元璋上位後為加強專制,取締了明教,他深知明教教徒的凶猛殘忍,于是下令嚴禁這些教派的出現,並把他們歸為“左道邪術”,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給寫進了《明律》。所以,明代之後明教便逐漸走向衰亡了,直至現在完全消逝,由此也可看出朱元璋是個見利忘義的白眼狼。而對三豐真人,朱元璋無可奈何,雖然三豐真人知道他過去的所作所為,但太祖也只好把這個忘年交(三豐真人大朱元璋八十一歲)看作是大明王朝的福星高照,以此敬畏那些功高蓋世的功臣、宿將。而張三豐也心照不宣,他不想改變什麼,在他看來朱元璋要比宋末的皇帝、元朝的皇帝好了太多太多,這或許就是他給予吳言信無字預言書信,還能夠勉強說得過去的唯一的理由。
相傳,鄱陽湖大戰前夕,陳漢開國皇帝陳友涼差信使,向對岸的朱元璋發出了邀請,準備在九江的江面上和談,朱元璋的將士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陳友涼能主動和談,朱元璋樂見其成。
張三豐和徒孫張無忌,剛好從“廬山”下來,張無忌听說朱元璋和陳友涼要在江面上和談,便連忙向祖師爺征討主意。張三豐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來回地拿捏、對搓,過後不久,張三豐極其沉重地對二人說道︰“是鴻門宴,陳友涼是想借此機會除掉朱主帥。”朱元璋慌忙道︰“那就不能去!”張三豐搖頭,言︰“一定要去,不去,那就失禮,好戰的帽子,自然就會扣在朱主帥的頭上,那陳友諒就會得道多助,而主帥就會失道寡助,這樣的結果對主帥不利。不過在和談之前,亟需吞下老道煉就的靈丹一粒,方可確保主帥平安無事。”
“ 道士乃是蹋仙,值得重八(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信任。”于是,朱元璋和蹋仙、教主張無忌又秘密地籌劃了一番。
朱元璋和陳友涼在九江的江面上和談,一個是和尚出生,一個是地道的漁民,兩人不斷地踫杯,不停地暢飲,突然,朱元璋口眼歪斜,鼻孔出血,“撲通”一聲,倒在了桌底,手下的將士憤怒地指著陳友涼,大聲地罵道︰“好你個陳友涼,竟用這下三濫手法,害我主帥。”陳友涼自知理虧,慌忙掉船回營。
手下把朱元璋抬上了船,然後向著北岸,用力劃去,見主帥臉色鐵青,無有了呼吸,將士們悲憤至極、失聲痛哭。
張三豐對將士們說道︰“主帥即刻就會還陽,眾將士無須擔心……”話還沒有說完,朱元璋就“哇”的一聲,大吐了起來,他的臉色也開始漸漸地紅潤起來,沒多會兒,便能夠站立。眾人看主帥的身體無有大礙,那緊揪的心,也就慢慢地松弛下來。
朱元璋封鎖了北邊的所有消息,並令手下為自己大辦喪事,南岸的陳友諒听到探子回報︰“朱元璋死訊無疑。”陳友諒急忙下令,立刻開拔。
陳友諒的部下對主帥的做法,意見極大。毒死了朱重八,本來就不是君子所為。而趁人殯葬之日出兵奇襲,更無仁義可言。手下的將士都不听他的號令,陳友諒一氣之下,殺死了兩名將軍。眾將不服,紛紛責罵,一時間,九江南岸,亂象叢生。
朱元璋見時機成熟,率領大軍直指南岸,陳友諒見此,連忙退向了鄱陽湖,雙方膠著了一個多月,陳友諒的後勤供應在湖口就被朱元璋給截住了,糧草匱乏。而朱元璋軍隊的供給,則由附近南昌朱文正接應,源源不斷。見此,陳友諒的部下紛紛倒戈。就這樣,不識水性的朱元璋打敗了漁民出生的陳友諒,這次戰役,事關全局,朱元璋十分感激張三豐,並與他結下了忘年之交。
且說,近來,廖小英三天兩頭地就往書院跑,可就是沒有黃明院長回來的好消息,而正當她沮喪、氣餒之時,黃少萍卻大聲叫喊道︰“小英,我黃少萍的父親他回來了!”
