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一网情深
作者:白云      更新:2019-09-20 08:06      字数:3635
    为了帮助小山村的老百姓早日脱贫,也让贫困户对未来充满希望。2016年成立的“喜德县安源养殖农民企业合作社”,到了年底,四川省安监局便号召全体干部职工,用以购代捐的方式购买合作社的羊肉,这样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让入股的每户贫困户获得分红947元。通过以购代捐模式不断提高村民的经济意识,摆脱依赖思想,积极主动寻求致富增收门路。小山村依托农民夜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扶贫政策解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汉语文化语言学习等课程;坚持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着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务工能人。让小山村老百姓终于摆脱了贫困,但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大量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足,虽然经过多方扶持能够一时脱贫,但多数贫困对象生产自救、抗病抗灾能力十分薄弱。如果遭遇天灾人祸就会立即返贫,因此,巩固扶贫成果任重而道远。

    针对这一情况,2017年9月31日至10月30日,四川省安监局从喜德县筛选出30名35岁以下的村民作为培训重点,全方位开展学技能、学文化、养习惯、守纪律、树新风等素质培训。课程设计以教授挖掘机、装载机专业技能为主,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文明礼仪、安全知识为辅。针对学员文化水平低、理论知识理解困难等特点,专业技能教学以实物操作为主,课堂理论教授为辅。老师们图文并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员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逐步掌握挖掘机、装载机操作要领。组织学员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和禁毒防艾等系列影片,教授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弟子规》,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带领学员们体验军队生活、遵守军队纪律、感受军人荣誉,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经过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30位文化素养低、生活习惯落后、组织纪律松散的村民成长为了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11月,30位经过培训的村民被分派到中铁二局、八局、二十局,中水五局、七局、十局以及四川省华西集团、四川省铁投集团、四川省交投集团等10多家央企和省属企业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实习期满优秀者将被企业留用。真正实现“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奔小康梦。但是,还有一个梦想,却让深处高寒山区的小山村老百姓却只能望洋兴叹。

    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它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它借助于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响播放、下载传输、聊天等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音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的美好享受,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生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的存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的顺畅和快捷;人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新闻,掌握国内外新闻动态;同时互联网还使得每一个老百姓都成为了新闻的焦点,成为了自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新闻事件和新闻观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待在家里通过网络来度过一天。一部手机通上网络,就可以随意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提升人们的基本生活质量,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产业。

    一夜成名的“悬崖村”经过报纸、电视、网络迅速传播之后,立即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电视上看到孩子们从悬崖上攀爬藤梯上学的事也感到非常揪心和关心。当地政府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在2016年8月,投入了100万元修建了钢梯,钢管牢牢焊入悬崖,一共组成21段、767级台阶。整个钢梯用了大约1500根、40多吨钢管。钢梯不仅比藤梯好走、安全,还节约了路程。装完钢梯,村民1个半小时的路程,现在至少可以节约半个小时。藤梯变成了钢梯,保证了学生和村民出行的安全。以前的老师根本不敢上山,现在藤梯变成了钢梯,老师也愿意上山。“悬崖村”也在这时建起了幼教点,村里3-6岁的儿童不用下山就可以直接进入幼教点读书。

    2017年6月23日,通信铁塔在阿土勒尔村特土社建成,“悬崖村”的人们终于实现了信号无缝覆盖。2017年11月5日,“悬崖村”进山货运索道进入调试运行,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问题得到解决。2017年12月14日上午,第一架京东无人机降落在“悬崖村”,无人机装载的则是一箱由京东医药提供的药品。

    2017年初,在四川省发改委的号召下,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800万元、用于阿土勒尔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7年12月28日,“悬崖村”正式合闸通电。“悬崖村”,因为通上了电,接通了网络,打开了村民和外界连通的另一条通道。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通过快手让许多“悬崖村”的村民成为了“网红”;他们不仅记录了“悬崖村”的发展变化,还顺带增加了当地旅游收入和土特产销售渠道。为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全新途径。

