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的危機
作者︰
齊薇霖 更新︰2018-02-27 17:49 字數︰1385
中國早期留學海外的人都會有一種共同記憶,那就是關于越洋電話,這是唯一能夠與家人實現即時溝通的工具,並且價格不菲。許多人會一個月,甚至是幾個月才跟家人通話一次。不過,這樣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通過互聯網和手機軟件,隨時隨地地通話和視頻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當手機等各種軟件設備推出的時候,大家都很興奮,認為這些工具將會極大地提升人類的效率,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和溝通。但事情的發展並不隨人願,結果是我們每個人的工作都受到了極大的干擾和打斷,有學者將這種現象稱為“注意力的危機”。
比如,你正在寫一份重要的報告,這時一條信息推送到你的手機。此刻你要做出一個選擇 ——要不要停下來先回復信息,還是繼續寫報告然後期望對方不介意你晚一些回復?但無論怎樣,你工作的節奏的注意力已經被干擾了。 以前,我也不太注意這方面的問題,甚至喜歡在寫稿的時候,隨手拿起桌上的手機玩一會兒,再繼續。直到我看到一些關注注意力的研究,才發現專注與效率之間的關聯竟如此重要。
流失的時間
據麥肯錫公司的調查顯示,在美國的高技能員工當中,回復各種信息和郵件的時間已經佔到工作總時長的28%。每一次當你的注意力被轉移時,你會流失時間,並且需要額外的精力使自己重回本來的工作軌道。如果這種干擾不斷重復出現,你會失去工作的動力。一個典型的美國工人,每11分鐘會被干擾一次,每次干擾則另需要25分鐘的時間回到原先的工作軌道。
在信息社會里工作的時候,好像全世界都想要分一點你的注意力。你的外賣軟件想告訴你附近有哪些新的優惠;理財軟件想告訴你現在又多了哪些高利率的產品;售票軟件想告訴你哪些新片上映了;購物軟件則要通知你的包裹去到哪里了……光是手機里的程序已經將時間全部撕成碎片,還不要說那些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你的家人。這種現象需要得到重視。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的注意力並不具備在不同工作項目之間的切換能力,或者是應付各種無謂的信息干擾。這時候,你的工作質量會受到很大影響。研究人員將參與實驗的人分為兩組,閱讀同一段文字,然後通過提問來了解他們對這段文字的理解質量。受到干擾的參與者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只有集中閱讀人士的80%。
注意力管理
有必要嚴肅對待注意力管理這件事了。我的做法是,當開始寫一篇文章之前,我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完成多少個字之前不能中斷。除非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否則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有任何消息、郵件,都先不回復。我會跟自己的家人說好,除非有緊急事件發生,我們的溝通時間是在每天的某個時段,不要在任何時間都試圖發信息過來。關掉大部分不需要的軟件信息推送,只保留幾個絕對有必要的。
心理學家肖恩•阿爾克曾提出過著名的“20秒原則”,他認為20秒對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有重要意義。當一件事情沒有那麼唾手可得的時候,會大大降低我們想要去做的欲望,而分水嶺恰恰是20秒。如果我們在完成一項工作的時候,將手機放在遠一些的位置,使我們從起身到拿起手機所需要的時間超過20秒,就會大大降低想要使用手機的念頭。“20秒原則”可以在我們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協助改正一些壞習慣。
我留意過,每天手機里彈出的信息當中,極少有非常緊急的,而這些信息也決不會幫助我完成任何工作。先進的信息技術同時意味著專注成為一件更難做到的事。科技不一定帶來效率,而是要看人類如何去使用它們。學會掌控信息,而並非被信息掌控,也成為當代人的生存技能之一吧。