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铁血忠魂
作者:竹君      更新:2019-07-25 17:57      字数:2811
    如果能进到钢厂的档案馆,那就方便多了。有了朱西西帮忙,我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下。不要小看这个钢厂,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展览馆,竟然还有档案馆。当然,档案馆内有一些资料是不对外的,只供内部人员借阅。

    两天后,我收到了朱西西寄来的《铁血忠魂》一书,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这里面,我看到了王国元和王国庆的成长经历,看到钢城从最初成立到被日本人占领之后的种种,看到几代炉前工在高炉前挥汗如雨的场面,看到钢城的大门被拆之时,工人们掩面失声痛哭的场景;这本书,记录了一代钢铁巨人的兴衰,可以说,是一部现代工业文明的成长史。

    在书中,我竟然还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王首臣,我的太爷爷。他在这个地区果真是个人物。他的名字竟然出现在《铁血忠魂》里王国元接受采访的那一段回忆录里,书中,当年近八旬的王国元回忆起他在钢厂的那段时间,是这样说的:

    ……附近村庄的一个大院子里,有一家大户人家,院子的主人,我们都叫他三爷,三爷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从日本人的刺刀下将我救出,之后,来到钢城后,我一遇到事就往他那跑,三爷时不时会拿一些药品,营养品让我分给工人弟兄们。有时候,日本人残害工友们太过了,我就跑到三爷处诉苦,三爷就给我支招,教我怎么应付日本人。

    他告诉我们不要怕,日本人也不希望工友们伤亡,因为那样会影响产量,但是,也不能和日本人硬碰硬,那样工友们肯定要吃亏的。所以,按照三爷教的,我们就时不时制造点小事故,要么是电闸突然松动,或者下雨天雨水不小心流进沟槽中,一炉的铁,变成了“蜂窝铁”废掉了。

    我们试了几次,果真,日本人气得呜哩哇啦乱叫,可是却又不能拿工友们怎样。于是,我们就学精了,隔三岔五地用这种方式,拉低炼铁的产量,我们都知道,那些铁炼好后,日本人会运去制作军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人,我们当然不能让这些日本人轻易得逞。

    后来,三爷还给政府写了一封控诉信,控诉日本人的罪行,我只记得信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数万民众无地可耕,无房可居,遂成流离饿殍,老弱骸体,沟满壑盈,惨不忍睹……据说,这封信还流传到国外,日本人因此受到了国际上的谴责。

    后来,再加上一些有志之士的共同呼吁,日本人的行径稍微有些收敛。

    娘死后,弟弟去到他的矿上工作,继续和日本人做斗争……

    书中,王国元老人一遍又一遍提起王首臣这个名字,言语中透露着对他的尊敬和感激。看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释怀。

    我的太爷爷,还有王国元老人年轻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啊,饥不裹腹,稍不留神,便可能成为日本人的刀下鬼,枪下魂。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甚至人死之后,大多是被扔到乱坟岗,或是草草掩埋,更不要说生命的尊严和幸福的生活了。

    活着,简直都是一种奢侈。

    看完那本书,我又一次来到钢城。那天,风很大,我一口气登到钢城内那座有名的山的最高处。

    一阵阵的风声,在耳边呼呼响着,我下意识把身上的衣服捂得更紧一些。我所站的地方,是山上阁楼的最高层,风,刮得格外猛烈。

    远处,几个晾水塔挺着粗壮的身躯,从内向外,一簇一簇,吐着浓浓的白烟。风一吹,白烟便散开向上飘去,迎向碧空之中一朵朵飘浮的白云;这风的劲头,像要控诉什么,似乎要吹散世间的所有……

