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问鼎中原,驰骋江淮河汉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作者:曹迪生      更新:2017-08-02 22:45      字数:3765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至12月30日)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举措。它粉碎了敌人把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进军中原,最后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进攻,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伟大胜利,使全国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表明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基本上成熟。党中央果断地决定从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的决策。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党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沿村召开了工作会议,讨论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基本任务,转入战略进攻后各战区协作的问题。9月1日党中央发布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的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从而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扩大革命斗争的规模和影响,奠定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针对敌军主力集中于山东、陕北两翼而中间力量不足的哑铃型态势,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大别山,夺取中原。大别山地区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曾经是革命根据地,我党在这一地区有一定群众基础,敌人守备空虚,容易立足生根。我军占据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对敌人威胁极大。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蒋介石必然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就便于我军最后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实现整个预期的战略目标。毛主席指出,进军大别山必须采取跃进式的进攻形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直插敌战略纵深。为此,中央军委作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担任外线作战的三路大军是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人,实施中央突破;由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6个纵队和晋冀鲁豫的第11纵队18万人为左路,进入豫皖苏;由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太岳兵团2个纵队和第38军8万人为右路,进入豫西、陕南。三路大军以鼎足之势,互为犄角,密切配合,夺取中原。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敌军引向海边,配合三路大军战略展开。

    早在1947年5月15日,党中央就作出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组成中共中央中原局,邓小平为书记,统管中原地区党政军各方面工作。6月10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纵队组成南征野战军(刘邓大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任务。6月30日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张秋镇到临濮集之间三百里地段上强渡黄河。敌人凭借的、可顶“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我军一夜之间突破,12万大军全部渡过,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引起敌人震惊。为了堵住鲁西南这一缺口,迫使我刘邓大军背水作战,急忙从豫北、豫皖苏等地抽调了整编第32师、第55师、第66师、70师及第63师的第153旅,组成东西两个集团向我军反扑。为争取主动,野战军首长决定乘敌援军主力尚未完成集结之时,先歼灭郓城、定陶之敌,尔后集中兵力歼敌援军于运动之中。7月8日,我军攻克郓城,歼敌整编第55师2个旅。10日,收复曹县,攻占定陶,歼敌整编第63师第153旅。此时敌军在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和金乡县一线形成一条断断续续的长蛇阵。敌人的这一态势,对我分割和各个歼灭敌军有利,野战军首长根据7月10日中央军委“愈多在内线歼敌,则到外线愈易发展”的指示,于14日全歼六营集敌2个师部3个半旅。19日,蒋介石亲自飞抵开封指挥,并从陕西、山东抽调部队增援鲁西南。28日,我军乘敌援军未到,又在羊山集歼敌整编第66师。至此,我军共歼敌军9个半旅5万6千人。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我军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道路。

