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眾叛親離
作者︰白雲      更新︰2019-09-08 10:41      字數︰3667
    2015年10月2日,巴久爾鐵的父親在兒孫們的哭叫聲中走完了他的一生。父親歸天之後,巴久爾鐵雖然抵擋住了親戚們送禮的不良習俗,但在商量給父親辦喪事的問題上卻發生了家庭大戰。巴久爾鐵有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平時家里有什麼事,巴久爾鐵從來不以老大自居,總是和家人一起商量,征求大家的意見。父親歸天之後,這當然是大事中的大事,巴久爾鐵立即找來弟弟妹妹弟媳和妹夫一起商量。彝族人耿直、仁義,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人們都要去送禮。再加上巴久爾鐵在小山村當了幾十年的干部,別人家有什麼事,巴久爾鐵都去送了禮、參加吊唁。這次父親歸天之後,別人也會來送禮、參加吊唁,這是人之常情的事情。巴久爾鐵初步估計來吊唁父親的人應該要超出1000人。如果是按照彝族人崇拜祖先、依賴祖先靈魂給父親大量獻牲口的祭奠儀式,巴久爾鐵家至少要殺十頭牛,十頭豬,十多頭羊來做“坨坨肉”招待吊唁的人。

    “坨坨肉”是一道大涼山彝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彝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因為每一塊肉的重量都在二三兩左右,成“坨”形狀,故名“坨坨肉”。不論豬、牛、羊宰殺之後都連骨帶肉切成像拳頭大小的塊塊,肉越大塊越代表主人家好客。“坨坨肉”用清水煮到八成熟便撈入簸箕內,撒上鹽巴來回簸蕩,使鹽滲入肉內便可食用。吃時除放鹽之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直接用手拿著“坨坨肉”就吃。吃肉時加點大涼山彝族地區土方法腌制的干酸菜湯,把“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彝家人熱情好客,家里來了客人就要殺豬殺羊做“坨坨肉”招待,然後還要讓客人把“砣砣肉”帶回去。紅白喜事也是做“坨坨肉”招待,客人走時還要帶走幾塊“砣砣肉”。

    大涼山彝族地區是個從奴隸制社會“一步跨千年”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封閉的生活方式,讓彝族同胞一直保留著簡單、古樸、濃郁、獨特的飲食文化。彝族同胞吃飯從來不用碗和筷子,家里也沒有桌子和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或蹲在地上吃飯。手直接拿著“坨坨肉”就吃,如果喝湯就用木制的馬芍從盆里舀起來直接喝;喝酒也是用木制的碗,有的彝族同胞現在買了瓷器碗來喝酒。但都是喝“轉轉酒”,倒上一碗酒;大家轉著喝,喝完了再倒。

    有文化見過很多世面的巴久爾鐵早就對這種生活方式不滿足了,覺得這種生活習慣非常不衛生,最重要的是浪費太嚴重。彝族人耿直、對人真誠,但很多時候卻不顧後果,更不會計劃自己的生活。有錢時天天酒肉暴飲暴食,任意糟蹋食物,沒有錢了經常半年都吃不上一次肉。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來了客人就殺豬殺羊做“坨坨肉”。因為彝族的風俗“坨坨肉”只能煮到八成熟,而且很多連著骨頭的肉根本撕不下來吃,所以只能扔掉,還有一些牙不好的老人和小孩咬不動也把肉扔了。最要命的還是夏天,彝族同胞家里根本沒有冰箱,殺一頭豬一天吃不完就臭了,所以只有扔掉。如果遇上紅白喜事,主人家為了表示自己的大方,毫無計劃的亂宰殺豬牛羊,而且“坨坨肉”又宰得格外大,那麼浪費的現象就更加的嚴重。

    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況且小山村還是國家級貧困村,這樣的浪費實在讓人心痛。巴久爾鐵經常外出學習參觀,對于漢族人的生活習慣和待客方式非常的羨慕。家里來了客人,買點肉做幾個葷菜和素菜,干淨衛生,吃著舒服,花錢又少。為了改變彝族人不講衛生的生活習慣,巴久爾鐵家里早已經買了碗筷,桌子板凳,學著跟漢族人一樣的生活方式。父親歸天之後,巴久爾鐵也決定取消吃“坨坨肉”的風俗,改請漢族廚師做宴席,那就是蒸炒幾個葷菜和素菜,然後再涼拌兩三個葷菜和素菜。所有宴席用的桌椅板凳碗筷,都是漢族專門做廚的師傅運來。這樣算下來殺一頭牛、二頭豬,三只羊就完全夠了,比起做“坨坨肉”要節約很多的成本,最重要的是葷素搭配讓人吃得舒服、干淨衛生,而且不浪費。

    “大哥,你是不是瘋啦?咱們彝族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來祭奠老人的,現在爸爸才去世,你就要亂來,這是忤逆不孝的啊?爸爸不是你一個人的,是我們大家的爸爸,咱們還有兒子兒孫都希望老人在天保佑我們每家人平平安安,生活富裕,做事風調雨順。比我們窮的人家都殺了那麼多的豬牛羊做“坨坨肉”,咱們有四兄妹,就是湊錢也要買十頭牛十頭豬十頭羊來祭奠爸爸的靈魂。只有爸爸在那邊過得好了,他才能夠保佑我們所有人的幸福。”八個人參加討論會,听巴久爾鐵說不但不做“坨坨肉”,而且還要按漢族人的習俗簡單操辦父親的喪事,其余七個人都堅決反對。

