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亚男携夫回江州(二)
作者:笨笨的姥爷      更新:2020-04-29 22:24      字数:2069
    尤亚男住在家里是临时落脚,母亲显然不高兴。

    虽然她不满意媳妇,但那是一家人,不给媳妇面子,还得看孙子的面子。如今女儿女婿加外孙外孙女一下子增加了四个人——而这四个人的组合,令人怀疑——亚男又肯说说清楚,究竟是哪码对哪码。

    户口簿子上,外孙女是1967年年底出生的,你个亚男根本还没有下放呢?不说清楚,就不要住在家里,我这里不是招待所!大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架势。亚男则坚决不说。我没有房子住,也不说。

    母女俩感情原本就不深,亚男下放以后所发生的一切,母亲一律不知,就连结婚生育这么大的事,亚男也没有与母亲说过。亚男的意思是怕她人老话多,身体也不好,更怕她不认这个外孙女,就叫她不要多烦神,你如果相信你女儿,就不要多管多问,一切由我作主张罗。

    做母亲的怎能不明不白地多个外孙女呢?还有你们是怎么结婚的,为什么要嫁给李一鸣的?总得说说清楚是吧(母亲的要求也不蛮)?于是母亲下了最后通牒,一个月内,要么说清楚,要么搬出去住。

    亚男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不说。我走!当然,家里实在也太小了,走就走吧,不省这两文了。

    尤亚男打听到朱武邺花家有多余的房子,找到老同学,一说就通,还不要房租,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尤亚男却坚持,房租必须交,真不要我交,我就不来了。

    没有两天,尤亚男就搬家过去了,一切因陋就简。

    邺花看到老同学下放后沦落到如此地步——看她那模样,四十岁都有了,她同情心大发,支持了不少老旧物件。一切安顿好以后,邺花声明,三个月不要交房租。否则,请你现在就搬出去。

    亚男见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就不好再谦让了,连连感谢。两个老同学欢欢喜喜,还准备哪天请文建国带几个同学过来小聚聚。

    尤亚男主动找上门,邺花内心很高兴,说明我邺花还是很有面子的。当年尤亚男是好学生,能文能武,男生女生通吃呢。

    邺花闲着不干事,只要亚男下班回家,她就过来陪着说话,帮着做事。开始数日,双方图个新鲜,十几年没有见面,有说不完的悄悄话。邺花经常送点小菜过来,让尤亚男确实感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温暖。

    时间一长,邺花总喜欢没完没了地打听她在农村的生活情况。让她说说李一鸣,说说李子媛,说说李尤。而这正是亚男最最忌讳的话题,不仅仅是往事不堪回首,而是要为这个家保守住天机。

    邺花虽然还没有像自己的母亲那样表示出什么怀疑(谁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呢),推论女儿的出生年月,可如果万一哪天被她问漏了嘴(不是她说漏了嘴),岂不坏了天下大事。

    有了这个想法,她对邺花就开始提防着,一旦动了提防的念头,在言语上未免开始对邺花冷淡了许多。

    邺花似乎也意识到一点什么,你看你已经穷(用一个穷字可以概括对方的整个人生状态)到叮当响了,还摆出上小学时的高傲和冷漠?我那时学习成绩不如你,参加活动不如你,个子没有你高,可我长相并不差,我的脸模子并不比你差,现如今混得不比你差,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哼!

    邺花是这么想的,但没有敢说出来。如果一旦说出来的话,她知道,两人的关系就彻底玩完。紧接着,那就必须说,请你立马滚蛋,搬出去,滚你妈的蛋!邺花想像着可能发生的场景,还把手臂真的伸了出去,再加上一句:你他妈的,有多远滚多远!可是邺花做不来,她内心深处,也还是与人为善的,而且她以亚男借宿她家感到荣耀。她瞧得起我,我就不可过分了。

    邺花这个人真不坏,顶多只是家长里短习惯了,市侩习气重了点,没有闲话说,难过。她又生怕被尤亚男瞧不起,只有没话找话说。

    有时邺花看到亚男,热情、主动迎上去,嘘寒问暖。亚男也反馈给她热情(只要不问我家的事就成),又主动问起她孩子的学习情况。

    说起她自己的孩子,邺花也很开心,就忘记了在心里多次演绎过的让人家“滚”的场景,恨不能把心都掏给亚男才好。可亚男是不可能把心掏给邺花的。

    邺花的孩子老大姑娘,今年14岁,后面三个公鸡头子,老二12岁,老三10岁,老四8岁,反正两岁一个,人丁兴旺。朱武本来还想要,可邺花听说了,女人生育太多也不行(不生不行),会影响身体的,她就让朱武断了念头。

    在她这个年龄,有三儿一女的,除了她,笤帚巷没有第二个,仓巷没有,整个江州恐怕也没有——起码没有听说过,她很满意,很骄傲。四个孩子脸模子都像她,姑娘身材也像她;三个男孩身材像朱武。自己的生命力旺盛,遗传因子强大的。对于这一点,她更满意。

    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上或偏下,比他们老子强多了。但跟亚男的两个孩子一比,差距就出来了。亚男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见人有礼貌,看到她一口一声邺阿姨。自家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放荡不羁的,跟他们的老子是一副德性。四个孩子经常在外惹祸,回来一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说归说,怪归怪,见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不是喜欢得格喽格喽的。

    尤亚男的两个孩子,到江州城里上学不多时,已经跟城里的孩子融为一体。虽说是在农村长大,可他们本身学习成绩好,就没有人敢小瞧,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爬山走路的本领却又是城里孩子所缺乏的。

    孩子的老师在家访过后说,孩子的父亲是农村小知识分子,母亲是下放知青,他们走过艰辛的生活历程,而培养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正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甚至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老天爷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