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發展︰從“互聯網+”走向“互聯網化”
作者︰盤 劍      更新︰2017-06-07 15:28      字數︰5181
    人類發展史表明,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出現和廣泛運用,必將催生相應的藝術門類;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任何藝術門類的誕生都與特定的傳播媒介相關,例如文學之于語言、電影之于影像、電視劇之于電視等。網絡文藝也顯然是互聯網這一新的大眾傳媒所孕育的新的藝術門類。而如果把網絡文藝當作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當然是一個大類,那麼它的發展應該包括兩個階段︰一是“互聯網+”,二是“互聯網化”。因為網絡文藝既是以互聯網為媒介的藝術,但對于這種藝術,互聯網又並不僅僅作為媒介。

    所謂“互聯網+”,也可以解釋為互聯網+傳統文藝,或者傳統文藝+互聯網——在這里,互聯網僅僅作為媒介,正如今天的工業、農業、商業、教育、醫療、休閑、旅游乃至軍事等各行各業+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各行各業一樣。既然是“+”,互聯網便只是外在于各行各業包括文藝的附加物;準確地說,在“互聯網+”的模式中,工業、農業、商業、教育、醫療、休閑、旅游、軍事以及文藝與互聯網只是具體信息內容與通用傳媒載體的關系,內容只借助于載體傳播,而並沒有因此改變原有的本質特征。然而任何新的藝術都是從對新的傳播媒介的運用中萌芽的。

    事實上所有的藝術樣式與其賴以誕生的傳播媒介最初都是這種“+”的模式。以電影為例。在蒙太奇誕生之前,最初的影片包括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都是對于真實世界的客觀記錄,但卻絕不是今天的所謂紀錄片,因為所有影片實際上只是“影像+原生態生活”,或者說只是原生態生活通過影像這一媒介進行傳播,影像並沒有試圖改變生活原態而進行特定的表達,也即影像始終只是傳播客觀生活信息的載體——客觀生活除了自身本有的意義沒有因為影像而獲得任何新的含義。即使到了中國的《定軍山》時期,電影的“影像+”模式仍然存在。盡管一場大火使後人再也無法看到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這批京劇戲曲片,但從幸存的幾張(盡管無法分辨到底是電影劇照還是舞台劇照)來看,在這些影片中,影像顯然也對中國戲曲幾無改變,依舊保留著“影像+京劇”的形態。再如電視劇。這種以電視為媒介的藝術樣式,在中國,也是從記錄式的“現場直播”開始的,而且最早的直播是將攝像機置于觀眾席中單機並一鏡到底進行拍攝,完全模擬觀眾的眼楮,觀眾通過電視轉播看到的畫面與在劇場看到的舞台演出幾無二致——毫無疑問,這是純粹的“電視+戲劇”。後來這種戲劇從劇院搬到了電視台的演播室,並由單機拍攝變為多機拍攝,機位也有了變化,還增加了電視導演和作為現場剪輯的導播,此時這種“直播小戲”開始被稱之為“電視劇”了,但卻仍然還是在舞台上演出的戲劇,只不過“+”了電視媒介,因此這種“電視劇”還曾經被劃分到戲劇的領域,不過是一種通過電視演出和觀看的戲劇。而不論是沒有改變京劇屬性的《定軍山》,還是沒有改變戲劇藝術特征的“直播小戲”,顯然都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或電視劇,盡管今天我們通常把它們當作中國電影和中國電視劇的開端之作。

    顯然,這種“+”模式不僅在網絡文藝中同樣存在,而且對于由此構成的“網絡文藝”而言,網絡也始終只是媒介,並沒有內化為文藝的一種新的特質。例如最早的網絡文學僅僅是將印刷文字數字化,除了直接將各種紙質文學作品進行重新數字出版以外,另外就是一部分傳統作家“換筆”創作——丟掉用了一輩子的鋼筆而改用電腦打字——但這樣的“換筆”只是改變了作家的寫作手段,而完全沒有改變其作品的文體風格、賦予作品以新的網絡藝術特征和魅力。如果說這一階段網絡文學有什麼新的特點的話,則只是由于發表沒有“門檻”或缺少必要的把關,大量低俗作品存在,使得這些“網絡文學原創”一時之間廣受詬病,甚至成為了“垃圾”的代名詞。相應階段的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漫也都僅僅是在線播映的電視劇、影院電影和動畫片,大家除了覺得視听效果不如高清大屏彩電、環繞立體聲和3D巨幕以外,對此沒有任何新的獨特感受。這就是網絡文藝的“互聯網+”。

