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敬澤,不得不提他的評論。知乎上有這樣一條評論︰“當馮唐出版《萬物生長》的時候,只有李敬澤大贊馮唐,這種灑脫勁兒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在評論余華的《兄弟》的時候,李敬澤不留情面,一針見血。”由此可見,身為中國作協副主席的他,有著大膽的文學判斷和獨特的評價視角,這是十分難能可貴,這也形成了獨具個人特色且厚實的文學批評風格,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領著整個中國文壇評價體系的標準建設。如今,中國每天都在生產大量的網絡文學作品,作者與讀者如潮水般涌入網絡文學這座奇異花園。面對日益興盛繁榮的中國網絡文學,李敬澤持什麼樣的態度去評價?他對當下網絡文學所面臨的困難又有何高見?這既是傳統作家面對時代所要不斷發問的一連串問題,也是網絡作家望向廟堂之高所共同期待與關注的焦點。
“去焦慮”化的融合之道
作為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重要活動之一“傳統文學VS網絡文學六家談”邀請到李敬澤作為傳統文學代表與網絡文學作家進行對談。整場對談李敬澤彰顯了作為中國文壇,尤其是中國文學批評界領軍人物的氣度與風範。他首先表態並不接受以優秀作品與否來界定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他始終堅持在大歷史觀、大文學觀視域下去看待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他認為這兩種文學從廣義的概念來看構成了當下中國文學整體的生態環境。同時,他甚至肯定地表達了“網絡文學並沒有突破對文學的認知邊界”的學術觀點。他認為網絡文學在傳播途徑和選題方面存在異于傳統文學對現實主義的把握,但如果把網絡文學交還給歷史的長河,其必然要經歷從萌芽到成長,從成長到壯大的過程,因此網絡文學在不斷歷經時代的淘洗與磨礪之後,必然會轉向現實主義寫作,回歸到關注人在面對世界、面對生活的種種真實寫照。所以,他反復地強調對談雙方都應該建立“去焦慮化”的歷史觀,走向彼此認同,彼此融合的共生之路。
包容互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除此之外,作為中國文壇中一位重要的作者,李敬澤也從文學創作的角度闡釋了他對文學本身的認識和判斷。他在對談中另一個重要思路就是文學是人類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與美好願望的重要情感表達方式,其通過書寫完成人對自己,對世界,對宇宙的把握與判斷。基于此邏輯也就不難理解近20年來網絡文學從萌芽到壯大所呈現出有別于傳統文學的嚴謹、嚴肅所的多種風格的原因所在。正是在這些仙俠,玄幻、穿越、都市等相對輕松的題材當中,人的精神欲望得到極大的滿足,尤其是人在面對飛速發展的城市文明迅速代替農耕文明給人帶來的恐慌、迷茫,虛無的壓力時,網絡文學的低門檻寫作與低成本傳播滿足了一大批網文寫作者與閱讀者。作者在恣意地書寫模式下盡情地釋放精神層面的壓力,閱讀者從中得到帶入情景的快感。在確保故事內核的基本屬性(即文學準求的真善美)不變的前提現下,不得不承認網絡文學成文了傳統意義上的寫作的補充。如同70後,80後青春時代更喜歡讀瓊瑤、金庸的小說。那里可以滿足青年人對于愛情,對于英雄主義的所有期待與幻想。李敬澤最精彩的評價是︰網絡文學發展20年,中國改革開發經歷了40年,人們的物質需求在不斷地得到滿足以後,對滿足精神層面需求的願望在不斷提升。因此只有文學在不背離文學屬性本身的前提下呈現出多樣性發展,多角度繁榮,才能真正實現滿足人民精神層面需求的根本願望。
不忘初心,恪守本職
最後,李敬澤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閱讀的必要,但他還是強調了面對網絡文學繁榮的現實,提升網絡文學的質量才是使得網絡文學真正走向繁榮的根本保障。從感性的情感抒發落腳到理性的閱讀積累,李敬澤不只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一個文學工作者應該堅守的情懷與準則,同時也給未來充滿希望的網絡文學提供了絕佳的發展路徑。只有厚植土壤,幼苗才有得以參天的保障。只有不斷地去偽存真、剔除糟粕,才能留下並守住最根本的生命活力。萬物生長,皆諳熟此道,文學的生長,亦該如此。
來源︰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微信公眾號
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umyS0AIKL2ZK6RO4FD-T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