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等郎妹》
作者:amandasnape      更新:2022-06-14 16:04      字数:1560
    “等郎妹”,顾名思义,等待丈夫的女人,这里的“等”,并不仅仅是等待丈夫的归来,还有等待丈夫的出生,也许这一等就是一辈子,因此,这里的“妹”,不仅不是妹妹,还很有可能是和“丈夫”一同长大,大几十岁的“姐姐”。英语翻译名称为“Wait For The Birth Of The Husband”更能说明这一点。《等郎妹》中讲述的就是这种旧时代客家山区的一种畸形婚姻。穷人家养不起女儿,就要送到稍富的一家,给他们未出生的孩子做媳妇,如果肚子里是个男孩,那末“皆大欢喜”,可若是个女孩,就要接着等,直到婆婆生出男孩,有些等郎妹,一等就是一辈子,靠数豆子过活一生,而有些等郎妹的丈夫若是夭折了,她们就会被要求和公鸡拜堂,守一辈子活寡,如若被发现不贞,就要遭受“浸猪笼”的残酷刑罚。正是这种陋习,造就了“十八娇娇三岁郎”的现象,许多女性由出生便注定了不幸的婚姻与悲情的人生。这种陋习,比“童养媳”更可怕。

    至于等郎妹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我经过搜索资料与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等郎妹产生的思想背景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什么客家人远离中原极近南方,本应思想开放,却仍饱受三从四德的封建束缚如此严重呢?客家人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它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因此儒家文化自然也是客家的正统文化。从古至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一直是非常高的,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则只能从一而终,否则就是不受女德,令家族蒙羞。我国古代的男权制度与封建宗法制度就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桃花看到润月和春生“眉来眼去”,就训斥润月说,“我们女人向来是不能正眼看男子的。”影片中无论是桃花还是润月,她们深受这种封建思想荼毒,一代传一代,将这种封建思想代代传下去,否则润月也不会在和春生的新婚之夜听到思焕还活着的消息就又决定悔婚了,即使她知道思焕就算活着也不可能会再回来了,她认为在思焕活着的情况下再嫁给别人就是不忠,从小受的便是这种“女德”教育的润月不能接受自己这样。我认为影片中的女子自己都认为自己身份卑贱低微才是令人感到最可悲的地方。

    影片中也反映了我国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

    物质民俗中,客家女人所穿的衣服以蓝、灰色为主调,反映着她们任劳任怨的品格,还有润月和春生一起劳作时所戴的帽子是遮住脸的,这也反映出对客家女人极高的要求,连日常劳作都要学会和其他男子“避嫌”。米糕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润月的父亲将润月送来王家的时候,这里象征着为王家传宗接代的希望。第二次是思焕即将下南洋的时候,这里是象征着润月对思焕的不舍。米糕在客家,象征着“不舍”“牵挂”以及“离别时的悲伤”。此外,影片里客家里的“王家围”,将客家女人世世代代的围在了屋里面,给人以限制和束缚,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就像影片里客家女人的命运一样。精神民俗中,十岁的润月刚来到王家时,仅仅九岁的阿菊将她的送子观音拿给润月看,这体现出客家人的神灵崇拜,将生子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为了心中的道德,润月甘愿数一辈子豆子也绝不改嫁,这反映出客家人心中的伦理价值观念。社会民俗则是指上文中大篇幅提到的“等郎妹”这一传统习俗和客家人娶亲生子等诸多事宜都需要问过族长这一宗法制度。

    无论是物质习俗、精神民俗还是社会民俗,都体现出传统社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压迫与桎梏,而且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当时的地区与时代早已深入人心。反而接受教育的王思焕在当时“过于先进”的思想倒显得格格不入,倒显得极为讽刺。

    此外,影片中民歌与山歌的运用也显得恰到好处,润月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由山歌和民歌反映出来。《等郎妹》这部电影将各种传统文化习俗和元素运用的极为成功,悲与喜,碰撞与冲突都被体现得透彻与淋漓尽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电影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