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雪原上的英雄壯歌
作者︰越越      更新︰2022-12-02 21:00      字數︰1888
    深夜,合上《林海雪原》的扉頁,心里久久不能平靜。窗外是淅淅瀝瀝的秋雨,心里所想的全是那冰天雪地的東北大平原之上,解放軍戰士們那靈巧敏健的身姿……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解放戰爭尚未大力開展的東北地區,那時候國民黨在東北地區成立了由偽滿官吏、地主、惡霸、土匪等組成的“中央先遣軍”,這群烏合之眾以許大馬棒、座山雕、馬希山等人為首,他們分別集結殘股,依據東北地區密林里的地勢,長期進行暗殺破壞,手段殘忍無比。

    整個故事是以仇恨和鮮血拉開序幕的︰作品主人公少劍波在訓練兵士時接到緊急任務去援助被土匪襲擊的杉嵐站,等他們到達杉嵐站時,入目的卻全是一片血淋淋的慘狀︰地上僅余下褲衩裹體的年輕婦女被殘忍剖腹後內髒腸道流了一地,尚有余溫的炭盆里埋沒著老婦人僅剩下半解的身體,隨處可見的人體殘肢,被摔死或挑死的孩童……這一幕又一幕的慘狀沖擊著少劍波等人的神經,可當他們走至山上,發現樹林里姐姐和她的伙伴被鐵絲串住的一串頭顱時,少劍波對土匪的恨意到達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身上背負著父老鄉親及最親愛的姐姐的血海深仇,少劍波組織了36人的小隊開始了剿匪的艱難歷程,那無聲的雪原見證著戰士們的機智與勇敢。戰士們有時會在山洞里入睡,與野獸為伴;有時又橫跨山澗,露宿雪窖。條件是無比艱苦的,但解放軍戰士們的意志又是無比堅定的,他們深知自己的責任,知曉自己背負著父老鄉親們的熱切,從不敢懈怠半分。于是,便有了奇襲奶頭山、智取威虎山、圍剿大鍋盔等動人心魄戰役的呈現。最終,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後,“中央先遣軍”終于被消滅,林海雪原上也恢復了和平。

    在作品的講述中,作者塑造了各類英雄人物,但楊子榮卻是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

    小說中說楊子榮與傳統的解放軍戰士不一樣,一身土匪氣。他精通各種土匪黑話,但又具有過人的智慧與膽識。他想出了只身潛入威虎山內部,與隊友們里應外合的方法來消滅威虎山的方法。在威虎山里,他又通過了座山雕的種種刁難與考驗並取得了他的信任。在最後的緊要關頭“百雞宴”中巧妙布施,最終與戰友們配合將土匪一並殲滅。楊子榮身上的膽識與勇毅是我們不得不敬佩的,他身上涌動著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和高尚的革命精神是永遠都在閃閃發光的。

    書本的扉頁上是這樣寫的︰“‘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這是《林海雪原》全書的第一句話,也是懷念戰友赤誠的一顆心。”在創作《林海雪原》之前,曲波是從未有過文學寫作經驗的,但他卻參與了在雪原中剿匪的種種。在醫院療傷之時,他便不斷地向旁人講述自己和戰友並肩作戰時的英勇事跡,在懷念戰友的同時,他的心中也萌發出一股要把這些回憶由語言變為文字的想法。于是,這位沒有任何文字工作經驗的軍人,拿起了筆桿,洋洋灑灑將回憶譜成了一本壯麗的英雄史詩。可以說,作品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有其現實原型,主人公少劍波也是作者藝術加工後的自己的化身,這也更好的提高了我們閱讀作品時的代入感。

    由于作者未有過文學創作經驗的緣故,《林海雪原》中的不少人物語言及相關描寫都是缺乏文學性的,甚至從某一方面來說,作品的模式是有些固化了的︰具備一定傳統形象的“儒將”少劍波和美麗活潑的醫護人員小白鴿套入的是“英雄美人”的傳統理想模式,作品中的解放軍戰士以一敵多,巧妙地化解各種危機不免讓人感到有對抗日神劇中“手撕鬼子”戲份的熟悉。但是,小說在極具浪漫情懷的同時,又有著無與倫比的閃光點。書內刻畫的少劍波、楊子榮、高波等英雄形象,無疑是對解放軍戰士們偉大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熱情的謳歌和贊頌。此外,小說全篇都在提“集體”這個詞,在剿匪的過程中,分隊成員有著奉獻集體的忠誠情懷,哪怕在描寫楊子榮孤身潛入威虎山時,也沒有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反而將這些事跡化作集體的力量,轉換成了對英雄集體的謳歌和贊頌。

    “為人民事業生死不怕,對敵人一定神通廣大。”這句豪氣萬丈的語言背後,是解放軍戰士們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寫照,或許他們在選擇這條光榮又偉大的道路時便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將中國的未來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或許有人說,那個年代的革命歷史小說太紅太專了;或許有人說,那些小說的文學價值並沒有其他小說那麼高。可是,一個有著血性的民族又哪能沒有民族英雄?那穿梭在雪原中的靈敏身影,那在草棚下凍的紫紅的憨厚臉龐,那將人民群眾視作骨肉親人,與土匪斗智斗勇的解放軍戰士們何嘗不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如今戰爭硝煙已經散去,難道那份對英雄的向往和敬意也會隨之消散嗎?

    窗外的雨依舊在淅淅瀝瀝,將書本放下後眼前仿佛出現了那雪原之上滑過的身影,皚皚的白雪和獵獵的寒風都在爭相傳頌著那首屬于解放軍戰士的英雄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