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拜师学艺寻高人
作者:嫣然一笑      更新:2016-07-15 09:09      字数:3569
    第四十五章:拜师学艺寻高人

    清月把古琴放在书桌上,乘风搬了椅子坐在离她不远的地方。清月歪头看了乘风一眼,两人会心一笑,弹奏就开始了。

    悠扬的古琴声响起,清月拨弦抚琴的姿态也仿若乐章般优雅怡然,乘风笑微微的看着她的背影,沉浸其中,不知是这曲子让他沉醉了,还是这弹琴的人儿让他迷醉了。

    待到他出场的时候,婉转的箫音马上跟了上去,跟古琴声融入到一起,仿佛令人置身自然之中,聆听着最简单的天籁之音。

    《高山流水》高亢悠扬,大气豪迈,在箫声响起之后,琴声会逐渐走高,变得气势滂沱,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水帘一般,直坠深潭之后激起万丈水花。而箫声则趋于温雅婉转,仿佛是在和琴声和鸣一般,徐缓有制,左右相随。

    但因为清月的能力有限,乘风的箫声响起之后,很快成了曲子中的主导,这种感觉上的替换,在外行人的耳朵里虽然好像听不出什么好坏,但一经对比就会出现问题。

    清月弹奏的越来越吃力,不觉间,额头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在灯光下盈盈闪闪,十分耀眼。

    就在**的部分,琴声戛然而止,清月无奈的趴在琴上,好像已经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箫声也在同时止步,乘风见她一动不动的样子,有些为难,“受挫了?”

    “那肯定是啊。”清月扁扁嘴,说不出的怨念。

    人家都说四肢发达的人都头脑简单,乘风怎么就不能当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呢?非要这么艺术,活着简直就是用来让别人自惭形秽的!

    “算了,明天我去跟Kitty姐说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就只有弹《十面埋伏》的水平。”清月叹息着坐直了身体,看着手下的古琴,感觉这家伙也在嘲笑自己一样。

    “要不……我来指点指点你?”乘风见她垂头丧气的样子,试探着问。

    “这是古琴又不是萧,你能指点?”清月说完看着乘风似笑非笑的样子,不由一惊,“你的意思是……你也会弹古琴?”

    “嗯,小的时候学过一些。”他挑挑眉,含蓄地说着坐到书桌前,试了试音,“我先试试吧,也好久没弹了。”

    乘风活动了一下手指,在琴弦上拨弄了一下,端正姿势,开始弹奏那一曲《高山流水》。虽然是一样的曲调,但这一开始弹出来的感觉就跟清月的弹奏截然不同。

    清月到底是个小女生,而且属于“学艺不精”,加上她对这个曲子并没有太深的见解,若不是因为要应付工作,说不定永远都不会挑战这个曲子,自然跟乘风不同。

    乘风弹奏出的高山流水听上去雄浑壮阔,自有一番慷慨激昂的气势在其中,弹到**的部分,湍急的曲音一跃而上,仿若大鹏展翅扶摇直上,音符在**高处的时候,又倏尔趋于平缓,仿佛直飞之后的翱翔,最后的倏然结束,虽然听上去有些仓促,实则是为了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回神。

    虽然没有箫声和鸣,但如此高超的演奏,也让人听得如梦似幻。

    清月愣了好半晌,直到对上乘风转身时的眸子,才霍然醒悟过来,急急拍手,赞叹道:“天啊,青蛙,你简直就是天才啊!”

    “你都叫我青蛙了,还说我是天才?”乘风苦笑,他的确对这些古色古香的东西很精通,而且,在琴瑟方面的悟性还不错,起码,当初的老师是这么说的。

    说起他当年学琴的经历,倒是还有些奇缘。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面,象征着大地。

    白虎通上记载:“琴者,禁也。”古琴是含天地之醇和,吸日月之休光而制成,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道合乎易卦之理,同阴阳之道,以古琴作为艺术的表现,人格的修养或是道佛之成化,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合易卦;得阴阳。演奏者浸润愈久,愈臻妙境,乃至无音、无耳、无指、无法、无相、无我、同与大道,成为至人的境界。

    乘风是在学萧的时候听见了《高山流水》的曲子,因此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知道了《广陵散》的传说,又喜欢上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传说,他这辈子的希望就是能找到一个跟自己琴瑟和鸣的人。

    他的父母向来性格开明,从来都不逼着他将所有的精力耗费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听说儿子对古琴产生兴趣之后,马上给他报了学习班。

    那段日子以谱为师,一点一滴的摸索,夜里甚至抱琴在床,拨弦而眠,贴耳倾听琴身中传来的像遥远的山谷中才有的松涛声,自有一个不同于凡俗世界的新天地。但是,真正深远博大的古琴世界,还未曾入门。

