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忠貞不渝
作者︰雪原      更新︰2023-11-16 18:06      字數︰2814
    王從陳府一出來,他便急趕忙趕地趕來高氏寓居的慈寧宮。

    太監鄧應保站在慈寧宮門口,極其不快地大聲埋怨道︰“王大人到底是怎麼搞的?太皇太後都候您多時了,原來的王大人可不這樣的,只要是得到太皇太後的懿旨,皆是早早來到慈寧宮,今個又因何事給耽擱了,有什麼事情會比太皇太後的召見還更重要呢?”

    高氏聞訊,急著來到宮門口,她細聲細氣地微微笑語︰“是王大人來了的呀!你鄧應保還真的不懂事,王太師都是一把年齡的老臣了,他能來本宮的慈寧宮,那已經是最難得的難事了,現如今,像他這樣一大把年齡的宋朝廷官員,都已經沒有幾個還在參政理政的人了……”

    听太皇太後高氏是話中有話,王慌忙跪地,他一邊用右掌使勁地摑著自己的左臉,一邊大聲地叫嚷著老臣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高氏見此,生氣道︰“快快起來吧!你王不僅不該死,本宮還要重重獎賞你,你王有如此這般的所作所為皆是重情重義使然的結果,想當年陳家對你王不薄,英宗趙曙剛繼位不久,便招徠‘濮議之爭’,他便堅稱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趙允讓為皇考,此事引起朝臣的舌戰、激辯,因宋仁宗無子,就把他的堂兄趙允讓的第13子趙曙過繼到宮中撫養,按照宋皇朝的規定,宋英宗應稱宋仁宗為皇考,但趙曙卻希望尊稱自己的生父為皇考,朝廷之上也因此意見不一、爭執不斷,其中大臣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司馬光,文彥博等多數派均認為應稱宋仁宗為皇考,他們極力反對宋英宗的做法,而韓琦、歐陽修等少數派則是全力支持宋英宗,認為應稱濮安懿王趙允讓為皇考。如此互不退讓的相持不斷,那個垂簾听政的曹太後態度,在此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最為關鍵的決定性因素。曹太後曾一度反對宋英宗的做法,要求宋英宗稱宋仁宗為皇考,但後來的她卻突然改變了主意,轉而支持宋英宗稱自己生父趙允讓為皇考,其條件就是要英宗皇帝接納嬪妃,多生皇子。最後,濮議之爭的結果是少數派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然,這場濮議之爭,宋英宗雖然取得了重大勝利,卻被後人接連誶詰,不斷詬病。畢竟,他的皇位是傳自先皇宋仁宗,而繼位後卻做出了對不起先皇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認為他有負死去的仁宗皇帝。而你王當時乃人雲亦雲,也跟著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司馬光、文彥博等人亂‘哄洪’,瞎‘嗨嗨’,大肆撻伐宋英宗,于是曹太後一氣之下,便令時任禮部尚書陳龍徹查此事。而陳龍卻不怕惹是生非,擔當職責,替你王說了許許多多的好話,並勸說曹太後最終放棄此事的追查到底。”

    此時此刻王大人已是老淚縱橫,他百感交集地哽咽道︰感謝太皇太後能體諒老臣,是我王對不起您太皇太後的呀!”

    高氏長長吸了口氣後又深深嘆語︰“本宮老矣,不中用了,詔王大人過來就是想和你王談一談本宮在百年之後,皇上親政的一些大事、要事,你王隸屬三朝元老,可謂閱人無數,又可否幫著本宮參謀參謀,看看皇上自己親政後的大宋皇朝,究竟應該由誰來擔任朝中的首輔大臣?才能延續現今的朝綱,以防沒有本宮後的大宋皇朝,讓一些跳梁小丑、雞犬皆仙們將朝政跟社稷弄得亂糟糟。”

    王接連搖頭道︰“皇家大事理應由太皇太後自己做主,我王是堅決擁護您太皇太後的英明決定。”

    “你王這般德行,實在是令本宮生煩、生厭,讓你說,你就說,本宮赦你王無罪行不行?”