    某色拉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几年前,某色拉博连普通话都还不太会说。但从2016年开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让人揪心的“悬崖村”进村的道路变成了钢梯,村名便开始自建土房,铺设道路改善交通,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4G网络覆盖全村。手机、学习用品,新鲜的知识被源源不断运进村里。环抱着的青山、九曲十八弯的小溪、不用风吹草低便可看见的牛羊,“悬崖村”未经开发过的溶洞……这些原生态风景,经过某色拉博等年轻人拍摄的短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通过爬天梯、过吊桥、剥玉米等日常生活片段的直播,某色拉博宣传了“悬崖村”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喜欢旅游的网友关注,村民靠着旅游服务业已经逐步脱贫。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无法离开网络。互联网与扶贫的相遇,是借助现代产业发展经济、助力脱贫的渠道。网络扶贫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贫困户自产自销、自力更生,与社会接轨,更快的熟知政策、利用政策,多轨道的实现小康生活。因此,网络扶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动力。

    刘承雨到了小山村工作之后,却发现小山村没有接通网络,村两委干部及驻村工作组成员办公、上传及下载资料非常不方便,更无法在线上办公。导致很多的工作效率非常低,常常在村里统计好数据,为了上传一个材料,要开车走二三十公里路到镇上或县里去找有网络的地方。因为没有网络,村民们接触不到网络上的新鲜事物,与外部世界没有密切的联系,导致村民普遍思想闭塞,对于转变村民思想、推进巩固脱贫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

    为了提升小山村的办公效益,改善村民们闭塞的生活条件;把小山村的网络接通、让小山村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这是刘承雨当时最大的心愿意。于是,刘承雨先去找喜德县电信、移动公司营业部联系,却得知小山村要接通宽带是难上加难。因为小山村一直没有电信和移动的基站,开通宽带需要从冕山镇把基站接过来,线路搭建约20公里。刘承雨去找电信和移动营业部的时候,总是电信推移动、移动推电信,两家公司都不愿意花钱去搭建线路。因为搭建线路成本需要花十几万元,而小山村的村民本来就不多,很多人又没有开通宽带的意愿,电信和移动公司都觉得是亏本生意,所以不愿意做。刘承雨非常难过,他不愿意看到小山村因为没有网络;让村民们接收不到新鲜事物,与外部世界隔绝;导致村民普遍思想闭塞,这也给巩固脱贫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现在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刚刚脱贫的小山村不能再掉队,要让他们与时代同步发展。为了让小山村能顺利接通宽带,刘承雨又通过电信公司冕山镇营业部的一名员工,联系到了喜德县电信公司的副总经理,通过和副总经理三番五次的沟通,副总经理勉强同意向上级提交小山村搭建宽带线路的申请。但前提是搭建线路的费用需要喜德县电信公司和小山村平摊,双方各出7万元。

    虽然7万元并不算多,但由于扶贫资金非常紧张;当时四川省安监局帮扶小山村的扶贫资金、也没有多余的7万元可以用来搭建电信线路。刘承雨只得再次和对方沟通,希望电信公司降价为小山村搭建电信线路。电信公司副总经理却明确表示,这已经是最低价了,他们不赚钱但也不能做亏本做生意。眼看着最后一线希望也即将破灭,走投无路的刘承雨只好找到了县委副书记孟静。孟静非常重视这个情况,她立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电信公司领导做思想工作:党和国家、全社会都来重点帮扶小山村,希望本县的公司和企业能够从大局出发,为本县的扶贫开发推进工作尽一点力。电信公司的领导深受启发,决定只让小山村出资三万元搭建线路费用,其余资金由电信公司出资。

    为了给小山村的老百姓争取到最大的福利,也让更多的老百姓用上宽带,真正体验到网络带给人们的便捷生活。刘承雨和孟静又进一步和电信公司领导沟通,希望电信公司搭建好线路之后,为一部分村民无偿开通一年时间的宽带,这样先让村民们接受和习惯有网络的生活,有助于电信公司后期在小山村的客户拓展。电信公司领导立即同意了刘承雨和孟静的建议,免费为40户村民开通了一年的电信宽带。2017年11月,小山村耗时4个月的电信宽带终于接通,村两委办公再也不需要两地跑来传输文件材料,村民们也过上了有网络的生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