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燒肉
作者︰
大爺姓楊 更新︰2020-02-22 17:35 字數︰1820
記憶廚房系列
記憶中的柴米油鹽,炊煙里的農家往事,風雨中的生活感悟,餐桌上的百姓人生。 ——題記
茨菰燒肉
冬天,是茨菰上市的季節。揚州地區的菜市場,幾乎家家蔬菜攤點都有茨菰。
茨菰,又稱茨菇或慈姑,澤瀉科慈姑屬。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原產我國,現分布于歐洲與亞洲的溫帶濕地,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以長江中下游一帶栽培較多。揚州東南常年有成片種植,在船廠工作的時候,每天上班都要經過成片的茨菰田,車窗外綠成了一片風景。
茨菰主要成份為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富含鐵、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有活血、通便、清熱消腫的作用,還可增進食欲,防止貧血和水腫。從中醫角度來看,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等病有獨特療效。所以,民間有用茨菰湯緩解咳嗽的說法。
不過因為茨菰的根部微苦,所以很多人不喜歡吃。在我們家,除了母親,就沒有人喜歡茨菰了。但是,小時候經濟條件差,特別是到了冬天,沒什麼好吃的,茨菰還是成了農家餐桌上的常客。
咸菜茨菰湯是最常見的一道菜,做法也簡單︰茨菰刮淨表皮的毛須,尤其根蒂部位要多削去一點,否則吃到嘴里會感覺苦澀。然後切成薄片,焯水,再將大咸菜洗淨切碎,兩者一起下鍋煸炒片刻,加水適量燒開,再小火燜到茨菰粉糯即可。因為汪曾祺先生對這道菜著文,使得很多人提到先生名號,即想起咸菜茨菰湯。說實話,這道菜其實沒有那麼美味,老輩人以及我們70後記著這道菜,更多的是因為菜里凝結著時光的記憶以及我們對鄉土的情懷。
茨菰炒肉片本是真正的農家小炒,現在已經成了揚州大小飯店里的地方特色菜︰茨菰切片焯水備用,青蒜切段備用,咸肉切片下鍋煸炒至兩邊泛黃,倒入茨菰片繼續煸炒至熟,再倒入青蒜翻炒出蒜香,加入生抽少許,香醋少許,拌勻出鍋,下飯下酒都是佳肴。這道菜里,青蒜是點楮之筆,因為蒜香可以掩蓋肉腥,綠色的蒜葉點綴了色彩,色香味俱全就這麼來的。
小時候,“三月不知肉味”是經常的事,所以茨菰燒肉可是算硬菜的︰五花肉焯水洗淨,切成小方塊,跟蔥姜一起下鍋煸炒,倒入料酒、醬油,加鹽加水適量大火燒開,然後小火慢炖半小時,倒入茨菰,放冰糖適量,大火燒開,再小火慢炖半小時,換大火收汁,汁收的差不多時,倒入少量生抽和香醋調味,拌勻出鍋,撒上蒜花,香噴噴的茨菰燒肉又好吃又好看,讓人食欲大增。
現在,有一種迷你小茨菰,肉質較普通茨菰稍緊,幾乎沒有苦味,因為體積小,燒起來很容易入味,用來燒肉確是極好的,所以價格是普通茨菰的5倍。前天,特意買了迷你小茨菰和五花肉,做了一碗茨菰燒肉,娘邊吃邊夸︰“嗯,贊呢,好吃呢,這茨菰怎麼這麼小噠?”
說到茨菰,不得不說說鄭板橋的“茨菰案”︰據說某年冬天,興化一金姓農民運了一船茨菰到範縣,打算賣給菜行。因為範縣就一家菜行,老板料想這農民辛辛苦苦來了,又別無其他去處,便借口泥水多,要壓價。當時市價應該是900文一擔,這金姓農民已經考慮到泥水的問題,只要價800文。但是菜行老板還堅持打6折,也就是480文。老板說︰“要依你也可以,將泥水洗淨,我一定給足你800文。”
要知道,那時候地球可沒有溫室效應,冬天都是滴水成冰的冷,這茨菰出土後本就經過水洗,這會水結成了冰,再來清洗,茨菰嘴就會脫落,那一船的茨菰可就會少不少分量。
農民苦求無門,一狀告到了縣太爺鄭板橋那里。可是買賣自由,鄭板橋即便知道菜行老板有欺行霸市之嫌,也不好強行干涉。怎麼辦呢?鄭板橋微微一笑,計上心來…… 這農民回船不久,就听到鳴鑼開道的聲音,趕緊按照鄭板橋的吩咐將一桶泥水潑到菜行門口。菜行老板火冒三丈,揪著農民正欲發作,看到縣太爺轎子到了,立馬告狀。
沒想到鄭板橋一听,連忙下轎,對著泥水就作揖。眾人不解,鄭板橋說︰“家鄉之土,焉有不拜之禮!”
這老板猴精,馬上換了一副臉,唯唯喏喏︰“是!是!是!縣太爺家鄉之土比金子還值錢!”
農民這才明白鄭板橋叫他潑泥水的用意,順勢說︰“老板,我這帶泥的茨菇大概比金子還值錢了?”
老板一听,壞了,馬屁拍大了,便宜撈不到了,只得吩咐伙計︰“縣太爺家鄉的茨菰,全部按900文一擔收下!”
鄭板橋笑笑說︰“我家鄉的泥土既比金子值錢,那就不是加100文錢一擔就能買下的。我看,他原要你800文一擔,你仍按800文一擔付錢吧!”
“衙齋臥听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一樁茨菰案,盡顯鄭板橋對民間疾苦的體恤,為官如此,真是了不起。
碼字到此,不覺已是下午四點。迷你小茨菰還有,今天又托鄰居老叔買了塊五花肉,馬上做飯,再燒一次茨菰燒肉,因為母親說︰“茨菰燒肉贊呢!”
搭手……
楊 于高郵
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