    后来父母通过多重关系,给儿子牵线搭桥,把他送到了台湾,拜在古琴家孙毓琴的门下。虽然是经朋友介绍过去的孩子,但是乘风表现出的对古琴的热情和天赋都让孙毓琴很赏识。

    孙毓琴修禅多年,跟乘风这个还俗多年的佛门弟子很是投缘,两人经常探讨古琴和修习之间的关系,乘风也是在那个时候对修禅有了全新的领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著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它的声音中藏着天地间无穷的奥秘,小自怡情养性,大至悟道忘机。它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除了演奏外,更具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义。因此成为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乐器,并引出对「琴德」与「琴道」的探究。

    经过一年的训练,乘风已经是小有所成,本来是可以直接走上弹琴的艺术之路,但他就是想将弹奏古琴当成兴趣,并没有那种想在金色大厅中一展才华的志向。好在,家人虽然觉得有些可惜,但还是尊重乘风的想法。

    他后来考上了师范学院,主修历史专业,倒不是想在学术上取得什么造诣,说白了,还是为了修身养性。乘风在人前一直说自己没什么大追求大志向,只想过些平凡人的小日子,但其实,不过是笑谈。

    他永远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的生活看上去清逸安然,或许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当然,这也并非不是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看他自己的选择吧。

    上大学的时候,他在无意中听见了吴兆基弹奏的《梅花三弄》,乘风当时就被曲子中的特殊节奏给迷住了。在搜集了很多资料之后,他才知道了这位古琴界的大师,并且给自己的师父孙毓琴打电话询问,当时师傅说,吴兆基在弹奏时迥异的风格,得意于音外。

    乘风在思量再三之后,决定去拜会一下这位吴兆基先生。

    一代宗师吴兆基,自幼得其父亲、儒派琴家吴兰荪传授。及长,因参与怡园琴会,得拜集各派之长的古琴大家吴浸阳为师,并得太极名家秘传,创出太极拳、气功及道家思想合而为一的特殊琴道。

    乘风的爷爷在国内的中医界也算有些名声,认识的名人不少,知道了乘风的想法之后,马上托朋友打听到了吴兆基的情况。

    说起那一段旅程,也是足够艰辛的了。

    听说吴兆基住在苏州,乘风从上海乘火车到苏州,苦于没有具体住址,茫茫人海,如何寻找?晚饭后他闲步十全街,逛古董店,一眼看到一幅古画,画中一位高士正在弹古琴,他借机询问店主,是否知道此地有位琴家吴兆基?店主很爽快的让他去隔壁问问,他才知道原来隔壁是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社。

    乘风辗转到美术社,推门进去,几位长者正在下棋,为首的问明他的来意后,当即叫来店前一女孩去吴兆基家通报。他们请他坐下,聊天喝茶,乘风这才知道吴兆基曾任苏州大学数学系教授。30分钟后,女孩回来告知,吴府说今日已晚,明早可去。

    乘风当时高兴极了,感觉自己此次果然是不虚此行。

    天刚亮,乘风就从酒店急匆匆的出来,那个女孩已在店前等他。女孩话不多,带着江南女子的婉约,娇娇小小的,说话也是温温柔柔。

    一路行来,桥畔垂杨,日暖花香,不知不觉已到吴府门前。

    当时的吴兆基身穿一件藏青的长袍,衬托胸前雪白的长须,眼神英爽,令人肃然起敬。他语气温和,使人备感亲近。待得坐定,一抹温煦的阳光,自他身后的窗户射来,好像是由他指挥着射向何处。坐在他的对面,看不透他微笑的皱纹里人生的经历,只觉得他隐隐於市尘,却超凡脱俗,自然而然心中便生起莫名的敬仰与尊重。壁上悬着数床苍古的七弦,隐隐泛出宝气光华。

    乘风自幼学习形意拳,虽然在武术上没有什么天赋,但是足够用心,肯吃苦,所以他的拳法相当精湛。他将形意拳、气功和古琴柔和在一起,在弹奏的时候虽然比不得吴兆基那么精湛,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人交谈过后,吴兆基也十分开心,爽快的答应乘风的请求,愿意为他弹奏一曲。

    乘风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一代琴家的演奏,指、音、琴、人合为一体,速而为疾,留而不滞,虽然阳光大亮,在他奏出的琴音里,一会儿如冬夜肃清,一会如朗月垂光,清风江上,不知所起,不知所止。曲终,乘风的精神不知所在,琴音却在耳内缕缕不散。

    这次之后,乘风就再也没见过吴兆基,后来在网上看见了袁中平在纽约的演出,才知道袁中平是出自吴门。

    其实,当时,乘风并不是没有萌出拜师的念头,只是当时怕耽误了学业,又觉得拜不拜师或许已经没那么重要。他不是琴痴,他的人生中除了古琴之外还有许多许多。

    乘风回来后在保定市的重点高中当上了一个不起眼的体育老师,外人眼里虽然有些埋没了他一身的才华,但乘风就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不多解释,只是乐在其中。

    乘风将自己学琴的这段往事简单跟清月说了一番,而后问:“现在我可以指导你了吧?”

    清月调皮的拱手拜会道:“师傅在上,请受弟子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