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古街沧桑
作者:竹君      更新:2019-04-17 08:42      字数:2269
    爷爷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不识字,打了一辈子的仗。

    回想起那3年的战争,爷爷总说很多时间都是在行军的路上。空闲时间,部队领导会要求大家识字。当时识字的战士并不多,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识字,大家把不认识的字写在纸或布上,贴在队伍里站在自己前面的战友肩膀上,方便看阅。每天认识一个字,有时候,大家还会互相进行一下测试,看看是不是记住了,认识了。

    在爷爷的讲述中,那场战役打得十分艰难。双方一直僵持着,谁都不轻易开火。偶尔,爷爷所在部队的人,会轮流派人站在山头上,用大喇叭向对面的国军喊:

    “对面的国军听好了,缴械投降,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一定优待。”

    就这样喊了一段时日,对方的士气虽然大减,却仍不愿意缴械投降。

    这哪里是打仗,简直是在磨洋工。急性子的我每每听到这里,总是一脸不屑,批评爷爷的部队动作太慢。

    这时,爷爷总是慢吞吞地抖抖手中的烟袋,意味深长地说:

    “你懂个啥,打仗是要死人的,那对面的人也是中国人,当然能招安要招安,实在不行再动武,再说了,两军都经过长途跋涉,都是缺水少粮,战斗力也都在削弱。这个时候,谁耐不住性子,是要吃亏的。”

    按照爷爷的说法,行军打仗,那是把人命悬在刀尖上,更需要智慧。

    爷爷打完仗回来,就一直在这条街上,经营一个太爷爷留下的客栈,后来,往来客商渐渐少了,客栈就改成了一个杂货铺,卖一些日用品,生活温饱不愁。

    说起我所居住的这条街,要从很久远的时代说起。

    1亿5千万年前,火山爆发、地壳运动,持续了8000万年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北京城西高东低的格局。

    我所在的这个区域,恰好处于高山与平原交界之处,因此得天独厚,风景怡人。如果说因地表隆起而形成的巨大裂痕是大自然的赐予,那么位于翠微南麓的这条古道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中国历经五百年沧桑古老文化的历史见证。

    我带领摄制组拍摄的法海寺,据爷爷讲述,那里的木工活儿极其细致讲究,壁画艺术水平高,1972年法海寺首次修缮的时候,爷爷也曾经参与过修缮工程。

    “当时啊,法海寺的墙可是由麻刀灰、江米汁和着鸡蛋清抹平,在此基础上,再由专家进行绘画的。”

    “这里在过去可是很有名的,是因为这儿出的都是好磨石啊。每每爷爷说起这些,又和说起打仗时的神情判若两人。”

    “小时候见多了,那一匹匹的骆驼,静静地就在那站着,城门一开,驼铃叮咚叮咚的,前后齐鸣,好听极了。”

    后来,在进入旅游部门工作之后,在爷爷讲述基础之上,我又翻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这条古街东临帝京,西通塞外。是古时来往的商旅驼队进京必经之旅,商旅驼队穿梭于此。拓开了京西经济繁荣之路。至此,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享用南来的火柴、布匹,南方的人们亦可得到罕见的药材和皮毛。据说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便是从这里牵着骆驼走出去的。

    这些,在那画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闲暇之余,我将画卷上的画面一幅幅展开。再一次惊异于画作者画出此幅长卷的功力。

    旧时人们修建园林 、寺庙、村庄时要“依山而建”。画卷里,不仅将这条街的古貌进行了再现,甚至每一个店铺的名字,每个节庆期间人民的风俗,全部用画面的形式进行了记录和再现。

    可以说,这幅长卷,原汁原味还原了这条古街的历史风貌。画卷中,古道沿龙形走道蜿蜒而上,北依群山,南临古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易守不易攻”的军事隘口,这里,是塞外经京西进入京城的重要关口。仅看设计格局均与众不同的过街楼便可知此路当时的军事地位。

    一天,我看着看着,竟然感觉到画卷里的小人冲我眨眼睛。小人不是别人,正是我第

    一次进入画卷碰到的两个小孩中较小的那一位。

    他正站在一个客栈门口,向外张望。突然,身后传来啪啪两声。小孩儿回头一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身后,双目圆瞪,一脸怒意地看着他,刚才啪啪两巴掌全都实实地拍在后背上,第三巴掌正扬在空中,正要落下。

    “让你别乱跑,不要命了你。”

    中年妇女的第三巴掌没有落在小孩后背上,而是抓住他的肩膀,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小孩拽进屋内。

    小孩突然挨了两巴掌,哇哇放声大哭起来。我定睛一看,那女人,不正是那天和我太爷爷在一个屋子的女人吗?那她且不就是我的太奶奶,眼前这位小孩,正在我打量眼前小孩之时。屋内又走出一个女人,把小孩拉到一边,拦在我太奶奶和小孩之间。

    “行了行了,贵宝还是小孩子,哪里懂那么多,再打,把这个也打没了,老王家就真的断后了。”

    那女人一边嘟囔,一边安慰一直在哭泣的小孩。

    只见我太奶奶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转身进了屋子。女人塞给小孩一个烧饼,嘱咐他不要做声,小孩马上破涕为笑。

    看着那个小孩,我的感觉怪怪的,我知道,他应该是我爷爷,小爷爷,哦不,应该是我爷爷小时候。我看着他,不知道该叫他什么,后来突然想起来我叫什么他也听不见。索性,我也就不再纠结这个。

    那女人安慰了我爷爷几句,正要拉着他进屋。这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女人打开门,一个大汉一闪身进屋,一进屋就喊口渴。

    女人见状,连忙端来一碗水递给大汉。大汉也不客气,咕咚咕咚一口气干完。之后对女人说:

    “莲嫂,日本人,接管了钢厂。”

    “什么?接管钢厂了?这,一时半会还不走了。”

    “这些狗日的,估计要祸害一阵子了。”

    “呀,那可咋办。”

    这时,屋内的太奶奶似乎听到外面大汉和莲嫂的对话,也从屋内慌慌张张地走出来。

    “老爷怎么样?”太奶奶当然关心的是太爷爷。

    “老爷没事,老爷说这里不是战区,他们只是负责储备和运送军火,应该不会祸害百姓,再说,这条街是商道,他们也需要这些运输的队伍,暂时还不会动这里。”

    “老爷还说什么了?”

    “老爷说不能硬碰硬,他先应下来,再做打算。”

    “哦哦,那就好。”

    大汉嘀嘀咕咕说了一通,之后,匆匆离去。大汉离去后,莲嫂向四下张望了下,把客栈门关上,挂上了客满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