    向下望去,满眼都是纵横相间的钢筋铁条,几处交错的铁路格外乍眼,然而,往日那载满钢铁物料的火车轰隆声,却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紧邻钢城的另一边,那弯弯曲曲的河道,如今已经蓄满了水,在周围飘扬的杨柳树的衬托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似乎为钢城注入无限的生机,河上,偶尔略过几只鸟儿健硕的身影。阳光下,锈迹斑斑的铁轨交错着匍匐在钢城的土地上,挂着累累伤痕,依旧向远方延伸,似乎在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此时,虽然厂房里已经没有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高炉里已没有了喷薄涌动的钢水,操作间里没有了频频闪耀的指示灯,铁轨上也早已没有了疾速奔跑的火车……但,闭上双眼,依稀还能感受到钢筋铁条下涌动的脉搏和鲜活炙热的心脏,让人感受到一阵一阵的热血沸腾。如今的钢城已经华丽转身,被多元化的现代元素所妆扮。

    随着历史和岁月消散的,似乎只是这一路上落在钢铁巨人身上的尘埃浮土,钢厂,依旧像一个铁汉一般,坚毅地挺立在风中。那流淌在钢城内部的一股热血,早已融入钢城内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之中,经过皮肤,化为钢城血脉,千年的精神,源远流长。

    放眼望去,古迹临立,红墙碧瓦,南道北佛,这里的庙会,自明清开始便热闹了上千年。

    南路道教宫观,有碑文记载,玉皇殿始建唐武德年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太监钱宁重修诸殿并增建碧霞元君庙。北路佛教寺院,有石雕佛像,有藏佛经的山洞、晾经台和宝塔等。除“石经山”摩崖石刻外,还有“灵根古柏”楷书四字。有学者考证,“灵根古柏”四字为万历皇帝御书。

    崖壁上有元代工匠石刻三处,为元朝时修缮殿宇后匠人们留下的题记。还有古碑五方,分别是唐元和四年(809年)碑、明万历巳卯七年(1579年)“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明万历壬寅年三十年(1602年)“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明天启年回香殿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石景山寺庙碑”。在山的西侧石屋上刻有藏文六字真言。这些碑刻内容非常重要,历史、艺术价值极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山,玲珑秀美,虽不高,远远望去,却有一股子仙气,灵气儿,断崖危石,宝塔高耸。被文人骚客称为“燕都第一仙山”。历史上就有明代的正德皇帝、万历皇帝,清代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登上过此山。

    沿山路前行,向西南走过激泉古井,进入东天门,走到一处石台子边上,北边的元君殿下。沿北向山路到达孔雀洞前。那孔雀洞下有高台,上有石窟,外有苍松古柏掩映,内有唐代古佛矗立,高高大大又古色古香。

    孔雀洞是京都著名的藏经洞之一,晋唐时期就开始藏经。我通过一些史书记载了解到:

    那时,北京地区最高的一位军政长官能征善战,立足北京地区好几十年,把北京也治理得井井有条。就是有件烦心的事情,让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什么事呢?原来,他是毒死了父亲,打死了哥哥后才夺取了如今的高官显爵。他决心放下屠刀,开始资助佛教发展。

    他听高僧说古印度有个孔雀王,也是杀害其父兄后,开创了强大的孔雀王朝,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他决心效法孔雀王,就在石景山上修建孔雀洞,刻经藏经,有时还跑到山上与和尚一起打坐念经。再后来,他干脆辞官不作,跑到民间去了。前几年,石景山上还发现了他组织刻写的《佛本行集经》的石板经呢!

    天主宫前,一块古碑上印有:“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乃燕都第一仙山也”。

    “燕都”,是北京的古称,“第一仙山”说它是北京地区最美的名山了。难怪四百多年前的万历皇帝要来此山,并在天主宫休息了。

    这里,是北京西山的一处风景名胜。山上的金阁寺塔,是明代以来游人登临的胜地。登临石景山,西北望群山叠翠,满目苍茫;东南瞰平畴千里,心胸开阔。在另一首诗中,康熙描述石景山:

    “岩洞幽深无鸟迹,峰崖高处有人家。

    青山绿水谁能识,怀古登临玩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