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亞男攜夫回江州(二)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4-29 22:24 字數︰2069
尤亞男住在家里是臨時落腳,母親顯然不高興。
雖然她不滿意媳婦,但那是一家人,不給媳婦面子,還得看孫子的面子。如今女兒女婿加外孫外孫女一下子增加了四個人——而這四個人的組合,令人懷疑——亞男又肯說說清楚,究竟是哪碼對哪碼。
戶口簿子上,外孫女是1967年年底出生的,你個亞男根本還沒有下放呢?不說清楚,就不要住在家里,我這里不是招待所!大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架勢。亞男則堅決不說。我沒有房子住,也不說。
母女倆感情原本就不深,亞男下放以後所發生的一切,母親一律不知,就連結婚生育這麼大的事,亞男也沒有與母親說過。亞男的意思是怕她人老話多,身體也不好,更怕她不認這個外孫女,就叫她不要多煩神,你如果相信你女兒,就不要多管多問,一切由我作主張羅。
做母親的怎能不明不白地多個外孫女呢?還有你們是怎麼結婚的,為什麼要嫁給李一鳴的?總得說說清楚是吧(母親的要求也不蠻)?于是母親下了最後通牒,一個月內,要麼說清楚,要麼搬出去住。
亞男吃了秤砣鐵了心,堅決不說。我走!當然,家里實在也太小了,走就走吧,不省這兩文了。
尤亞男打听到朱武鄴花家有多余的房子,找到老同學,一說就通,還不要房租,反正空著也是空著。
尤亞男卻堅持,房租必須交,真不要我交,我就不來了。
沒有兩天,尤亞男就搬家過去了,一切因陋就簡。
鄴花看到老同學下放後淪落到如此地步——看她那模樣,四十歲都有了,她同情心大發,支持了不少老舊物件。一切安頓好以後,鄴花聲明,三個月不要交房租。否則,請你現在就搬出去。
亞男見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就不好再謙讓了,連連感謝。兩個老同學歡歡喜喜,還準備哪天請文建國帶幾個同學過來小聚聚。
尤亞男主動找上門,鄴花內心很高興,說明我鄴花還是很有面子的。當年尤亞男是好學生,能文能武,男生女生通吃呢。
鄴花閑著不干事,只要亞男下班回家,她就過來陪著說話,幫著做事。開始數日,雙方圖個新鮮,十幾年沒有見面,有說不完的悄悄話。鄴花經常送點小菜過來,讓尤亞男確實感到同學之間的友誼和溫暖。
時間一長,鄴花總喜歡沒完沒了地打听她在農村的生活情況。讓她說說李一鳴,說說李子媛,說說李尤。而這正是亞男最最忌諱的話題,不僅僅是往事不堪回首,而是要為這個家保守住天機。
鄴花雖然還沒有像自己的母親那樣表示出什麼懷疑(誰知道她是怎麼想的呢),推論女兒的出生年月,可如果萬一哪天被她問漏了嘴(不是她說漏了嘴),豈不壞了天下大事。
有了這個想法,她對鄴花就開始提防著,一旦動了提防的念頭,在言語上未免開始對鄴花冷淡了許多。
鄴花似乎也意識到一點什麼,你看你已經窮(用一個窮字可以概括對方的整個人生狀態)到叮當響了,還擺出上小學時的高傲和冷漠?我那時學習成績不如你,參加活動不如你,個子沒有你高,可我長相並不差,我的臉模子並不比你差,現如今混得不比你差,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哼!
鄴花是這麼想的,但沒有敢說出來。如果一旦說出來的話,她知道,兩人的關系就徹底玩完。緊接著,那就必須說,請你立馬滾蛋,搬出去,滾你媽的蛋!鄴花想像著可能發生的場景,還把手臂真的伸了出去,再加上一句︰你他媽的,有多遠滾多遠!可是鄴花做不來,她內心深處,也還是與人為善的,而且她以亞男借宿她家感到榮耀。她瞧得起我,我就不可過分了。
鄴花這個人真不壞,頂多只是家長里短習慣了,市儈習氣重了點,沒有閑話說,難過。她又生怕被尤亞男瞧不起,只有沒話找話說。
有時鄴花看到亞男,熱情、主動迎上去,噓寒問暖。亞男也反饋給她熱情(只要不問我家的事就成),又主動問起她孩子的學習情況。
說起她自己的孩子,鄴花也很開心,就忘記了在心里多次演繹過的讓人家“滾”的場景,恨不能把心都掏給亞男才好。可亞男是不可能把心掏給鄴花的。
鄴花的孩子老大姑娘,今年14歲,後面三個公雞頭子,老二12歲,老三10歲,老四8歲,反正兩歲一個,人丁興旺。朱武本來還想要,可鄴花听說了,女人生育太多也不行(不生不行),會影響身體的,她就讓朱武斷了念頭。
在她這個年齡,有三兒一女的,除了她,笤帚巷沒有第二個,倉巷沒有,整個江州恐怕也沒有——起碼沒有听說過,她很滿意,很驕傲。四個孩子臉模子都像她,姑娘身材也像她;三個男孩身材像朱武。自己的生命力旺盛,遺傳因子強大的。對于這一點,她更滿意。
孩子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上或偏下,比他們老子強多了。但跟亞男的兩個孩子一比,差距就出來了。亞男的孩子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見人有禮貌,看到她一口一聲鄴阿姨。自家的孩子一個個都是放蕩不羈的,跟他們的老子是一副德性。四個孩子經常在外惹禍,回來一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說歸說,怪歸怪,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不是喜歡得格嘍格嘍的。
尤亞男的兩個孩子,到江州城里上學不多時,已經跟城里的孩子融為一體。雖說是在農村長大,可他們本身學習成績好,就沒有人敢小瞧,而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爬山走路的本領卻又是城里孩子所缺乏的。
孩子的老師在家訪過後說,孩子的父親是農村小知識分子,母親是下放知青,他們走過艱辛的生活歷程,而培養好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正是他們的希望所在,甚至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老天爺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