    見太皇太後非常生氣的樣子,王只好斗膽提議。

    “宰相範純仁、呂大防跟您太皇太後的執政理念比較接近,而且威望也較高,老臣認為他們二人可一起來擔當首輔重任。”

    王話畢,他迅即又偷偷斜視了一眼太皇太後,看看她的面部表情究竟如何,再來準備自己接後的所言所語……

    高氏沉思了一會兒後,隨即肅然正言︰“範、呂二人的確優秀,他們也都對本宮忠心不二,但皇帝趙煦是不會喜歡他們二人的,本宮可大膽斷言,只要本宮不在人世,皇帝就一定會轉而重用新黨人士,並且派兵征討西夏王朝,欲我大宋皇朝江山永固,本宮是真摯希望日後的軍權由陳瓊掌管。”

    王訝異道︰“陳瓊的年齡尚小,太皇太後又怎能讓一個未成年的毛孩子掌管兵權,怕是要被異國番邦說我們的大宋皇朝沒有能人?”

    “本宮的身體,本宮心里有數,還可以挨過個好幾年,為讓眾臣工心服口服,皇帝趙煦也一定會讓陳瓊到西夏的戰場上展現一番他的能耐,到那時的陳瓊就不會小了,西漢名將霍去病十八歲時就被封為剽姚校尉,他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十九歲時升任驃騎將軍,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余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我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與波斯、西方的經貿往來也因此熱絡且接連不斷。”

    王連忙奉承道︰“太皇太後真是太英明了,依老臣觀察,陳瓊熟讀兵書、熟諳兵道,他小小的年齡便能夠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將來一定不會辜負太皇太後的殷切希望,為我大宋皇朝建功立業。”

    高氏听此,萬分滿意地點了點頭。

    太監鄧應保見王太師跟太皇太後高氏說個沒完沒了,便以太皇太後高氏鳳體欠佳,急需臥榻休息為由,冀王大人識相、知趣,能跟太皇太後高氏道別,盡早離開慈寧宮。

    而王也擔心工部尚書陳麟會過分地責罰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便順坡下驢,離開了太皇太後高氏的慈寧宮。

    高氏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信任舊黨領袖司馬光。兒子宋神宗病故後,新登基的皇帝宋哲宗,當時還只有十歲。此時高太後已是太皇太後,她奉兒子宋神宗的遺詔輔佐年幼的新君趙煦。高氏垂簾听政期間,她擬命舊黨領袖司馬光為一品宰相,將王安石建立的新法全部廢止。

    高氏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她執政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而所有這些,皆與高氏的賢德慧明分不開,對此,她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宋英宗的四子四女皆為高氏一人所生,這般現象在歷史上極為少見,宋英宗繼位後,後宮中除高氏以外也沒有任何嬪妃。曹太後曾讓心腹悄悄地給兒媳兼外甥女的高滔滔帶話︰“官家即位已久,今聖躬又痊平,豈得左右無一侍御者耶?”高氏听了既是婆婆又是姨媽的責言之後,很不高興,她回答道︰“奏知娘娘,新婦始得嫁‘十三團練’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在治平三年底,宋英宗趙曙生了一場重病,大概是為了沖喜,高氏听從了曹太後的建議,給丈夫選了三位樣貌十分靚麗的妃嬪。可宋英宗只中意高氏一人,從不接近曹太後給自己用心選來的三位美女。

    仁宗曹皇後是高氏的小姨,小姨被選進皇宮成為皇後,便將自己老家四歲的外甥女滔滔帶進了皇宮里,而此時的趙曙也在皇宮,這兩個歲數相當的男孩、女孩,從此天天處在了一起,二人常常玩家家,捉螞蚱、扮夫妻……高滔滔稱呼趙曙為官人,趙曙叫喚高滔滔為娘子,隨著年齡漸漸長大,他們相互離不開對方。

    當趙曙繼任皇帝,他便讓高氏當了皇後,起初,是曹太後垂簾听政,那什麼貴妃、賢妃、美人、才人等等足有三千之眾,可宋英宗看都不看她們一眼,待自己親政後,便將這些女人全部遣散,讓她們另嫁他人,氣得曹太後大病一場,後來實在拗不過曹氏,宋英宗才勉強答應曹氏接納三位嬪妃,可這又有什麼用呢?絲毫也改變不了宋英宗對高滔滔的忠貞不渝。曹氏無奈也無轍,只能將自己給英宋宗選好的三位嬪妃當作自己的丫鬟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