    由此可見,盡管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已成為各行各業在網絡時代謀求發展的有效手段,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新的增長點或新的生存空間。但對于網絡文藝來說,這種“+”模式中的互聯網畢竟還是一種外在的媒介,沒有化為其新的、獨特的藝術本質;因此,以“互聯網+”模式建構的網絡文藝還只是網絡文藝的發端形態,或處于網絡文藝發展的初級階段,正如《定軍山》之于中國電影、“直播小戲”之于中國電視劇一樣。在我看來,電影利用影像的獨特功能、通過蒙太奇對時空的重新組合、將各種傳統藝術元素進行影像改造和轉換,最終獲得了獨特的影像思維和獨有的審美特征;電視劇不僅走下舞台、走出演播室、走進日常生活,而且將電視節目/欄目強調與觀眾交流的特點轉化為大量運用近景、特寫的畫面特征,將電視節目/欄目注重听說的特點轉化為增加人物的台詞比重,將電視節目/欄目的固定內容、風格、時間連續播出的特點轉化為對連續劇、系列劇體裁的偏重,由此建立起既區別于戲劇也區別于電影、真正屬于電視劇藝術的美學特征。同理,網絡文藝發展也需要超越“互聯網+”,走向“互聯網化”。

    “互聯網化”的核心正是要在熟練運用互聯網這一傳播媒介的基礎上,充分掌握其特點和功能,並將這些特點、功能轉化為網絡文藝的創作機制、美學原則和藝術特征,使得網絡文藝能夠區別于此前的各種文藝樣式,成為獨立存在、不可取代的新的藝術大類。

    根據目前互聯網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和特點,網絡文藝的“互聯網化”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三性——平台性、互動性和跨界性。

    其一,平台性。

    各種傳統文藝,不論文學、戲劇,還是電影、電視劇(相對于網絡文藝,影視也已成為傳統藝術),作品就是作品;而網絡文藝的作品則可能不僅僅是作品,同時還是一個平台,或可以做成一個平台。這是因為互聯網獨有的功能、特點使得網絡文藝在創作、接受以及存在方式上不再如同此前的各類藝術。以網絡文學創作為例,連載應是其鮮明而突出的特點。雖然傳統文學創作中也有長篇小說在報刊連載的情況,但畢竟整體上為數不多,更多的還是通過出版社出版的單行本,以及根本不需要連載的中、短篇小說。而網絡文學則是以連載為主,幾乎沒有不連載的網絡文學作品,也似乎沒有了不能連載的中、短篇小說(即使有也處于邊緣狀態),由此長篇連載便成為了網絡小說的一種重要的創作機制。不僅如此,這些連載小說的篇幅更是長得驚人、內容體量也大得驚人,幾百萬字常見,上千萬字也不罕見,這對于傳統的印刷出版來說是不可思議乃至不可想象的。而如此長的篇幅、如此大的體量就使得這種連載既要求更新的頻率快、同時延續的時間也非常長,從年頭到年尾、甚至跨年度連載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網絡小說的半年和年度排行榜都會特設“未完結”作品一類。而這種似乎沒完沒了的長時間連載無疑會使一部作品在互聯網上成為一個中心,成千上萬的讀者圍繞這個中心形成一個公眾閱讀平台,而且這個平台不僅聚集大家閱讀,也承載讀者的點贊、吐槽,或發表感想、抒發共鳴,這些又被一並收入相應的數據庫,被歸類、統計,最終形成一個基本的價值評估,作品也因此成為一個能被評價和估值的IP——這是一個由作品引發、以作品為中心的融創作、發表、接受、評論等為一體的綜合網絡平台。

    當然,這樣的平台建構絕非僅見于網絡文學,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動漫皆可如此。互聯網帶給這些具有傳統藝術元素的視听藝術以新的特點——“在線”,這就使得它們突破了傳統影院放映和電視台播放的時間、空間的限制性,本來在影院和電視台“一次過”的影像可以像印刷文本一樣被受眾自由、反復觀摩,這也如同網絡小說的長篇連載一樣,會有效地形成一種以作品接受為核心、具有價值判斷的審美、娛樂平台。在這些由互聯網搭建的網絡文學和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動漫平台上,不僅作品具有成長性——篇幅由短到長、體量由小到大;而且平台也會不斷擴容、增長——圍繞原創作品,通過同人創作,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相關作品(既可以是同類的也可以是異類的、既可以是線上的也可以是線下的),還可以利用平台資源對各類作品的相關內容進行創意設計,開發各種周邊衍生產品,平台由此不僅變得更大,也由“虛”(虛擬)變“實”(實體),從而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具有生命活力。