    1947年8月,蒋介石调集了30个旅对鲁西南我军分进合击。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挥师南进,展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12万大军越过陇海路,通过黄泛区,跨过沙河、涡河、颖河、汝河等重重障碍,经过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27日,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开始,蒋介石以为刘邓大军的行动是失败后流窜,后来才发现是战略突进。慌忙以23个旅跟过了淮河,妄图乘我在大别山立足未稳,争夺这一地区。在优势敌人追击条件下,野战军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一面牵制敌人,寻机歼敌,一面开展地方工作,发动群众,摧毁反动势力。经过一个多月战斗,攻占县城23座,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到10月,我军在长江北岸连克敌重要据点黄安、麻城、浠水、英山,横扫武穴、广济、孔垅、团风,逼近九江、武汉。敌忙调青年军第203师在九江至蕲春一线设防,令紧盯我军的整编第40师和第52师第82旅从浠水出动,经蕲春向广济进犯,钳击我军侧背。10月24日敌军开始行动,野战军首长考虑敌军孤军冒进,地形对我又有利,决心在敌军必经之路高山铺设伏,歼敌于运动之中。25日敌军进入我军预设伏击圈。26日,我军从四面发起攻击,战至27日敌军1万2千余人被我全歼。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工作会议决定,原准备加入陕北战场作战的晋冀鲁豫太岳兵团,改为南渡黄河,出击豫西,协助刘邓大军夺取中原。为了确保太岳兵团顺利南渡,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军进攻榆林,调动胡宗南集团北援。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太岳兵团乘敌后方豫西、陕南空虚,于8月22日和23日,在晋南、豫北交界处两侧垣曲、济源间及茅津渡以东强渡黄河,突破敌军黄河防线。此后,在陇海路洛阳至潼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经过半个多月作战歼敌3万1千余人,解放了陕县、灵宝、闵乡、卢氏等地,矛头直指潼关,威胁西安。陕北敌胡宗南集团主力被迫南撤,追击刘邓大军的敌军一部回援。9月26日,太岳兵团3个旅东进,在新安以西地区歼敌整编第15师师部及其第64旅大部。10月下旬,又分别向豫西、陕南展开。3个月作战共歼敌4万余人,解放豫西和豫陕边地区县城36座,建立了40多个县的民主政权。与刘邓、陈粟大军策应,为尔后夺取整个中原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的第3、第8、第10和第1、第4纵队先后进入鲁西南。9月陈毅、粟裕率第6纵队、特种兵纵队在鲁西渡黄河南下,拟与先期到达鲁西南的5个纵队会合。蒋介石为阻止黄河北我军南下,仓促从鲁中调第5军、整编第57师、第84师赶赴鲁西南。野战军首长决定抓住战机,以2个纵队诱敌北进,3个纵队尾敌前进,适当时机与南下的6纵夹击歼敌于运动中。9月7日由曹县向北进犯的敌整编第57师遭我军反击退至荷泽至巨野公路上的沙土集,被我第3、第6、第10纵队包围,从荷泽、郓城等地出动的援军第5军等部被我第1、第4、第8纵队和晋冀鲁豫第11纵队阻击不能前进。经两天激战,9日早晨整编第57师9千多人被全歼,师长段霖茂被俘。

    我军集结鲁西南,蒋介石又急忙从山东和其它战场调来整编第10师、第11师等,企图与我军在此决战。为了贯彻中央夺取中原的战略方针,野战军首长决定由第10纵队和晋冀鲁豫第11纵队与敌人周旋,主力越陇海路进入豫皖苏地区。在一个多月作战中,我军攻占县城12座,解放了有1千多万人口的地区,扫荡敌人保安团队,歼灭1万余人。为打破敌人利用铁路线转运兵力机动的优势,11月陈粟大军在沿线群众参与下,对陇海路展开破击战,一夜之间破坏了徐州至兰考之间铁路150公里,歼敌1万4千余人,徐州以南津浦铁路部分路段也受到破坏,直接威胁到徐州,迫使敌人调动了15个旅增援,其中有准备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

    敌人害怕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进一步发展,又怕刘邓大军渡长江南下,调集了33个旅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指挥,对大别山地区进行“重点清剿”。情况十分危急,野战军首长决定兵分两路:由邓小平政治委员、李先念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组成前方指挥所,率第2、第3、第6纵队在大别山与敌周旋;由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治委员组成后方指挥所,率领1纵队,掩护中原局机关北渡淮河,向豫西进发,以粉碎敌军围剿。

    为配合刘邓大军粉碎敌人的清剿,陈粟大军和太岳兵团对敌人展开新的攻势。12月陈粟大军对平汉铁路郑州至许昌段和陇海铁路民权至郑州段,第4纵队率先攻占新郑,全歼骑兵第1旅,郑州“绥署”告急,太岳兵团协同陈粟大军对平汉铁路许昌至驻马店段展开破击战。我军行动震惊了敌人。敌华中“剿总”派第5兵团司令李铁军率整编第3师、第20师北上增援。敌兵团部和整编第3师被我包围在驻马店、祝王寨地区,经两天激战12月26日被全歼,敌整编20师慌忙缩回确山。我军沿平汉铁路向南,包围了确山,直指豫南重镇信阳,威胁到武汉。白崇禧被迫从大别山地区抽调3个整编师回援。“重点清剿”大别山的计划至此破产。

    刘邓、陈粟和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纵横驰骋于长江以北、淮河流域、黄河以南、汉江以东,犹如三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使关内平汉、津浦、陇海三条骨干铁路陷于瘫痪,严重威胁到敌战略要地徐州、开封、郑州、洛阳。三军配合,机动作战,半年歼敌19万余人,解放城镇100余座,建立了有4500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恢复和新建了豫皖苏、皖西、鄂豫、江汉、桐柏、豫西、陕南等7个二级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