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的消费表达
作者:吴长青      更新:2018-06-23 15:11      字数:1190
    “网络文学”与“网络文”不是一回事,尽管它们都活跃在网络上。之所以有这个探讨的必要还是在于我们对文学寄予了太多的期待。

    从20年网络文学的文本来看,常规文本主要集中在历史类、盗墓类、都市爱情、科幻和武侠类等经典通俗类型小说上,这些作品也是出版社关注度比较高的。但是,还有大量“地摊文”,因为傍上了互联网软件,也就轻而易举地走进了普通人的阅读视野。

    通常,我们会把常规文本,也就是与IP接近的这部分文本看作是网络文学,而对另一部分视而不见,其实,在网络文学实际经营中,那一部分才是真正代表网络文学的部分。

    当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变着法子去阅读期刊的时候,网络的便捷便有了正当的理由顺理成章地与新一代读者形成了攻守同盟的亲密关系,诚如痞子蔡二十年前的一部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一样占据了年轻人的心。这说不上是网络文学的“幸”,更谈不上是传统期刊文学的“哀”,今天看来,这算是技术让网络文学流行起来。

    这就不能不说到“数字出版”这个技术变革下的行业产物,“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涵盖了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电子化”以及网络原创文学两大板块。按照现有的出版机制,“数字出版”的边界地带相对模糊,因此,大量网络原创“地摊文”混迹在其中,成为监管的棘手地带,而这一部分恰恰是前文所说的“网络文”,而不是“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中的“欲望消费”是一种写作策略,其动因是基于“批判的手段”,而“网络文”是典型的“表达消费”,核心动力就在于“如何带动和刺激消费”。也就是说,写作的目的在于如何让人乐意消费。

    如此看来,“网络文”在网络上出现一种所谓的“爆款”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了,而且,生产方还要给它进行“精心打扮”,竭尽全力给这部分产品进行“包装”,甚至还要举办各种“发布会”“推销会”等等。这本身与评判性写作策略的“欲望消费”并不是一回事。

    种类繁多的“网络文”之所以如此活跃,自然与消费群体的庞大有关。需要对大众阅读心理进行梳理。这类人群的“潜在阅读”毋庸置疑起到了“维稳”的作用,也带动了部分就业。这类文本仅仅作为一种“潜在文本”流行于网络,活跃于民间。

    因此,当我们对“网络文学”寄予更多期待的时候,甚至把“走向海外”的任务期许于“网络文学”的时候,我相信,海外的明白人自然是知道我们所说的“网络文学”是哪一部分。但是,我们对“网络文”的视而不见,甚至混为一谈的时候,正是“网络文”狂欢的时刻。

    当然,对“网络文”不仅不应一禁了之或是视而不见,而是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文”的研究与关注理应提到一个高度,需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重新命名。

    当我们过分放大“网络文学”效应的时候,也忽略了对传统期刊文应有的关注,特别是对传统文学的改造与提升,以及对社会的融入;其次放任了“网络文”对阶层的文化影响。这是当下所有网络文学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关切的。(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批评家)

    本文来源:团结报

    本文链接:http://epaper.tuanjiebao.com/html/2018-06/23/content_63028.htm?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