    “什麼靈魂能保佑後代大富大貴?我看這就是無極之談。爺爺坐監獄就死在了里面,當時他身邊根本沒有一個親人,更沒有人拿什麼東西去給他祭奠,現在咱們這些後人一個個的不是過得很好嗎?我們這里是貧困地區,國家、政府,全社會的愛心人士都來幫扶咱們,咱們也應該改掉這些愚昧的陳規陋習,這樣才能真正擺脫貧困。誰能保佑我們?只有黨和國家。咱們的祖先都是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槍殺,是黨和國家把我們從苦海中拯救出來,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我們貧窮,黨和國家一直在幫扶我們,以前咱們村吃水都困難,還是國家為我們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讓我們的孩子免費進學校讀書,種地還給我們補貼。現在看到我們這里比其他地方貧窮,國家又從各方面來幫扶我們。咱們自己不能再這樣愚昧下去了,得向好的風俗學習,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再這樣無知的折騰下去,對得起誰啊?反正我是老大,這次我就是要改掉舊風俗,以簡單的方式為爸爸辦喪事,所有費用由我一個人出!”爺爺在解放前不知道犯了什麼事就被抓到了西昌坐監獄,那個時候父親都還小,所以父親對爺爺根本沒有什麼映象。這些事情都是父親後來對巴久爾鐵講起的,巴久爾鐵就把這事牢牢地記在了心里。平時巴久爾鐵也從來不願意談起這事,因為這是一件傷心的事情。現在既然弟弟妹妹一直要堅持厚葬父親,這就讓巴久爾鐵不由得想起死在監獄里的爺爺,于是,便拿這事來駁回弟弟妹妹的謬論。其實巴久爾鐵平時從來不訓斥自己的弟弟妹妹,這一次為了改變彝族人薄養厚葬的陳規陋習,他只能動真格。

    幾個弟弟妹妹見巴久爾鐵發了火,而且他的話也句句在理讓他們沒有理由再反駁,所以盡管心里非常不願意,但也不敢當面頂撞巴久爾鐵。

    “你說了算?那我呢?小山村有1000多個人,你又是這個村的書記,咱們要是簡單操辦爸爸的喪事,人家就會說我們小氣,誰丟得起這個臉啊?再說了,咱們以前去別人家送過禮,人家都要發“坨坨肉”讓我們帶回來。現在我們不做“坨坨肉”,拿什麼送人家啊?”巴久爾鐵沒有想到弟弟妹妹不吱聲了,妻子卻跳了出來。妻子沒有文化,個性有點強,但做事能干。巴久爾鐵經常要忙村上的工作,平時家里的事情差不多都是妻子在做,所以家也是妻子在當。現在巴久爾鐵要做主打破常規,妻子肯定不願意。

    “你給我閉嘴!我不偷不搶,就是破除陳規陋習,崇尚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是咱們國家都一直倡導的文明新風,我丟什麼臉了啊?你現在還好意思給我說丟臉,當時我們家才通上照明電的時候,我去外面開會買了一個電飯煲回來。本來我也是為你了你好,經常農忙的時候燒柴煮飯要耽誤時間,遇到下雨天柴火潮濕了弄得滿屋子都是煙霧,而你又累得辛苦。電飯煲煮飯干淨省工省時,可你卻說電飯煲煮飯用電要花錢,一直跟我吵,而且半個月都不理我。但我還是堅持用電飯煲煮飯,現在你不是天天都習慣了用電飯煲煮飯了嗎?怎麼不去燒柴了啊?咱們農村用電國家是給予了最低的價格,到底能花多少錢啊?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爭邊邊荒中間。應該節約的卻到處浪費,該花點錢改變現實生活狀況的事情卻拼命摳門,這樣帶來的後果是什麼?那就是越來越愚昧、貧窮。我就是要打破這個舊觀念,咱們要回送客人的話也不會去送什麼“坨坨肉”,很多人家里也沒有冰箱,天氣熱了就會壞,這才是最大的浪費。我覺得送點香皂毛巾之類的東西,既方便又文明,也好改變咱們彝族人不愛講衛生的壞習慣。學生在學校里老師都講了這些最基本的衛生知識,咱們當家長的更應該在家里給孩子一個實踐的環境。”每次妻子在家里胡攪蠻纏的時候,巴久爾鐵都不去跟她爭。久而久之,巴久爾鐵就成了人們心中的‘妻管嚴’。其實不是巴久爾鐵怕妻子,而是巴久爾鐵覺得妻子沒有文化,很多的事情跟她再爭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以事實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買電飯煲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事例。

    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脾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底線,有的人就會當面說出來,生氣來的快去的也快。但有的人會默默藏在心里,毫無攻擊性,等到哪天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突然爆發,那你是絕對惹不起的。

    巴久爾鐵就應該是這樣的人,平時在家里妻子總喜歡嘮嘮叨叨,他也懶得去理會。現在父親去世,他是黨員干部,已經承諾了要移風易俗給父親操辦喪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帶頭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辦喪事的新風尚,促進村民精神脫貧。妻子竟然要跟他對著干,以後讓他怎麼在小山村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這就是巴久爾鐵做人的最後底線,妻子要踫他,他當然就會爆發。

    妻子也沒有想到一向在自己面前溫順的丈夫竟然敢對自己發火,而且所說的樣樣也都是事實,看到兒女都很明顯地站在了丈夫一邊,妻子也不好意思再跟丈夫扯下去了,只是很不情願地按照丈夫的意願為公公辦理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