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評論賦予我們的責任
作者︰吳長青      更新︰2020-08-12 08:53      字數︰1400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來,大力推動網絡文藝評論如火如荼的開展。作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委員,我感到在這五年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長,並通過參與各種網絡文藝評論活動收獲了深刻的體驗。這些都強化了我作為中國評協隊伍一員應該具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在中國評協網絡文藝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殷殷囑托,時刻牢記文藝評論的核心與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評論必須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評判標準。網絡文藝在中國文藝中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範圍廣,形式多,亟待切中肯綮、抓住要害,既體現出當代文藝評論工作者的能力,同時體現出一個文藝評論家沉到基層,深入一線,對新興的文藝現場有足夠的體察與判斷。與傳統文藝樣式不同的是,網絡文藝文本多樣,涉及面廣,既有待新的批評標準的建立,同時又是對身體官能的各種考驗。網絡文藝評論家要做的具體工作繁多,仍有很多新領域需要突破與潛心研究。

    學習是提高文藝評論水準的不二法則,網絡文藝評論同樣也是。與傳統文藝評論不同的是,網絡文藝評論需要評論家“下水”,與網絡文藝的工作情境進行融合。2016年10月,我應邀參加了在浙江上虞召開的“首屆中國游戲產業高峰論壇之‘e游小鎮游戲與網絡小說IP’分論壇”,與全國數百家游戲企業高管進行深入對話;2017年8月與2018年9月,應光明網邀請,參加了兩屆“北京網絡文學+大會”;2019年7月應鳳凰網邀請,參加了第三屆“北京網絡文學+大會”IP分會場安徽站的活動;2019年9月,還參加了中國首部8K五集紀錄片《你好AI》首映,該片由Intel攜手優酷中國及陳怡導演團隊,以人工智能在不同的應用領域為分集,從人工智能與人類發展關系的視角講述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幫助與改變。受此啟發我撰寫的影評《人工智能對中國意味著——說紀錄片<你好 AI >》發表在《博覽群書》(2019年第11期)。

    對網絡文藝評論的熱愛不僅源于行業的發展迅猛,亟需理論的跟進,還與中國文藝評論的傳統相關。中國文藝批評的現實關懷精神與時代精神緊密相連,當下的中國精神構建與中國文藝批評話語體系的建立也是息息相關的。文藝需要反映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藝批評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需要一種體己、及物的批評。因此,需要文藝評論家深刻牢記使命,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也需要文藝評論家對現實中國有歷史的、辯證的認知。

    文藝評論家隊伍中有不少來自高校院所。我也始終牢記一個教育工作者兼文藝批評家的雙重身份,特別注重在教育領域中發揮專業批評的作用,引領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擴大文藝評論隊伍。2016年,在中國評協的支持下,參與策劃了“首屆中國網絡文藝評論大賽”;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光明網開展網絡文藝評論戰略合作,在《光明日報》和光明網、中國文藝評論網、“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號開設“網絡文藝評談”專欄,數月發表了數百篇網絡評論文章,我在其間也發表了《網絡文藝需要融合型人才》《網絡文學不可止步于“爽點” 》《修真仙俠類網絡小說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敘述》等評論文章。

    中國網絡文藝評論工作方興未艾,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新興事業。要說故事,我想所有的故事都在點點滴滴的實際工作中,考量我們的成效莫過于我們為文藝工作做了哪些具體的事情,也許不在大與小,而是能否起到實際的效用,不是花拳繡腿,更不是嘩眾取寵。

    沉下去,再沉下去,用智慧與汗水熔鑄在文藝評論當中,這才是我們與這個時代血脈相連的最本質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