    其二,互動性。

    網絡文藝的平台特征使“信息共享”和“多方互動”得到強化。網絡文藝的“互動”首先是創作者與接受者的互動。當然,傳統文藝也強調創作與接受的互動,但往往難以實現或者互動有限。舞台劇應該是其中互動要求最高、互動性也最強的,卻僅僅限于表演之時——而戲劇表演又是“一次性”的;到了影院電影和電視劇中,演員的表演不僅是“一次性”的,而且還是“過去式”的,已經全部完成的創作也使互動失去了更大的意義;同樣,對于印刷文學來說,一直躲在期刊編輯部和出版社後面的作者即使出來簽名售書,也只不過把與讀者互動當成了一種炒作噱頭或商業營銷策略而已。

    網絡文藝則由于創作者和接受者都在同一個平台上,而且創作和接受同時以一種“現在進行時”的形態展開,並持續較長時間,這就使得雙方的互動不僅是情感的共鳴、思想的呼應,還有想象的融合、創意的交流,結果將不只是作品感動了讀者,讀者也會推動作品創作,甚至可能改變情節內容,以致接受影響了創作,成為創作的一種外在動力。

    當然,對于傳統的“作者性文本”[1]創作來說,這樣的互動既不可能、也非必要;但誕生于現代大眾文化時代,具有天然的文化產業基因,以聚集人氣、吸納粉絲、培育大IP為品牌策略和追求的網絡文藝,顯然更偏向“讀者性文本”創作。作為“讀者性文本”,互動性越強,其文本的影響力就越大,其價值也越高。

    網絡文藝的互動性還不只是表現在創作者與接受者的互動上,也表現為創作與創作的互動、接受與接受的互動,以及創作、接受與特定環境的互動,而這一切互動都與上述由互聯網所創立的線上虛擬平台和線下實體平台相關。平台無疑是最好的互動空間,虛擬平台不受現實時空限制,可使多種互動跨越現實空間進行;而實體平台又使這些互動能夠落到實處,並產生實效。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網絡文藝相比傳統藝術不僅具有更大的商業潛力,同時也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因此更加能夠創造文化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其三,跨界性。

    當我們提出網絡文藝的作品不僅僅是作品同時也是平台,而平台又不僅由作者、作品和受眾構成還有相關的周邊衍生產品,並且上述各種平台資源的互動可以跨越虛擬和實體空間時,實際上便已涉及到了網絡文藝的跨界性。具體地說,網絡文藝的運行至少涉及到以下三種“跨界”︰一是行業、產業的跨界發展。作品和平台顯然分屬不同的行業門類,虛擬和實體空間也會有不同行業、產業的產品,這些跨行業、產業的作品、平台和產品共同構成了網絡文藝的現實主體,成為網絡文藝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二是藝術種類的跨界互轉。由于共用互聯網手段、共處互聯網環境、共享互聯網文化,網絡文藝包含的各個藝術種類如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漫乃至網絡游戲之間似乎流淌著相同的血液,因此具備了某種天然的親和性,以致極易相互跨界轉換。所以只要有一個好的IP,或者一個IP只要在一個藝術種類上獲得成功,就非常容易跨界轉換成其他種類,並獲得同樣的成功;而如果在網絡文藝的所有藝術種類中跨界轉換成功,就有可能產生超級IP。三是藝術手段的跨界運用。也是因為上述親和性,各種網絡藝術之間跨界借用一些藝術手段或表現方式就不僅可能也非常自然,甚至可以在一個作品中運用到各種藝術形式,實現一種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例如一部網絡小說,可以根據需要在文字文本中插入視頻、動畫、漫畫,有些情節內容甚至可以用游戲來表現,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特有的鏈接功能任意進入別的頁面空間,而在那些空間里更是可以各種文本形式並存。

    目前,網絡文藝發展速度很快、勢頭更猛,接下來如何進一步發展?顯然不能只是簡單的數量增加和規模增長,而需要建構作為新的藝術大類的本質特征,以獲得不可取代的存在價值,這樣才能對其有實質性的推進,使其從初級階段上升到高級階段,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永久生命力——所謂的“互聯網化”正是以此為目的。當然,互聯網本身還在不斷發展,因此網絡文藝的“互聯網化”只是包括而不限于上述“三性”,後續可能還有第四、五直至第N性出現。如果我們的判斷沒錯,中國的網絡文藝發展也正處在從“互聯網+”到“互聯網化”的轉型升級關頭,能否順利完成這一轉型升級無疑決定著其未來的成就大小——事關重大。但願本文能為中國網絡文藝的轉型升級提供一點略有裨益的思考。

    [1] 根據接受美學的理論,文學(也包括所有藝術)文本可分為兩種︰“作者性文本”和“讀者性文本”。前者注重創作者表達,而可以不考慮讀者或觀眾、听眾的接受;後者則剛好相反,以讀者或觀眾、听眾的接受為導向,創作者的表達融入其中。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

    作者︰浙江大學影視與動漫游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盤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