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筆記》的自我介紹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2-13 20:06 字數︰2983
作者,笨笨的姥爺(筆名),男,1954年出生,省、市作協會員。73年高中畢業下放,79年鎮江地區一師中文班畢業。做過中學教師,長期從事教育行政工作。
作者開始“奔七”,但只是文學創作上的新手。2005年開始萌發創作、發表、出版念頭,利用業余時間,將二十年前的手稿輸入電腦,修改和再創作。
2008年和2010年分別以筆名徐翱,出版了長篇小說《夢圓雙月街》(廣西師大出版社)、《正是荼蘼花開時》(江甦文藝出版社),並陸續在《雜文月刊》、《金山》雜志、《京江晚報》、《鎮江日報》等發表散文、雜文和報告文學50余篇。《夢圓雙月街》曾獲鎮江市文學藝術獎提名獎。
主題思想︰本書以江南小城江州(原型鎮江)為主要背景,講述了文建國、葛延生(葛一 )、史靜、廖進軍等眾多共和國同齡人的故事,“復制”了一群“老三屆”七十年的日常生活,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出共和國建國以來的社會歷史變遷和共和國同齡人的精神風貌,寄托著作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滿滿的激情和希望。
內容簡介︰本書用“非典型性”記錄形式,描繪了一幅江南小城社會風情的生活畫卷,敘述了文建國等一群共和國同齡人,七十年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和所悟的故事,力求能夠反映“老三屆”一代人生活的“真實”。
藝術特色︰
構思新穎——每一章節抬頭,以第一人稱口吻“文建國寫作筆記摘錄”的形式,對本章節作簡要的提示和歸納,既方便了故事的敘述,又恰到好處地反映出本書作者——“領餃主角”文建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了更客觀地敘述故事,主體部分則采用第三人稱,書稿的創作過程,也是本書不可或缺的重要章節。
地方色彩濃郁——有些故事,老鎮江人似曾相識。有些地點采用了實名,有金山、浮玉山(焦山)、甘露寺、南山;有夾江、北湖(金山湖)、江河匯,有倉巷和紅旗口。還有不少方言口語。鎮江讀者會有親切感。
篇幅較大——凡百萬余字,一百六十八章,上、中、下三部。
人物眾多——全書有名有姓有故事的數十人,打醬油的路人二三十。以“老三屆”為主體,又不囿于“老三屆”,上聯下掛,既有上代人的抗戰潛伏者,“民國範兒”,又有下代人成長之煩惱,以襯托“老三屆”故事的展開和眾多人物形象的塑造。
精心塑造了主角文建國——一個自覺的有擔當有思想的基層黨務工作者的形象。文建國以“灰色”身份踏入社會,長期徘徊于“廟堂”“江湖”之邊緣,其三觀,在他那一代人、在他那一類人里有其代表意義(可能產生共鳴)。同樣作為主角出現的,還有“大院子女”廖進軍和葛延生,他倆從“指腹為婚”,到最終修成正果,恩恩怨怨幾十年,不是怨家不踫頭,演繹了一幕幕悲喜劇。還有從“小家碧玉”長成為“高冷”英語教師的史靜,戀愛受挫,50歲以後才與小學同窗文建國結為夫婦,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非主角”——文建國的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則命運多舛。大姐文懷琴抗美援朝時流落台灣,與家人隔海相望;二姐文懷華主動放棄高考,赴甦北農場勞動,因未婚夫抗洪搶險犧牲,終身未嫁,是一個“純粹”的布爾什維克;哥哥文懷祺曾是“白專道路”的典型,青年遭受“流放”,後為江州教育界翹楚,但英年早逝。
書中還講述了眾多“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字里行間,充滿著生活氣息和人性味道。
時間跨度較長——從主角文建國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出生始,至2019年元月書稿完成止。全書為順敘,但插敘頗多,根據故事情節發展需要,既有共和國建國前的若干生活寫照作為鋪墊,也有未來三十年的美好願景。
故事性強——作者在教育系統工作35年,與教師和學校領導有較廣泛的接觸,旁觀過文革,經歷過下放、西藏支教,退休以後參加了省、市陶行知研究會工作,生活閱歷相對豐富,且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和積累,將日常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提煉歸納,加以文學創作,形成諸多故事。
