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來自大涼山的呼喚
作者︰白雲      更新︰2019-09-06 16:06      字數︰3355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為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基調,也把教育放在了首位。

    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是以促進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把貧困地區農民自己主動脫貧的志氣“扶”起來,增強他們脫貧增收的主觀能動性。從農村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農技推廣方面通過升學、轉換職業等方式實現勞動力轉移,培養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型農民。“扶志”與“扶智”都要依靠教育扶貧,教育扶貧的成效不僅可以產生經濟效益,而且可以產生精神力量。發揮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關鍵性作用,把“外部推動”和“內生動力”有效結合,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這樣才能真正增強扶貧脫貧的動力源泉。教育扶貧首先要營造起扶貧扶志扶智的環境,解決人的素質先脫貧,轉變一些貧困人群“等、靠、要”的觀念;改變他們的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引導貧困群眾主動發家致富。因此,國家明確了教育優先的戰略定位,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和教育扶貧是優先中的優先,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這也是教育扶貧的特殊優勢,更讓全社會都來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

    2015年,一篇大涼山小女孩寫的作文《淚》讓無數網友為之揪心︰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媽媽就天天想辦法給我做好吃的。可能媽媽也想他了吧。媽媽病了,去鎮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那天,媽媽倒了,看看媽媽很難受,我哭了。我對媽媽說︰“媽媽,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飯吃了,睡睡覺,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媽媽起不來,樣子很難受。我趕緊叫打工剛回家的叔叔把媽媽送到鎮上。第三天早上,我去醫院看媽媽,她還沒有醒。我輕輕地給她洗手,她醒了。媽媽拉著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媽媽想回家。”我問︰“為什麼了?”“這里不舒服,還是家里舒服。”我把媽媽接回家,坐了一會兒,我就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去叫媽媽,媽媽已經死了。課本上說,有個地方有個日月潭,那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淚水。

    作文《淚》在網絡上傳播以後,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被網友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網友們紛紛對女孩及其家庭被貧窮、病痛纏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對小女孩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精神表示敬佩,呼吁社會力量給予幫助。據了解,最早把作文《淚》發到網上的是四川省索瑪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黃紅斌,網名“老邪哥哥”。7月11日,黃紅斌在新浪微博發布博文“索瑪花支教寶石小學四年級學生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信息發布之後,經索瑪花支教聯盟成員“作家天佑”等進行轉發擴散,引來大量網友轉發獻愛心。到8月5日晚,愛心捐款已經超過80萬元。木苦依五木是大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寶石小學四年級學生,今年12歲,父母分別于2011年、2013年因病去世,家中還有爺爺、奶奶、姐姐、哥哥和兩個弟弟。在木苦依五木父母相繼去世之後,越西縣民政部門于2014年10月開始向木苦依五木五兄妹發放每人每月678元的孤兒生活補助專項資金,加上其爺爺、奶奶的養老補助金,目前該家庭每月可領取各項政策補助3540元。當地還免除了木苦依五木所有的上學費用,並提供營養午餐補助等。

    涼山分為大涼山和小涼山。大涼山是中國西部山脈,在四川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內,是大雪山的支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3,500米,個別高峰有45000米。山地西側美姑、昭覺一帶為山原,丘陵起伏,頂部渾圓平坦,林牧業發達。東南側為金沙江谷地,河谷深切,地面破碎。大風頂一帶為大熊貓分布區。大涼山以東為小涼山,以北為小相嶺,以西為安寧河谷地。屬于涼山彝族自治州管轄。而“小涼山”則在樂山市的金口河、峨邊、馬邊三個民族區縣,緊鄰著大涼山的雷波和雅安漢源,這里生活著十多萬彝族同胞,所以被人們稱“小涼山”。大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區,也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木苦依五木只是大涼山無數個孤兒中的一個縮影,在大涼山又有多少個失去父母的孤兒?又有多少個貧困家庭呢?木苦依五木雖然家里遭遇了不幸,但在她最孤獨無助的時候卻得到了政府及支教老師、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和關心,讓木苦依五木繼續上學,學到了文化知識把自己的悲苦用文字記錄了出來,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思考、紛紛獻愛心。可在大涼山深處到底還有多少個孤兒在呼救呢?

    2019年4月11日至13日,筆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參加四川省“萬千百十、扎根涼山聚焦涼山”文學扶貧培訓會,听到了這樣一個心酸的故事︰扶貧干部到鄉下了解當地老百姓的家庭情況,看到一處破舊的房子,扶貧干部準備去這戶人家了解情況,卻發現這戶人家的圍牆大門緊鎖。扶貧干部立即問附近的村民這戶人家的去向,得到的回答是這戶人家外出沒有在家。扶貧干部剛離開幾步卻突然听見圍牆里面有小聲說話的聲音,扶貧干部立即抱來石頭墊在地上,然後踩在石頭上爬上了那戶人家本來就算不高的土坯圍牆上,這才發現驚天秘密,圍牆里面,一個年老體弱的大爺領著幾個穿著破舊衣服、滿臉是灰土的小孩坐在地上拿著土豆啃。扶貧干部非常吃驚,他已經明白老大爺家很顯然是被他人鎖在了家里,便問附近的鄰居為什麼要說謊?當地人才告訴扶貧干部真相︰這位老大爺的兒子媳婦因為販毒已經被警察抓走,村里很多人都被他們帶壞,不是販毒就是吸毒,導致家庭破裂。老大爺的兒子媳婦都是艾滋病感染者,留在家里的一個小孩也感染上了艾滋病。所以鄰居便把矛頭直接指向了老大爺,認為是他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子媳婦,才讓全村人都跟著遭殃。鄰居們恨透了老大爺一家人,對于他家現在的遭遇沒有半點同情,覺得他們家就是這個村的恥辱、禍根。得知扶貧干部要到鄉下來了解貧困戶的情況,鄰居就去把老大爺家圍牆的大門鎖了起來;他們不想讓老大爺家得到社會的任何幫扶,這是他們發泄內心憤怒的一種直接方式。

    其實,說起來老大爺也真的是很無辜,兒子媳婦他不是沒有管過。可他一個從來都沒有走出過大山見過世面,而且又听不懂漢語的彝族老人,根本不知道大山外面到底是怎樣一個世界。更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媳婦到底是什麼時候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兒子媳婦也跟他一樣沒有文化,結婚以後就接連生了幾個孩子,家庭越來越窮,而且是越窮越生。為了錢,兒子媳婦便走上了邪路。現在兒子媳婦出了事,讓無辜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受到歧視,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悲。

    作文《淚》在網上發酵之後,也把大涼山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大涼山到底有多貧窮?又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學?貧窮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禁毒防艾、超生孩子應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盡管國家早就把計劃生育政策寫入了憲法,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而在大涼山,早婚早育、超生孩子卻成了家常便飯。在大涼山喜德縣冕山鎮的小山村,現在還有一戶人家竟然生了九個孩子,最大的已經二十歲,最小的才幾歲。但這還不是大涼山孩子生得最多的人家,筆者了解到另外一個縣,有一家人竟然生了十三個孩子。而且是女兒和母親一起坐月子,母親生的最小的孩子比外孫都還要小。生十三個孩子的這戶人家是不是涼山州的生育“冠軍”?還有沒有人家生了更多的孩子?到目前為止筆者還沒有了解到,但就是這戶十三個孩子的家庭,已經讓筆者覺得是天方夜譚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生育了這麼多的孩子,生存都難以保證,怎麼談得上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活注定艱難,很可能這些人又會成為新一代的貧困戶,他們又拿什麼去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下一代,更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