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國班長任六年(二)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2-16 11:28 字數︰2260
同學們作的自我介紹,給文建國印象最深的是金基鳴、趙祥和孫來喜三個。不是說文建國有多聰明,記性有多好,而是這三個同學在日後的同學相處中,常常搞不清楚他們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親戚關系。當時他們三個搶著說話,相互交叉,又不停地相互糾正,甚至抬杠,幾乎是同時完成了自我介紹,像是出演了一場策劃好了的小品,其實也就是小公雞頭子一種自然的自我表現欲十分強烈的表演。同學們當場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誰應該喊誰是舅舅,誰是誰的外甥。而他們三人竟又是同年同月出生,私下里還拜了把兄弟。好長時間里,同學們只知道他們有親戚關系,並分不清他們的班輩之分。等成年以後,有同學笑罵他們,狗雞巴操豬——稀里糊涂。誰知他們三人竟同時翻了臉,因為三人中有二人是回族,這就觸犯了豬爹爹狗奶奶一說的大忌。雖然他們狗肉豬肉都吃,同時也享受少數民族應該享受的待遇,但這種事情是可做而不可說的——只允許自己做,而容不得別人說。但好在是,說的說過了,罵的也罵了,拳頭也比劃過了,可沒有人將這同學之間的糾紛,上升到民族宗教層面,見了面,還是以老同學自居。誰讓他們是一起尿尿和爛泥長大的呢。
文建國印象深刻的當然還有一個叫史靜的女同學。這麼說,是否牽強?非也,一方面是因為她被老師任命為副班長,另一方面她好像是女生中個子最高的。當然,最主要的是,史靜與文建國在往後的日子里,在曾經中斷了若干年聯系之後,山不轉,水轉,又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史靜長相出眾,當然這是文建國以後逐步意識到,並終于形成的概念。在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建國認識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文建國對史靜的印象似乎平添了一種別樣的情感。史靜——林道靜,交叉重疊,分不清誰是史靜,誰是林道靜,有時就悄悄地融化為一體了。文建國的青春啟蒙老師究竟是史靜,還是林道靜,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為那時的人們羞于談論性別意識,也從來沒有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男女生理課程。
文建國偶爾會在大青年身邊听到一點被斥之為黃色的笑話,會面紅耳赤。後來讀書讀多了,知道了豆蔻年華,情竇初開,也知道了“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的時候,就變得坦然多了。
文建國曾經自我反省,內心對異性向往之,但嘴上從來不說——不好意思說,或者是一種道德的自我綁架。
林道靜,一個“小資”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當然有其可歌可泣之處,但最初在文建國腦海里形成的人物形象卻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學生,……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手里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她的臉略顯蒼白,兩只大眼楮又黑又亮。……樸素、孤單的美麗少女”。這個印象于文建國實在是太深刻了。文建國長時間地,或者說在整個懵懂時代,對青年女性的美好評價,就把握著柔弱、素雅、文靜、白淨的“小布爾喬亞”式的第一感官認識上。而史靜同學則是林道靜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當然她那時還沒有像林道靜那樣投入革命的急風暴雨之中,後來也沒有。但她扮演《馬蘭花》中的小蘭,她唱的“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則成為文建國的美好回憶——也是小學女同學唱的歌留下的唯一回憶。
“馬蘭花開”是新中國第一部大型童話劇《馬蘭花》里的歌詞,文建國從來沒有唱過,在潛意識里,他覺得那應該是女生唱的。但這並不影響他對這首歌的好感,對這首歌曲調的熟悉,以及對史靜這個女同學的好感。這首歌曾經在全校風靡,女同學人人會唱,尤以史靜唱得最好,表演得最好,可能更因為她唱歌表演的樣子最好看。
同學們介紹完畢,老師問大家,小朋友們說說,哪個同學的自我介紹最好呀?他!大家的眼楮,大家的手指都指向了文建國。只有一個小朋友大聲叫出了“文建國!”
班主任笑得很開心——正中下懷呢——以後建國做老師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在新的班集體形成之初,班長的產生,基本都是班主任老師的授意。那我們就請文建國同學做我們的班長好不好?
好!好的!我同意!我不得意見!我舉雙手贊成!同學們七嘴八舌,南腔北調,有人鼓掌,有人站了起來,有人下位串起了門,甚至還有人跑到講台上指手畫腳,好像是自己當上了班長,教室里猶如鴨子嘈塘一般。
文建國這個班長一做就是六年,所以凡是小學同班同學見到他,一律喊他“老班長”。這一喊,也就喊了幾十年。文建國後來做過組長、隊長、校長、書記、科長、處長、副會長,但他一直以做小學班長為榮,小學同學的感情是最最真切最最純真的。
文建國在男生當中個子偏大,又因為是班長,所以一開始就表現出了老師認可的領袖才能。班上的男生無論是大個子小個子對他都親熱得可以,班上的女生同樣對他親熱得可以(兩小無猜),用後來的俗話說,就是一大眾情人(後來到了五六年級,大家有了男女意識,男女同學之間又開始有了隔閡)。男生女生在學校里都喜歡圍著他轉,放學以後也喜歡到他家里玩一圈再回自己的家。
文家反正院子大,在那個兒童樂園里,足以讓同學們玩個夠鬧個夠瘋個夠,玩夠了鬧夠了瘋夠了,自然就回家去了。
哪像後來,放學的大門還沒有開啟,祖輩們父輩們,或者佣工們就把學校大門四周包圍得水泄不通,誰家的孩子誰家領,還得主動接過孩子的書包,不忍心讓孩子受苦受累。當然,那書包也實在是夠重的了。
那時好像從沒听說過什麼惡性事件的發生。也不知道中了哪門子邪,有一年突然連續發生了幾起校園惡性事件,從中央到地方全民皆兵,保安人員及保安設備設施悉數到位,讓教育經費一下子增長了不少,校園治安也立馬好轉。讓人欣慰的是校園內還沒有發生像有些國家那樣,有用槍點射的,有爆炸的。老百姓感慨,共產黨就是領導有方。否則的話,家家都是獨生子女的,那還叫人過的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