故事囊括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且隨著主人翁文建國的身影和視角的轉移而轉移。文建國家人的故事自然不可或缺,其同學、插友、藏友和同事的故事也是信手拈來。城市平民生活、學校生活、農村生活、部隊生活、老年(養老)生活,以及所有可能接觸到的,可能發生的,包括房屋拆遷、官場腐敗、家教現象、孩子教育、社區管理等等都以一個個故事形式出現。
構思框架——本書采用順敘,從“領餃主演”文建國出生之時始(文建國出生的時間背景,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那個偉大的歷史時間節點,任何倒敘、插敘的內容都不足以相提並論),至文建國“古稀”止。希望用文學語言,相對完整地講述文建國及其同齡人七十年生活。
注重對鋪墊、伏筆的拿捏,有大量的倒敘、插敘。沒有刻意地謀劃吸引讀者眼球,看似拉家常,記流水賬,但通過塑造較多的人物形象,比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比較刻畫到位的細節描寫,使之具有可讀性。
《古稀筆記》原名《古稀》,考慮到“古稀”二字,僅僅是一種年齡的表示,意味著衰老,有點灰色的意味,遂加上“筆記”二字,使其更能反映出“真實”。嘗試用“筆記體小說”這一載體寫出“古稀”。“筆記體小說”介于隨筆和小說之間,《古稀筆記》是否完全符合“筆記體小說”的概念,沒有把握,留給專家定論。作者只是將想說的故事寫下來,將想說的話寫下來,且盡量‘真實’,以反映人物的“真實”和時代的“真實”。
作者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從小接受傳統的共產主義教育,自詡為“小三屆(1967年小學畢業)”,對“老三屆”大哥大姐崇拜有加,並長期關注。共和國六十大慶的時候,突發靈感,想到寫寫共和國同齡人“老三屆”吧。當時因第二本小說尚未脫稿,而無暇顧及,便將這一創作沖動從“花甲”順延至“古稀”。
2010年開始考慮《古稀筆記》寫作計劃,以滿腔熱忱和嚴謹態度,歷時10年。本書寄托著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拳拳之心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真摯情懷。
借用(共和國的)“苦難與輝煌”這句話,她的同齡人何嘗不是?作為一個國家,70年滄桑只是滄海一粟,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今後的路更長,也許更復雜;作為她的同齡人,已是“古稀”,既是“古稀”,則時不我待,只爭朝夕。這是必須的了。
“老三屆”是生活在一個特殊時代,特殊時期的特殊群體。作為個體,他們又具有社會人的普遍性。有人說,文學是人學。通過文學創作將“老三屆”這一特殊群體,賦予“人”應有的普遍性。
謹以此書獻給共和國的同齡人!
價值意義︰
本書文筆流暢,語言優美,詳略得當,收放自如,一氣呵成。將七十年的市井故事,融入現實生活講述,這對“古稀老人”,可能是一個難得的“精神小吃(不敢說大餐)”,希望他們能夠愉快地享用。
請“老三屆”接受“小三屆”的敬禮!也請大哥大姐們對本書提出批評。
“老三屆”這一專用名詞,其本義可以以時間和學歷劃分,其內涵卻難以用語言文字概括。簡單的三個字,被打造成一個特定的新興詞組,說明其價值所在。從文革開始,“老三屆”一直就是一個令人不得不正視的群體。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他們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與目前存在的家庭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的形成、經歷,及其作用,以及他們“苦難”“輝煌”,都是共和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值得為其所歌所泣所書。
相信今天六、七十歲的老人會喜歡這部小說,因為他們是“過來人”,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好像就是這麼回事,而他們的子孫,看到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鐘情這部小說,未嘗不會產生“一探究竟”的好奇,並從中發現長輩的影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也有可能被故事和文字吸引,從而擴大了讀者群。
希望得到專家和讀者的批評。
笨笨的姥爺2020-1-31
于鎮江江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