听此,廖小英疾步回走,一看真是黃院長回來了,她連忙詢問︰“院長,我伯達在畫院習慣嗎,那里的吃住還好嗎?”
黃明笑道︰“習慣總要有個過程,而吃住嘛,也應該不會差到哪里去。”
黃少萍嬉笑道︰“還是小英妹妹的思想開放,這親都沒訂,就是她的伯達了。”
“是女兒的思想太過封建,也太過保守,小英和伯達是什麼感情呀!他們才算是真正的青梅竹馬。”
黃少萍驚愕非常,她認真地打量著父親,隨後捧腹大笑道︰“父親的變化還真是快,到了一趟南京都趕上都城的新潮流了,您平常是怎麼說的,父親大人還記得否?”
黃明無比興奮地回答道︰“女兒,從現在開始,他上官伯達就是你的弟弟,她小英就是你將來的弟媳,我們現在可是一家人了。”
“別太激動了,父親您可要慢慢地告訴女兒,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咋就在這個把月的時間,女兒就有了自己的弟弟。”
黃明萬分喜悅地將前因後果都告訴了女兒,見少萍和小英都樂得合不攏嘴,他又無比詫異地向小英打听道︰“有一事,我在南京時就很想問問伯達,只是忙乎給忘記了,他那忒棒的好酒量又是如何鍛煉出來的?”
“天生的,听伯母說,伯達的酒量像他的父親,伯父生前就被坎下的人叫作不醉的酒仙。”
黃明“嘖嘖嘖”地贊揚道︰“那個酒量還得了,就是南京畫院的幾個喝酒高手,他們合攏起來也都不是伯達的對手,我就納悶了,他家的酒又可否讓他喝個夠……”
廖小英連忙解釋道︰“沒那麼嚇人,就是畫畫時會喝些米酒,平常也沒見他是個酒鬼,他喝的酒,絕大部分都是我家給釀好的,父親有時也會說一些閑話,可是,我爺爺和母親都喜歡伯達能夠抽煙、喝酒,爺爺說了,不喝酒,不抽煙,不是一個好男人,時間一長會被女性化,弄不好,音調都差,變成了娘娘腔……”
黃明連忙岔語道︰“你的爺爺廖光輝我還不知道,是個大煙鬼,他這是在為自己的不良習慣來辯護,其實過分的煙酒對身體不好。”
黃少萍爽朗地笑道︰“父親不也是一個樣,在為自己的行為作辯解,您不抽煙,又少喝酒,怕是人家說你不像一個男子漢,長久了會被女性化,還會變成為娘娘腔……”
“還真是沒大沒小的女娃子。”黃明在責怪女兒的同時,也忍不住地大笑了起來。
“院長,是什麼事這般高興?”剛從邵武東關回來的吳言信他十分好奇地詢問道。
“哦,是子欣啊!你們的婚姻大事都準備得怎麼樣?可否就在近幾天?”
李芍紅搶著回答︰“具體時間,我父親說了,等您院長回來再訂,他叫言信給您帶來了一根長白山的千年人參,以及您最喜歡吃的鮭魚干。”
“李員外也太客氣了,這樣吧,就選在這月的農歷初六,屆時,我和少萍都一起過去。”
黃少萍似乎很不高興地嘟囔道︰“父親也真是的,吳大哥都還不知道我們家的大喜事呢。”
黃明連忙點頭道︰“對,對,對,這天大的好事,理應讓大家都來分享。”
李芍紅听後,愉悅快言︰“既然伯達已是院長的干兒子,那就讓小英妹妹和少萍妹妹在初六的那天一起來當我李芍紅的伴娘女子,也省得再外面找別人。”
大家一听,皆舉雙手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